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俑
初識周齊林,是在小小說作家網舉辦的“2008全國小小說新秀選拔賽”上,記得當時他使用了一個別致的網名——老鬼1984。名字雖是代稱,細細琢磨卻別有意味:“1984”旗幟鮮明地打上“80後”標簽,昭示的是朝氣蓬勃與個性張揚;而匹配“老鬼”一詞,則多少發生出一種衝突、矛盾、糾結的神秘感。不過,在讀過他的參賽作品《雲莊往事》《一片森林》《屬於我的那片墓地》之後,我發現,“老鬼1984”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一個小小說世界的新鮮闖入者的少年老成。在那屆新秀賽中,他以穩定的發揮、老練的文風、嫻熟的敘述、根植於文字內裏的滄桑,一路過關斬將,從上千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但也正是他作品內容呈現出的年輕作者少有的灰暗格調以及他所擅長的與小小說文體不太相稱的細密綿長的敘述方式,最終讓他在30進20的賽事中惜敗。
周齊林是通過新秀賽與我建立聯係的眾多年輕作者中比較獨特的一個。年輕作者在創作上有諸多優勢,如腦子活,寫得快,喜歡思考,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比較強。但我發現他們大抵有一個通病,就是收不下心,沉不住氣,往往熱衷一段,或心有旁屬,或半途而廢,令人倍感惋惜。周齊林不同,他對文學的信仰和對藝術的堅守令人刮目相看,正如他自己所講,寫作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間隔一段時間不寫,心裏會不舒服。正是這種樸素的堅持,讓我們有機會閱讀到一個與其他同齡作者迥然不同的周齊林。自2008年以來,他共創作小小說百餘篇,同時創作中短篇小說和散文,陸續在《作品》《當代小說》《山東文學》等國內純文學刊物發表文字逾百萬字。特別是近幾年來,他在小小說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原創陣地《百花園》上累計發表作品數十篇,遙遙領先於其他知名作家,其中《最後的溫暖》還榮獲了當年度的優秀原創作品獎……
據我了解,周齊林為人低調,但其小小說創作卻暗藏著一份蠢蠢欲動的“野心”。我閱讀過他大部分的小小說,大多以“雲莊”為背景,或者以走向城市的“雲莊人”為主人公,且常常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通過“我”——一個兒童(或少年)的眼睛,去透視那個光怪陸離的鄉土世界。他這種有意無意地努力,實際上已經在無形中構建起了一個隻屬於他自己的村莊。這個村莊,或許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江西鄉下的一個縮影一種映射,也或許是他憑空臆想出來的當代鄉村的一抹幻影一種圖景。通過閱讀他的“雲莊往事”係列,我隱隱若若感覺到,“雲莊”就像一種圖騰,與它的創造者的心靈成長有著千絲萬縷不可言說的關聯。不管是貧窮、灰暗、躁動的雲莊,還是雲莊中孤獨、躁動、不安的老人,甚至包括那些文字內外流淌的憂傷、恐懼、失落等情緒,都是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在憑吊自己過往的心靈之路。於是乎,我們所能看到的雲莊的人、物、事,都帶有象征色彩或者暗喻指向,凸現出作者對生與死、現在與將來、人生價值與意義等終極關懷問題的思考。長期以來,小小說創作對人類精神空間的探究,“現實”有餘,“終極”不足,這可能與中國當代文學整體的功利化傾向有關,也可能與小小說文體倡導的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特點有關。所以,周齊林算得上是當下小小說創作領域的一個另類,與很多刊物一貫提倡的主流小小說在風格上有些格格不入,但從長遠的文體發展來說,他這種讓小小說回歸文學本身的探索很有必要,甚至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