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龍情報站2(1 / 3)

漂過去的大陸

對於這個問題,有人認為,用大陸漂移學說可以解釋清楚。在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地球上的各個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時隻有一塊大陸,叫做“聯合古陸”。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聯合古陸就分成了幾個大陸,各個大陸板塊經過漫長的漂移,最終形成現在的位置,變成今天這般模樣。

在距今7000萬年前,歐亞大陸正在向北漂移,而這個名叫斯匹次卑爾根的小島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時候,由於位置比較靠近赤道,所以島上陽光充足,木賊、蘇鐵以及蕨類等植物生長茂盛。對於禽龍來說,這裏簡直是個天堂。

禽龍現身地球北極,在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意義重大,同時,它所提供的多方麵信息,更給科學家研究上古時代的地球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

自從被報道以來,禽龍已成為恐龍王國中最耀眼的明星。1852年,倫敦的水晶宮豎立了兩個禽龍雕像,這也是最早的完全比例的恐龍模型。另外,它還是無數部恐龍電影和小說的主角。比如,在動畫片《恐龍》中,主角就是一隻名叫“Aladar”的禽龍和它的三個禽龍同伴。

如果恐龍活到現在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意外地撞上地球,造成了恐龍的滅絕。然而,如果當年那顆“殺手小行星”隻是和地球擦肩而過,那麼現在的地球將會是什麼模樣?遠古的恐龍如果活到今天,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有人認為,恐龍如果能幸存下來的話,它們的相貌、生活習性等將會隨著氣候和地理的變遷,發生相應的變化。下麵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恐龍人”

如果有恐龍真的活下來了,那它們將麵目全非,與祖先的樣子大相徑庭。不過,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少數恐龍的變化不明顯,還有一部分恐龍由於不適應自然環境,被無情地淘汰了。

在恐龍王國中,盡管傷齒龍個頭不算太大,身高隻有2米左右,但它們是比較聰明的一種肉食恐龍。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填飽肚子,傷齒龍不得不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去抓住獵物。這樣,大腦慢慢地進化,它們變得更聰明了。據考證,它們的視力非常棒,甚至在晚上也可以捕食。也有人說,如果傷齒龍存活下來,那現在地球上生活的,恐怕就是傷齒龍的後代,即所謂的“恐龍人”,它們將是今天地球的統治者。

學會直立行走

在進化早期,這些“恐龍人”不但聰明,身上有些特征還和人類的老祖先類人猿有點相似。比如,它們不用四肢爬著行走,能用後肢站立,也能快速地奔跑,前肢可以采摘樹上的果子吃。又經過幾百年,前肢越來越靈活,尾巴卻因為礙事而退化掉了。最後,“恐龍人”終於完成了手腳分工,能像現今的人類一樣,直立行走。

照著這種思路,繼續推理下去。直立行走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慢慢地,“恐龍人”的頭顱不再向前傾,而變成垂直的樣子。這時候,脊柱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再往後推算,它們的大腦變得更加發達起來,成了球形,漸漸有了人的影子……打住,就到這裏為止吧。這些隻是設想,說不定那樣的人會比人類更聰明。

現代恐龍眾生相

如果恐龍活到現在,它們的生活過得怎樣呢?針對這個問題,有科學家專門塑造了十幾種現代恐龍。我們來看幾個有代表性的。

在北美大草原上,獨角龍悠然自得地生活著,它們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三角龍。雖然頭上隻剩下一個角了,但它們依然凶悍無比,專吃那些大型肉食恐龍的後代。

在遙遠的中生代,翼龍在天上展翅翱翔,是當時天空中的霸主。與逍遙的祖先們比起來,它的後代之一遊龍生活得也不錯,它們長得有點像企鵝,仗著皮膚下厚厚的脂肪,在南大洋冰涼的水中自由自在地遨遊。而另一個後代五彩龍呢,再也飛不起來了,它的翅膀已經高度退化,後肢也變長了,可以像鴕鳥一樣,大步流星地奔跑。它們成群結隊地生活在熱帶大草原上,以植物為食。

