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1 / 3)

納諫篇第四十二 審察篇第四十三

納諫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納其理則言語絕。乖其趣則諍論興。然直言者德之本。納受者行之原。所以籍言而德顯。納受而行全。譬目短於自見必借鏡以觀形。發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麵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發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蓋言之益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處於良醫也

引證部第二

如雜寶藏經雲。佛言。昔迦屍國王名為惡受。極作非法。苦惱百姓殘賊無道。四遠賈客珍奇勝物。皆稅奪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國中寶物遂至大貴。諸人稱傳惡名流布。爾時有鸚鵡王在於林中。聞行路人說王之惡。即自思念。我雖是鳥尚知其非。今當詣彼為說善道。彼王若聞我語必作是言。彼鳥之王猶有善言。奈何人王為彼譏責。儻能改修。尋即高飛至王園中。回翔下降在一樹上。值王夫人入園遊觀。於時鸚鵡鼓翼嚶鳴。而語之言。王今暴虐無道之甚。殘害萬民毒及鳥獸。含識嗷嗷人畜憤結。呼嗟之音周聞天下。夫人苛克與王無異。民之父母豈應如是。夫人聞已嗔恚熾盛。此何小鳥罵我溢口。遣人伺捕。爾時鸚鵡不驚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與王。王語鸚鵡。何以罵我。鸚鵡答言。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王。時王問言。有何非法。答言。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問言。何等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三者貪著棋博不修禮敬。四者遊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不善語。六者賦役謫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俱敗王國。王複問言。何謂三事。答言。一者親近邪佞諂惡之人。二者不附賢良不受善言。三者好伐他國不養人民。此三不除傾敗之期。非旦則夕。夫為王者率土歸仰。王當如橋濟度萬民。王當如稱親疏皆平。王當如道不違聖蹤。王者如日普照世間。王者如月與物清涼。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蓋一切。王者如地載養萬物。王者如火為諸萬民燒除惡患。王者如水潤澤四方。應如過去轉輪聖王。乃以十善道教化眾生。王聞其言深自慚愧。鸚鵡之言。至誠至款。我為人王所行無道。請遵其教奉以為師受修正行。爾時國內風教既行惡名消滅。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無不歡喜。爾時鸚鵡者我身是也。爾時迦屍國王惡受者。今輔相是也。爾時夫人者今輔相夫人是也

又薩遮尼幹子經雲。時嚴熾王言。大師頗有眾生聰明大智利根有罪過不。答言有。何者是。答言。大王即是。王甚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好喜布施威德具足。亦有罪過。王言。大師我之罪過雲何。答言。大王之罪太極暴惡。太嚴太忽太硬太卒。大王當知。若王子性太惡者。彼為一切多人不用。多人不愛。多人不喜。乃至父母亦不喜見。何況餘人。是故大王。不應太惡。所為作事當安詳不應太卒而說偈言

若王行惡行  嗔心不見事

動則怖眾生  乃至父母畏

何況餘非親  而當有念愛

大王應當知  智者舍嗔恚

爾時嚴熾王在坐對麵聞尼幹子毀訾自身。心生不忍嗔心不喜。心生毒害即作是言。薩遮尼幹子。汝雲何於大眾中說我過患。我從昔來無人敢正看我。汝今毀我罪應合死。作是語已告諸臣言。汝當捉此斷其命根。尼幹驚怖語言。大王。汝今莫卒作如是惡。我有善言。願王暫時施我無畏聽我所說。王言。汝何所說當速說。尼幹答言。大王當知。我亦有罪由太實語不虛語稱事語以我如是。大惡人前。急性人前。無慈悲人前。卒作事人前。如是行人前說如是實語。大王當知。點慧之人不應一切時一切處常說實語。應當善觀可與語人不可與語人可語時不可語時。當知實語世人不愛不善讚歎。而說偈言

智者不知時  卒隨意說實

彼人智者嗬  何況無智者

智者一切處  亦不皆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