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視野的曆史風景——趙熙及其《狼壩》
趙熙(1940~),陝西蒲城人。中共黨員。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曆任陝西師大生物係辦公室教學秘書,省計委文教處幹部,共青團陝西省委辦公室副主任,《陝西青年》雜誌副總編輯,陝西省文聯黨組成員,《東方》雜誌主編,陝西作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太白縣委副書記。專業作家。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第七、八屆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長篇小說《愛與夢》、《綠血》、《女兒河》、《狼壩》、《大戲樓》,散文集《趙熙散文》、《秋夜的眼》,中短篇小說《白葡萄的傳說》、《長城魂》、《十八的月亮》等。短篇小說《大漠風》獲1983年天津新港小說獎,小說《桃子熟了》獲陝西省農村題材獎,《女兒河》獲1993年陝西省雙五文學獎等。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小說還是要講故事的。長篇小說尤其離不開故事。而故事總是講過去的、曾經發生、可能發生的事,總帶有曆史的虛構色彩。區別隻在於濃與淡之間。隻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切入曆史這座大山。閱讀《狼壩》我們是在穿越曆史的隧道。《狼壩》講述的是抗戰勝利後,新中國建立前夕發生在陝西太白山區一個名叫狼壩的山鎮裏的故事,一個具有濃重傳奇色彩的仿民間故事。
四十年代末在我國現代史上是一個動蕩的年月。我國社會經曆著深刻的曆史轉型,即使是窮鄉僻壤也被卷入了這一曆史的巨變。也許神經末梢上的震顫較之於漩渦中心更能傳遞時代變革的風雲吧,趙熙將《狼壩》的藝術時空選擇在了麵臨全國解放的太白山地區深山密林裏的狼壩,這顯示了趙熙文學資源的開拓力。但具有決定意義的卻是趙熙構築他的藝術大廈的曆史之魂和營造方式。《狼壩》的可貴在於:力求從人的曆史而且是曆史的人去審視這一社會轉型的特定曆史時期,而這種審視采取的又是民間的視角和仿民間故事的方式。
長期以來,我們的描述曆史的小說,總是在既定的曆史框架、曆史結論中去寫人。人,往往成為了曆史規定性的形象注釋。他們忽略了馬克思的一個重要觀點,人是曆史造就的,曆史又是由人創造的。近幾年來,我們看到,有些作品開始把人、人的命運放在了中心,而把曆史的重大事件推向了背景。這個變化,當然不是否認曆史對人的給定,而是同時注意到了人在一定曆史活動中的豐富性、複雜性和創造性,表現了把對人的關懷放在行重要地位的人文精神和一種新的曆史態度。
曆史是一個複合的整體,我們完全可以從主流文化,也可以從典籍文化的視野去叩詢曆史。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用另一種眼光去審視曆史,這就是從民間文化,從世俗生活的層麵去接近曆史。去尋覓曆史的奧秘。也許在後一種視角觀照下,曆史將可能獲得它與其它視角不同的函蓋力,而與我們當下的生活血脈溝通起來。不可否認的是,曆史與傳統是以它活潑潑的生氣貫注在我們的當下生活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曆史就是現代史;傳統就是當下性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狼壩》所呈現給我們的曆史風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了它的民間視野和傳奇色彩才具備了它現在所擁有的社會價值和審美意蘊的獨特性。
《狼壩》並不回避對特定時期的曆史的總體把握。這是一個根本的前提。離開這個前提,任何視角都將失之偏頗。在狼壩這塊土地上,以周五爺為一方,蘇大人為一方,蕭司令為一方,白狼為一方,種種政治、思想、軍事力量展開了錯綜複雜的鬥爭;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白馬王”的民間迷信活動,蘇家木場為中心的漆工們的活動,當年遺散紅軍的隱秘鬥爭,看到了金田等普普通通的底層百姓的曲折、坎坷的命運。對於反映這個特定時局的曆史風貌的總體來說,這樣的藝術格局和人物設置,與《狼壩》這塊神奇土地的地域環境是相吻合的,這是其一。
重要的是,趙熙對他筆下的人物的生存狀態的全麵關注。趙熙寫人物的政治參與,軍事參與,權力鬥爭和思想鬥爭參與時,並不孤立地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範圍裏,而是向著人物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層的開掘,不放過他們的世俗生活、情感生活、特別是生命本體的藝術追蹤,在曆史的總體性和生活的多樣性的結合中,揭示曆史變革與人的存在的雙向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