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特色是一個作家藝術風格的重要構成因素。路遙像他尊崇的前輩大師柳青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不斷錘煉、豐富、提高自己運用語言的技巧。他既注意繼承、借鑒我國古典小說簡潔、精練的長處,又重視學習歐美小說以細致綿密的筆調描寫環境和人物心理的特點,將二者與自己從小就很熟悉的生動活潑的陝北方言土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淳厚優美、生動雋永而富於濃鬱地方特色的獨特語言風格。他寫人物對話,能非常敏銳地捕捉到處在不同經濟地位、有著不同經曆的人們的語言特點,使人物語言能充分顯示自身的心理、性格、行為習慣,以至道德情操方麵的細微特征。如《人生》開始加林被下掉民辦教師後與父母的對話,《平凡的世界》中縣委會上田福軍與馮世寬的辯論等處,都是很精彩的對話。對小說中的敘述性語言,路遙一般也都寫得準確貼切,無論是交代社會背景或介紹人物曆史,分寸都掌握的比較恰當。其它如描寫陝北鄉情民俗、自然景物時的淳厚、親切、優美新鮮,刻畫人物心理時的含蓄、細致等,都顯示出路遙駕馭小說語言的功力。此外,作家還善於恰當地運用方言口語中的語尾助詞,如“嘛”、“哩”等,增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在《人生》、《平凡的世界》中,他又常常根據特定的情境,插入陝北“信天遊”、“走西口”等韻味悠長的民歌和土藝人自編的“鏈子嘴”,更加烘托出小說的詩情畫意,表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路遙小說的獨特藝術魅力與這種多色調語言風格無疑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係。

參考文獻:

[1]劉建軍、蒙萬夫、張長倉:《論柳青的藝術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2]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3]、[4]《路遙文集》第三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5]、[6]、[8]《路遙文集》第一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7]《路遙文集》第五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9]路遙文集》第四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10]《路遙文集》第四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11]路遙文集》第五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12]《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曆史陣痛中的信念與無奈——賈平凹及其《浮躁》《秦腔》

賈平凹,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祖籍陝南商州丹鳳縣棣花小鎮東街,1952年農曆2月21日出生於丹鳳縣金盆鄉,取名賈李平,小名平娃。上小學後,平娃學習認真,功課門門好。上五年級時便開始在節假日上坡砍柴。有一回背柴回家腳一滑滾了坡,所幸滾了幾丈遠後被樺樹擋住,沒受大傷,被同伴們用繩子吊了上來。1964年秋,他考上了商洛鎮初級中學,離家15裏,成為住校生。他學習仍很用功,尤喜語文。可是,上到初二第二學期,“文革”浩劫開始,停課鬧革命。1968年冬大亂結束後,他和當時所有中學生一樣上山下鄉或返鄉當了農民。

回村勞動兩年後,他到公社水庫工地去當了民工。開始人家嫌他個子小(身高隻有160厘米)力氣單薄不想要,後見他字寫得好,便留下給寫標語,辦牆報,搞宣傳。他在學校的特長得到發揮,精神上也充實了一些。1972年春,因在水庫表現突出,被推薦到西北大學中文係上學,邁出了改變命運的重要一步。

入學不久,賈平凹就在學校嶄露頭角。係上要求新生每人寫一篇入學感想。他寫了一首長詩《相片》,從故鄉棣花鎮一直寫到西大校門。這首詩得到老師的好評,被選中登上校刊,對他是個很大的鼓勵,覺得自己這個鄉裏娃在這大城市的大學裏也不比人差。於是,他便在課餘連續寫詩,在校報校刊上發表,獲得了“小詩人”的美稱。他雖然人長的瘦小,但心氣不小,不滿足於作品僅在校園傳播,開始向外麵的報刊投稿,從詩歌到散文、小說樣樣都寫,但卻一篇也發不出去。後來讀的名著多了,發現自己差距很大,過去畢竟隻上到初二,文化基礎和功底不足,便從古代文學補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1973年8月,他終於在《群眾文藝》上發表了與同班同學馮有原合寫的故事《一雙襪子》,從此開始用“平凹”的筆名,寄寓著自己的謙虛和人生之路的坎坷不平。第二年,平凹又在《西安日報》發表了自己單獨寫的散文《深深的腳印》,對他是個很大的激勵和促進。1975年後,作品發表漸多,但那時沒有稿費,班上幾個政治上走紅的人又老挖苦他“隻專不紅”,他寫了多次入黨申請也沒門。但是,這些作品為他分配時帶來了好運,沒有按照當時的政策“社來社區”回故鄉,而是分到了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部。這是他人生道路上改變命運的又一個重要契機。後來為了解決妻女的工作調動與西安戶口,他從出版社調到西安市文聯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