不難想象,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它們的子孫仍然會霸占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地方。這對哺乳動物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有恐龍在,它們的進化就會受到抑製。而作為哺乳動物一員的我們,在地球上可就沒什麼戲可唱了。

史前超級大老鼠

距今大約400萬年前,在南美洲的森林裏,生活著一種超級大老鼠。它身高1.5米,體重約1000千克,塊頭是現存老鼠的14倍。在史前齧齒類動物中,堪稱巨無霸。而在它出現之前,個頭最大的齧齒類動物,是在委內瑞拉出土的一隻不知名的怪物,體重才750千克,生活在800萬年前。

史前海怪大揭秘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地球生命誕生的地方。但千萬年前,在這片神秘的藍色世界裏,卻生活著一群相貌嚇人的海怪,它們長相怪異,各具本領,在海裏興風作浪,獨霸一方。讓我們一起去揭開它們神秘的麵紗吧。

瘤龍

瘤龍是這些海怪中個頭最大的一種,它其實是滄龍的一種,體長約13米,長著一個大腦袋,幾乎有1.8米長,渾身上下長滿了疙瘩,麵目猙獰,一看就知道不好對付。

盡管瘤龍在地球上隻生活了1000多萬年就滅絕了,但在當時的海洋裏可是個小霸王。仗著個頭大和滿嘴的利牙,這家夥在海裏所向無敵,隻要能下肚的東西,它一概不留情麵,統統吃掉,就連小滄龍和體積龐大的蛇頸龍也不放過,真夠蠻橫的!

海中有魔輪

在中生代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像魔輪一樣的軟體動物,這就是菊石。今天的鸚鵡螺就是由它進化來的。菊石的樣子與鸚鵡螺差不多,也有一個硬殼,而且殼的大小不一,最大的像個大磨盤,直徑可達2米;而最小的隻有1厘米。不過,科學家最新發現了一種菊石,直徑居然有15米,真讓人不敢想象。

說來有意思,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大高峰。但在那裏,菊石化石隨處可見。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2億多年前,這個地方是一片大海,名叫古喜馬拉雅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海底不斷抬升,逐漸才形成了珠穆朗瑪峰。所以,在海裏生活的菊石,就出現在了這裏,成為地球造山運動的見證人。

長喙龍和刺甲鯊

漂亮的菊石讓我們大開眼界,接下來再看看這種相貌奇特的上龍,身長5米的長喙龍。長喙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嘴巴十分細長,四個寬扁的長鰭,再加上一條長尾巴,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大鳥在海裏遨遊。它是上龍家族中的晚字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在很多電影中,大白鯊臭名昭著,不僅吃人,還攻擊小型船隻,讓人不寒而栗。但與這個名叫刺甲鯊的史前大鯊魚比起來,大白鯊就不值一提了。你看,這隻刺甲鯊身長7.6米,比大白鯊的個頭至少大1米以上。它的嘴裏長滿了尖利的牙齒,再加上善於遊泳,這讓它橫行大海,稱霸一方,成為一種極其凶猛的海洋掠食者,難怪有人說它是“白堊紀的咽喉”呢。

矛齒魚和劍射魚

亞馬孫雨林地區的河流裏生活著一種食人魚,隻需幾分鍾工夫,一頭牛就被它吃得隻剩下一堆白骨。在白堊紀的海洋裏,生活著一種凶猛的矛齒魚。這種魚長得有點像現在的大馬哈魚,體長17.5厘米,有一個巴掌那麼大。由於它嘴裏的牙齒像劍一樣鋒利無比,咬合力驚人,人送綽號“劍齒鯡”。

劍射魚在當時的海洋魚類中個頭最大,長有6米。這種魚是一名出色的捕獵能手,善於追擊獵物,能吃掉2米長的大魚,就連水麵的海鳥也難逃它的魔口。它的遊泳本領也不錯,比當時海洋裏的任何生物都遊得快。有時候,劍射魚會突然跳出水麵,然後再落回水中。它這樣做,是為了除去皮膚上的寄生蟲。不過一物降一物,劍射魚也有天敵。它一旦受傷,很容易被鯊魚發現,成為鯊魚的美餐。

無齒翼龍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沒有牙齒,有個大腦袋,視力非常好,大小跟現在的火雞差不多,體重約15千克,兩翼約8.2米。它們能夠扇動翅膀飛翔,而且還能飛很長的距離。和現在的信天翁一樣,它們靠滑翔飛行。

是恐龍,還是鳥?

