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民族之魂的獨特藝術追求——馬建勳及其《國魂》

馬建勳,中國作協會員,陝西省文聯、作協常務理事,安康地區首屆文聯、作協主席。1949年11月出生於西安灞橋,中學未畢業即遭遇“文革”,被迫中斷學業。1968年,擔任鄉村教師的父親被無辜迫害致死;不久,母親也因貧病交加辭別人世。在新疆伊犁日報社工作的哥哥將這在家鄉已孤苦無依的弟弟,像移值一棵樹苗一樣,從關中帶到遙遠的塞外。那塊廣褒的土地以慈母般的博大胸懷接納了他。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與聰明才幹,建勳很快在域外站穩了腳跟。他當過文學雜誌的編輯、伊犁州黨委的秘書、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同時,他的業餘文學創作也堅持不懈,不斷見諸報刊,散文並在全國數次獲獎。70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知道林則徐曾被流放新疆的史實,立即對這個題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調查、走訪,他掌握了大量林則徐在伊犁時的生活情景,對這位偉人更加崇拜、敬仰。隨後,他相繼寫出了散文《林則徐》、中篇小說《林則徐在流放中》。作品獲得好評,產生了熱烈的社會反響,這便刺激、鼓勵著他向長篇小說進軍。經過幾年的辛勤耕耘,他終於在1984年完成了關於林則徐流放的28萬字的長篇《國魂》初稿。1985年秋,經中國作協推薦,他通過考試進入武漢大學首屆作家班學習深造。課餘,他抓緊時間一遍遍修改這部長篇,終於在學業結束時最後定稿,由群眾出版社出版發行。隨後不久,他帶著這枚沉甸甸的果實,加入到安康文壇,擔任首屆文聯、作協主席。此後的多年裏,他又相繼出版散文集《天馬吟》,詩詞集《八千裏雲月》、《九萬裏風鵬》,文學劇本《金鵬展翅》、《氣吞萬裏如虎》,長篇小說《無冕之王》、《國殤》,哲學著作《圓點哲學》,並主編《中國漢水文化研究》一書。

《國魂》是馬建勳的長篇處女作,也是問世比較早的當代陝西長篇曆史小說。這部以民族英雄林則徐晚年流放生涯為題材,字裏行間充溢著濃烈悲壯色彩的佳作,確實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感情。掩卷之餘,心中激蕩起的漣漪仍久久難以平複。《國魂》是一部融曆史與小說藝術於一爐,有著深刻的美學和曆史認識價值的出新之作,它不僅題材新穎,人物鮮明生動,而且在藝術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作為一部曆史小說,《國魂》的成就首先在於選材獨特,角度新穎,較好地把握了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聯係。

我們知道,一部小說,特別是曆史小說,選取什麼樣的題材,常常與作者對曆史的認識及其審美價值取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而取材的精當與否,又常常是作品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馬建勳從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曆與對曆史的認識感受出發,把焦距對準了林則徐這位被著名史學家範文瀾先生稱為“滿清時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而且他又是從一個新穎獨特的角度來完成對林則徐形象塑造的,這就不能不引人矚目了。在中國,稍微有點社會曆史知識的人,都熟知林則徐及其禁煙壯舉,但是,這位在抗禦外侮中為中華民族建立了豐功偉績的民族英雄,卻反而因此蒙冤受屈,其流放戍的不平遭遇,及其整個晚年的悲劇命運,恐怕卻鮮為人知。《國魂》既沒有寫林則徐一生宦海生涯的興衰際遇,也沒有重點寫他轟轟烈烈的禁煙壯舉,卻獨辟蹊徑地從他卓爾不群的一生中,選取了這段因禁煙抗侮而遭權奸誣陷,以致蒙冤遭罪、四處流浪、屢受磨折的坎坷遭際,濃墨重彩地表現他在逆境中仍為國家、人民的安危生存而殫思竭慮、鞠躬盡瘁的崇高思想境界與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並從中總結出豐富深刻的經驗教訓。這一新穎獨特的選材與表現角度不僅便於成功地完成寄寓著作者美學理想的悲劇英雄林則徐形象的塑造,而且必然會吸引著每一個關心自己心中久已敬仰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後半生命運的讀者產生濃厚、強烈的閱讀興趣。

準確地把握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聯係,是創作曆史小說的一個關鍵問題。曆史真實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比較廣泛而富有彈性的。人們使用它時,也往往因出發點的不同,而賦予其不同的含義。有的認為所謂曆史真實即指曆史上真實存在、發生的人物、事件;有的則認為曆史真實不等於曆史事實;它應指作家在曆史客觀實基礎上,經過加工創造出來的帶有典型化意義的真實。本文在使用“曆史真實”這一概念時,采用第一種觀點,以使其和經過作者虛構、加工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藝術真實相區別,這是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應該首先明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