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茶聖的風采——丁文及其《陸羽大傳》

丁文,本名闕庭恕,1940年11月出生於安康紫陽縣。1958年從安康師範學校畢業後,從事中小學教育多年。1960年開始業餘文學創作,寫過劇本、小說。後調入安康縣文化館任創作幹部,副研究館員。1985年加入山西省作家協會,1988年起相機人安康地區作協秘書長、副主席,地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迄今發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及地域文化研究、茶文化研究著作600多萬字。

漢上茶人丁文先生依正史、據詩文、采傳奇,究根由著成的長篇傳記小說《陸羽大傳》,不僅嘉惠茶學界,小說界也增添了一道亮色。陸羽雖被尊為“茶聖”,但歲月無情,在曆史的更迭中,作為個體生命的陸羽,他的形象在芸芸眾生中漸次模糊。在此之前,雖有台灣人、日本人為陸羽立傳,然而這些傳記多有缺憾,要麼拘於史料,要麼失之過簡,陸羽的形象未能立體化;影視作品也涉獵過陸羽,但“戲說”色彩太濃,有損曆史的真實。丁文先生憾於此,傾兩年心血,史海鉤沉,精心結撰,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四十八萬字的長篇大著——《陸羽大傳》。

《陸羽大傳》是一部學者型的小說,這部小說的魅力正緣於學術氣質和小說家運思的巧妙結合。

陸羽是一位曆史人物,依史演義本是中國小說家所擅長的。但《陸羽大傳》又有其特殊性。它不象《三國演義》那樣有《三國誌》和《三國注》這樣完整嚴肅的史料作依據。陸羽的史料較少,且說法不一,甚至互相矛盾;而陸羽又是一位被尊為“茶聖”的曆史人物,嚴格來講,是不允許“戲說”的。傳記文學必須尊重曆史,傳記文學的作者也必須具有求實的科學精神。這對作者丁文來說是一個考驗。可貴的是,丁文先生以學者的眼光,以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不拘泥於某一史料,也不迷信某一家之說,而是對陸羽相關的史料進行再次大挖掘,並在此基礎上對史料進行了甄別論證,寫成《感悟陸羽》一文附於小說之後,以供讀者參閱,以供學界探討。這正是丁文作為一個學者的科學精神的體現。在這篇文章中,丁文先生給了陸羽一個理性的定位:“他,出身寒微,褊躁任性,守信義,重然諾,詼諧、執著;他亦莊變諧,亦凡亦聖,半僧半儒,半官半民;他,一介布衣,一個隱者,一個通才、奇才、怪才。”這是丁文先生自己小心求證得出的結果。中國《茶經》研究所所長歐陽勳先生在本書的序中說:“曆史上的那個陸羽也大概就是這個樣兒。”這說明丁文先生塑造的陸羽形象是具有曆史的真實性的。不惟如此,作者還在書末開列了三十六種參考書目;據筆者統計,丁文先生在《陸羽大傳》中引用的文獻也多達三十六種,引用的曆代詩詞多達一百六十六首。讀這部小說,讓我們感到了濃鬱的文化氣息,並讓人從中得到文化滋養。我認為這正是這部小說學術氣質最本質的體現。

《陸羽大傳》在塑造陸羽形象的同時,觸及到一個學者們研究的文化課題:大唐何以人才濟濟,大唐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怎樣的?作者通過陸羽從一個棄兒,到寫出曠世《茶經》,被人尊為“茶聖”的成才過程,形象地探討了這個問題。

陸羽三歲時被父母遺棄,是龍蓋寺的智積和尚收養了他。陸羽的天賦很快被智積發現,智積出於佛門後繼有人的考慮,決計培養他研習佛經,然而陸羽對佛經並不感興趣,而對茶事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智積對陸羽的表現雖然不滿,但並沒有強迫他,對陸羽專注於茶事,智積禪師從內心上也是欣慰的,並給他傳授了許多茶學知識。陸羽後來著出《茶經》,成為“茶聖”,形象地印證了那個傳統的人才培養論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培養人才後勁,唐代士子有強烈的使命感。在陸羽成長過程中,唐代士子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教師群體。正如作者所說:“考量陸羽的教育環境,竟是一個‘係統工程’,由智積到儒公,再到李齊物、鄒堃,環環相扣,繼後接力棒又到了唐代一位著名詩人手中。”這位詩人就是崔國輔。崔國輔之後,傾心培養陸羽的還有顏真卿,謝清晝,劉長卿等人,這個教師群體中,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是當代碩儒,有的是方外之人,他們不計名利,不顧個人心境是否順適,都無一例外地全力以赴,傾注心血精心栽培陸羽。是什麼情愫使這批唐代士子如此青睞陸羽這個棄兒呢?個中因素自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唐代士子強烈的使命感——他們深知大唐需要有人創立茶學,以造福天下蒼生。學人的使命不僅要傳承文明,創造知識,更要有培養人才後勁的使命意識。一國之士子形成了這種昂揚向上的健康心態,國事能不興隆,文化能不昌明?考之今日,我認為丁文先生道出了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