褫
音池。成就也。
體栽
格式也。
舒王
宋徽宗。進荊公為舒王也。荊公熈寧間拜為相。作務新法病民。其子王雱。為崇正殿大學士。因父佐務新法必行。雱卒。父罷相。晏閑間如夢寐。見一鬼使領雱。荷鐵枷。泣於公前曰。因父務新法所致。公問使乞解。使曰。建寺飯僧可免。公遂於金陵田地。捨宅為寺。賜額保寧。請真淨主之。
縑
音兼。絹也。
袈裟
具雲迦羅沙曳。此雲不正色。亦名離塵服。
衣
去聲字。著衣也。
伽黎
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估
賣也。價也。
事
好也。
湛堂
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興元府。梁氏子。嗣真淨文禪師。南嶽下十三世也。
兆
形顯之義。
枯死
枯老死滅殘缺蠹損也。
卜
決疑也。
杜
斷也。塞也。
注
灌注也。如瓶注水。使心不亂也。
出師表
諸葛武侯。受顧命輔後主。七擒孟獲。已定南方。乃出師伐魏。臨行遺表於後主。表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亡身於外者。葢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湛師聞末二句。豁然開悟。如訓文中雲。
好惡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為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拂
逆也。
殢
係替二音。極困也。滯也。
僧問
僧問處。名偏辟問。州答處。名信手拈來無意路話。又謂放風前箭。轉格外機。須向言前領旨。句外明宗。不可尋言逐句。妄生揆度。趙州已至不立玄危。平坦之地。了無佛法身心。凡酬酢。信口開合。皆無情識。不可較量也。故雪竇頌曰。偏辟曾挨老古錐。七斤衫重少人知。而今擲向西湖裏。下載清風付與誰。
趙州
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曹州郝氏子。嗣南泉普願禪師。南嶽下三世。後住觀音院。聲傳大夏。名聞九州。壽一百二十歲。唐昭宗乾寧四年。十一月初二日。無疾。右脇而寂也。
酬酢
下音昨。客報主曰酢。主答客曰酬。
簴
音巨。謂飛簴天上神獸。鹿頭龍身。說文雲。鍾皷之柎也。飾為猛獸。釋名曰。橫曰栒。縱曰簴。
差
楚宜切。略也。
秋晚
末運之際。法道凋零。
訥
言遲也。
尚
加也。
冐
蒙昧也。
殆
乃也。危也。
驥尾
參逐人行。曰附驥尾。謂蒼蠅之飛不可數步。托於驥尾。乃能千裏之達也。
居必下
出荀子勸學篇。
福嚴雅
澤州福嚴良雅禪師。嗣洞山守初。青原下八世也。
大寧寬
洪州大寧道寬禪師。嗣石霜楚禪師。南嶽下十一世也。
蔣山元
蔣山贊元禪師。婺州義烏人。傅大士之裔。嗣石霜禪師。
楷
同也。並也。
龍象
水中力大。龍也。陸中有威。象也。巨德以喻之者。言其有力而托。有威而可習故也。
支
撐持也。
上下
時民以名利為上。師今不愛名利。故不為時上。時人以庸鄙為下。師今操道德故。不為時下也。
死心
隆興府黃龍死心悟新禪師。韶州黃氏子。嗣黃龍祖心禪師。南嶽下十三世也。
城郭
郭。外城也。孟子曰。三裏之城。七裏之郭。
良器
良。大也。靈源知過必改。死心正而不屈。
憩
息也。
黃太史
諱庭堅。字魯直。號山穀居士。得法於黃龍祖心禪師。
特爾
天性如此。不可強為。
庶幾
方可也。
長靈卓
東京天寧長靈守卓禪師。泉州莊氏子。嗣靈源清禪師。南嶽十四世。
連城
趙有卞和璧。秦昭王。欲以十二連城貿之。趙遣相如送之入秦。相如視秦王。惟有愛璧之心。而無割城之意。乃詐曰。璧有瑕。請示之。王授璧與相如。如將璧卻倚柱立。怒髮衝冠。謂曰。臣聞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況大國乎。王若急臣。臣頭璧俱碎於柱。王恐璧碎。使人扶相如起。頌曰。卞璧無瑕曜日輝。秦王雖愛不輸機。可憐又入相如手。一陣清風滿路歸。
礫
小石也。
神鼎
潭州神鼎洪諲禪師。襄水扈氏子。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尋常一衲。以度寒暑。後隱衡嶽。有一豪貴來山遊。見師氣貌閑靜。一鉢無餘。遂拜請住神鼎。十年枯淡。室無升米。一鉢掛壁。日收盞飯。一枯木床為法座。殘僧數輩圍之。始終如此。後宗風大振。門弟子氣吞諸方。由是慈明。髮長不剪。敝衣而特往見鼎。鼎曰。汾陽有西河師子是否。慈明指後厲聲曰。屋倒矣。鼎回顧相視。慈明坐脫隻履而視之。鼎老忘問。又失公所在。慈明遂整衣且行且曰。見麵不如聞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返。鼎嘆曰。汾陽有此兒也。慈明自此名重四方。
古人雲
前漢書文帝。丁卯六年。淮南厲王長謀反。廢處蜀郡。嗔恚不食死。梁太傅賈誼上疏曰。臣竊惟事執。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徧以疏舉。進言者。皆言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固為之安。方今之執。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製搶攘。非甚有紀。陛下可不壹令臣。得熟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