始 祖鳥雖說是鳥類的老祖先,但與我們今天見到的鳥類長的並不像。因為它有像鋸齒一般的牙齒和恐龍一樣的骨骼,完全是一副恐龍的樣子。之所以把它叫做“鳥”,僅僅是因為它披著的那身羽毛。

不過,科學家最新發現,始祖鳥其實和兩條腿的食肉恐龍更接近。有人說,如果第一塊始祖鳥的化石是在今天發現的,那麼它很可能被稱為恐龍,而不是鳥。那始祖鳥到底是恐龍,還是鳥呢?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奇怪的過渡物種

1861年,人們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發現了一種化石。當時,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就猜想它可能是一種小恐龍。在那塊化石上,羽毛的痕跡清晰可見。後來,在那裏,一共出土了10具始祖鳥的化石。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長相怪異,它的體長60厘米,體重約500克,大小和一隻烏鴉相當。嘴裏長有牙齒,翅膀上有3個指爪,身後是一條長尾巴,由許多節分離的尾椎骨構成。這些明顯都是爬行動物具有的特征。可以說,始祖鳥是半鳥半爬行的動物,屬於一種過渡物種。

關鍵的羽毛

由於始祖鳥長相奇怪,關於它的爭論自然在所難免。而問題的焦點就集中在羽毛上,因為在所有的動物當中,隻有鳥類才有羽毛。

說到羽毛,大家也許沒注意過。它的結構十分奇特,中央有一條中空的莖,叫做羽軸。在羽軸的兩邊,生有兩排羽片。把羽毛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羽片是由許多細長的羽枝組成的,每根羽枝又相當於一根小的“羽毛”,兩邊又密生更小的羽小枝。在羽小枝上麵,有更細微的羽小鉤相連。這些小鉤編織聯結,就形成了一整片羽毛。

據研究,始祖鳥的羽毛也具有這些細微的特征,因此,始祖鳥理所當然應該是鳥類家族的一員。但是,不久前科學家卻發現,迅猛龍身上也長有一層羽毛。如果恐龍真的有羽毛,那就說明,恐龍和鳥類的關係非常密切,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的。

奔跑還是爬樹

然而,有證據顯示,始祖鳥的身體結構還不完善,它的飛行本領並不高,隻能在低空滑翔飛行。那麼,始祖鳥是怎麼一步一步飛上天的呢?到目前為止,形成了兩種意見。

一種說法是“奔跑說”。這種觀點認為,始祖鳥原來是一種善於奔跑的動物。當它拚命奔跑的時候,翅膀也跟著不停拍打。慢慢地,鱗片進化成了羽毛,身體骨架更加緊密,便於飛行。於是,恐龍就變成了鳥。

另一種說法是“樹棲說”。始祖鳥經常用翅膀上的指爪爬樹,當爬到樹頂的時候,它就會伸開翅膀,從一棵樹滑到另一棵樹上。後來,它就習慣了飛行,身體結構也跟著改變了,恐龍也就進化成了鳥。

不過,爭議歸爭議,但有一點科學家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鳥是恐龍的後代。

如果認為魚龍和翼龍都是恐龍,那你就錯了。恐龍和翼龍並不是同一種動物,卻是由同一個老祖先演變而來的。至於魚龍,它是由早期的海洋生物進化的,長得像魚又像海豚,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爬行動物,出現在約2.5億年前,比恐龍出現早0.2億年。所以說,魚龍和翼龍並不是恐龍。

誰殺害了恐龍

大約在6500萬年前,地球是一幅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景象。那時候陸地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有凶猛無比的暴龍、頂盔戴甲的甲龍、大個子的雷龍和梁龍、兩足行走的鴨嘴龍……真是個恐龍的世界!

但是,這些不可一世、稱霸地球的恐龍卻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它們的滅絕,誰是殺害恐龍的劊子手?這至今仍是一個謎。對此,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