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諱言,作者在塑造林則徐這個有膽有識的民族英雄時,是寄寓了自己美學理想的。但他並沒有人為地拔高人物。他在傾注自己敬仰之情表現林公高尚品格、節操的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他身上階級、時代的局限性。儒文化的熏陶,一方麵把他造就成一個憂國憂民、剛正清廉的有為之士;另一方麵也在他靈魂上注入了濃厚的忠君意識,使他看不清最高統治者虛偽、殘忍的反動本質,長時間對其寄托著希望和幻想。他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的“補天”意識,與龔自珍渴盼翻天覆地的思想比起來,就有著明顯的差距和局限。當然,也正由於此,才使這一人物突破了某些曆史小說塑造正麵形象務求高大完美的模式,顯得更加血肉豐滿,真實感人。
文學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讀者獲得關於曆史和現實、社會和人生的種種認識。馬克思在《英國資產階級》(《馬恩全集》第10卷第186頁)一文中說過:“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地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傑出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幹脆把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稱為“生活的教科書”。文學的這種認識作用對曆史小說顯得更其重要,我們今天的讀者閱讀曆史小說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想從中了解、認識自己未曾經曆過的社會曆史,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曆史經驗教訓。我們認為,《國魂》在這個方麵的成就同樣是十分突出的。作者在立足史實的基礎上,藝術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活麵貌,成功地塑造了林則徐這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不僅包含著豐富深刻的曆史價值,而且有著極強的現實教育意義。
首先,通過小說給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通過林則徐的悲劇命運,能幫助我們今天的讀者更加清楚、深刻地認識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的反動本質。作品雖不足二十萬字,但卻生動地反映了從京城到南粵、從中原到域外,從宮庭到農舍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真實狀況。最高封建統治者及貪官汙吏們飫甘厭肥、醉生夢死、腐化奢侈達到極點。皇帝每頓飯,人參燕窩、珍饈美味就要擺好幾十碗,不知要耗費多少民脂民膏。河督文衝大肆侵吞治河款項,一次筵宴三天不撤席,吃法又是那樣地奢靡,驚人地浪費。而廣大下層人民則在水深火熱、貧病饑荒中苦苦掙紮,餓殍遍野。作者用大量的事實,活畫出了那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社會現實。林則徐禁煙禦侮,建立奇功,卻反而蒙冤受屈貶謫遠戍的悲劇命運,王鼎、裕謙等忠直之士的死於非命,也生動形象地說明在腐朽的封建製度下,林則徐那樣胸富韜略,卓具才華,然而卻不願奴顏媚上,投機取巧的清廉剛正之臣,不僅難以伸展抱負,實現宏圖大略,而且往往隻能是悲劇結局而告終。這又使我們從另一個方麵深刻地認識了封建製度的反動本質。
其次,我們從林則徐流放生涯的遭遇中,還可真切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曆史的真正主人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林則徐蒙冤後,奸佞之徒們彈冠相慶,廣大人民卻是那樣地痛心疾首,他離開廣州時,有的攀轅臥轍,痛哭挽留,有的自縛其身,願上京為其代罪;有的踴躍募捐,籌錢為其減免罪責。雖然他已成為無權無勢的罪臣,但所到之處人民卻仍是夾道歡迎,衷心擁戴,其真情動人肺腑。這深刻地說明了不管在什麼時代,一個人隻要真正為國家民族作出了貢獻,為人民安危生存興利造福,廣大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即使一時蒙冤受屈,但人民會在心中為他樹起不朽的豐碑,曆史也最終會洗雪蒙在他身上的汙垢,給他以公正評價和應有的曆史地位。而那些奴顏媚上、賣國求榮的貪官汙吏們,雖能求得一時榮華富貴,但在人民心中卻被視為糞土,曆史也將會把他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從《國魂》給我們描繪的曆史畫麵,提供的曆史經驗中,還能使我們一步認識到今天改革大業的重要曆史意義。當此改革、開放的重要曆史時期,非常需要我們的廣大幹部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這樣的中華民族優秀分子身上的那種崇高精神境界,從林則徐的事跡中認識曆來改革的不易,從而堅定改革的信念,樹立克服一切困難,堅定地把改革堅持到底的決心。但我們的少數幹部卻被剝削階級腐朽思想汙染了靈魂,有的利欲熏心,貪贓枉法;有的崇洋媚外,喪失國格;有的以權謀私,作風腐敗。這些不僅與共產黨人應有的思想覺悟、精神境界格格不入,就是在林則徐這位古人麵前,也要為之汗顏,愧對先賢的。林則徐建不世之功卻蒙不白之冤的不公正遭遇,還從另一個方麵啟示我們的領導機關,如何從曆史的悲劇中吸取經驗教訓,盡量使清廉剛正的人才得其所用,奸佞之徒野心難逞。則於我們事業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富強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