三種型號

伯萊塔1938衝鋒槍有三種型號,第一種型號加裝了可折疊刺刀和過於複雜的槍口製退器,並在套筒座上開了一個狹槽。第二種型號則在槍管的套筒上鑽了一些圓孔,還對安全拉手進行了改進,在保留原設計的前提下增加了一個滑動杆來阻止後扳機活動,從而避免該槍在全自動模式下誤射。第三種既沒有安裝刺刀也沒有刺刀的預留位置,但有一個簡化的槍口製退器,該型槍曾被納粹德國國防軍和羅馬尼亞陸軍裝備。

意大利伯萊塔M12衝鋒槍

伯萊塔M12衝鋒槍於1959年推出,1961年被意大利政府正式采用,開始時首先裝備特種部隊,很快便成為意大利陸軍的製式裝備,隨後意大利憲兵部隊等執法機構也開始使用。該槍結構緊湊、操作簡單、性能可靠,雖然由於宣傳不力的原因名氣並不是很大,但在世界軍火市場上仍占有一席之地。除裝備意大利軍隊外,它還被黎巴嫩、巴西、加蓬、利比亞、尼日利亞、蘇丹等國購買使用,其中巴西還獲得特許生產權。

構造特點

從總體來看,伯萊塔M12衝鋒槍的構造比較簡單,容易分解和組合。其槍托由金屬管製成,可折疊到槍身右側,同時也能安裝可拆卸的木製固定槍托。由於該槍橫向尺寸較小,加上采用包絡式槍機和可折疊槍托,使其整體尺寸緊湊,便於隱藏和攜帶。它的機匣呈圓筒狀,和彈匣插座一樣由重規鋼板衝壓件焊接和鉚接而成。槍管和複進簧底座分別連接在機匣的前部和後部,拉機柄槽和拋殼口是機匣成形後才用機器挖出來的。

保險裝置

伯萊塔M12衝鋒槍有兩個保險裝置:一是自動握把保險,位於扳機護圈下方,隻有在射手握緊握把時才能扣動扳機,而無論槍機是在前方還是後方,隻要鬆開握把保險就可阻止槍機運動。這樣的設計可防止槍在跌落地麵時由於碰撞而走火。二是按壓式保險按鈕,位於握把正上方,是用來鎖住握把保險的,將它向右推為保險狀態。

意大利塞茨“幽靈”M4衝鋒槍

“幽靈”M4衝鋒槍是意大利塞茨公司在1982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小型突擊武器,該槍結構緊湊,便於攜帶,在極近的射程內(40—10米)能提供即時的火力。M4衝鋒槍曾經曆了兩次樣槍的試製,正式投產後很快被意大利的保安和執法機構采用,並出口到瑞士等國。該槍雖然優點明顯,但缺點也較多,所以市場競爭力不大,銷量不佳,最後於2001年停產。

擊發機構

“幽靈”M4衝鋒槍的擊發方式為平移式擊錘擊發。其設計思想是簡化射擊操作,實現快速射擊,尤其適合護衛人員平時上膛後安全地攜槍,遇上突發事件後可立即舉槍射擊,沒有多餘的操作步驟,因此“幽靈”M4不像其他衝鋒槍那樣設置有手動保險裝置,但卻像一些手槍那樣采用雙動擊發,而且還有待擊解脫功能。這樣,射手就能在上膛後放下擊錘,安全地帶彈攜行,需要射擊時隻要直接扣壓扳機就能立即發射。

其他構造

“幽靈”M4衝鋒槍的機匣是由衝壓鋼製成的,並向前延伸形成槍管護套。槍機具有氣泵的作用,運動時會把空氣吸進槍管護套內,以冷卻槍管和動作機構。扳機座的左右兩側均有一個大型且易於操作的快慢機,可選擇單、連發射擊,快慢機後方、握把上方有待擊解脫柄。槍管采用多邊形膛線,既有利於彈頭嵌入,也降低了與彈頭的摩擦阻力,從而可降低槍管的升溫,有利於提高彈頭的初速,對提供精度和槍管使用壽命也有幫助。

德國伯格曼MP18衝鋒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步兵大多采取傳統的進攻戰術,即先進行猛烈的炮火襲擊,然後步兵上刺刀開始集群衝鋒,這種戰術的采用最終導致交戰雙方的戰壕工事越修越堅固,炮火越來越無法徹底清除對方的火力,結果以密集的隊形衝鋒時往往遭到敵軍機槍的猛烈掃射,傷亡慘重。一戰後期,德軍將領胡蒂爾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首創步兵滲透戰術,新戰術要求突擊隊員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猛烈的火力,笨重的毛瑟步槍自然不能滿足要求了,在這種情況下,軍械設計師施邁瑟設計了著名的MP18衝鋒槍。

性能與使用

伯格曼MP18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該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雖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適合單兵使用,具有較猛烈的火力,所以在研製完成後便迅速裝備了德國軍隊。德國人將其用在塹壕戰中,每兩個衝鋒槍手配備一個帶小推車的彈藥手,再加上背滿手榴彈的擲彈兵、帶著手槍和磨尖的工兵鏟的近戰兵、背MG08機槍的機槍手等就組成了塹壕突擊小分隊。可惜的是,伯格曼MP18問世太晚,未能改變德軍在一戰末期的被動局麵,一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軍不能裝備MP18,因此戰後幾年MP18隻能裝備警察部隊。

德國MP40衝鋒槍

MP40衝鋒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重量:4.027千克

全槍長:833毫米

槍管長:251毫米

槍口初速:381米/秒

發射方式:連發

膛線:6條,右旋

理論射速:500發/分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不同於傳統槍械製造觀念的衝鋒槍, MP40衝鋒槍和它的原型槍MP38衝鋒槍具有現代衝鋒槍的特點,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衝鋒槍。該槍槍身短小,槍身折疊後隻有62厘米,比其他國家的固定槍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非常適合裝甲兵、傘兵和山地部隊使用,放置在狹窄的車廂和機艙裏也相當節省空間。

研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部分作戰均是以陣地戰和碉堡戰為主,但對於進攻方來說,人數和地形上的劣勢要求他們有更猛烈的單兵武器,而當時的步槍並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因此一種由單兵手持,可以在近距離內發出巨大威力的武器隨之產生,這就是衝鋒槍。1938年,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為滿足裝甲兵和傘兵部隊對近距離突擊作戰的自動武器的需求,定型並生產了MP38衝鋒槍。該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使用的折疊式槍托,采用鋼材與塑料製成的衝鋒槍。但由於它的簡易保險不可靠,所以德國人對MP38進行改進,生產出著名的MP40衝鋒槍。

構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