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積岐的《沉默的季節》與白描的《蒼涼青春》
馮積岐,西安人,1953年出生。1972年到寶雞岐山縣農村插隊。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後任北坡鄉廣播站通訊員、站長,《中外紀實文學》編輯,《延河》編輯,2007年被選為省作協副主席。
馮積岐是一個執著地在農村題材領域耕耘的作家。從短篇到中篇,再到長篇,他不斷地向生活的深處掘進。自有新文學以來,特別是建國以來,描寫農村生活的小說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作家傾心於農村題材,一方麵是個人生命體驗的結果;另一方麵是悲苦的農民的命運和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鄉村蘊含的可以深入開掘的審美資源讓作家心動。
馮積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沉默的季節》從1992年9月動筆到1995年三易其稿,再到去年世紀末正式與讀者見麵,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這中間傾注了很多心血,可以說是他多年孜孜不倦於小說創作的一個結晶,充分體現了他不同尋常的藝術才華和厚實的創作實力,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收獲。盡管在此前馮積岐已發表了大量優秀的中短篇小說,也有短篇小說集和中篇小說集出版,但這部《沉默的季節》是他小說創作道路上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標誌,因為對小說家來說,長篇小說是對創作功力的真正考驗。同時也正如李星先生所說,它是至今為止,作者個人生命和人生體驗的一次最集中的投入和最大麵積的釋放。①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在今天很難看到這樣融入真切的生命體驗的小說了。最有價值的是,馮積岐這部小說以令人顫栗的筆墨描繪了三十多年前那紅色的“文革”歲月,深刻地剖析了那“沉默的季節”裏人性如何被扭曲、被損害的“沉默的大多數”②在靈與肉兩方麵遭到何等的摧殘。這些都是讓人深思的地方,雖然“文革”已成為“曆史”,但對“曆史”的敘述不會結束,也不應該結束,“曆史”的陰影還會在人們心頭糾纏不去。馮積岐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敘述“曆史”,而且在小說的後半部分,更是把人物拉到了我們大多數人耳熟能詳、身在其中的現實,顯示了他作為一個作家的良知和對社會黑暗不公的批判。
如果說生存隻有苦難,未免片麵,但是,生在人間,沒有經曆過生存的苦難,就很難體會到生的掙紮是如何艱苦,自然也體會不到生的可貴和可貴的生。
也許馮積岐還不到“人生不滿百”的份兒上,但卻經受過太多的痛苦,他寫過幾篇小說不能說全是苦難的生涯,但滲透在苦難的心路曆程中,使他的作品有一種沉鬱、渾厚的內涵,雖然不是什麼經國大業,卻是人世滄桑,更可貴的是親身體驗。絕無假借,給人一種怦然於心的吸引力。然而這又不僅僅是馮積岐個人的一廂情願,是社會的災難,是人生的無奈,是人性的凋喪,是人情的冷暖。這就不是一般的控訴,就不是一般的泄憤。更不是一般的個人私忿,大抵是具有一般意義上的人類的處境。
因此,我們才多少讀懂了馮積岐的新作長篇小說《沉默的季節》,有那麼多的苦難,有那麼多無法排遣的沉重,有那麼多非人的境遇,有那麼多時代風雲沉壓下的重軛,作者並不諱言,甚至包括他自己的情感記憶,然而又絕非個人的自傳,他是為了生命的奮進而剖開苦難的解脫,是為了生活的企望而剖開苦難的陰影,勾勒出一副涵茹著苦難的人生怎樣做人的曆程,這也許正是《沉默的季節》提出的一個並非輕鬆的重大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