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2 / 3)

奏上,有旨“安維峻呈進封奏,肆口妄言,著即革職,發往軍台效力!”是日恭親王適請假。次日入朝,始知這事,斥同僚道:“這等奏折,不值一噱,付諸字麓內,便好了事。諸公欲令豎子成名麼?”恭親王尚是有識。正議論間,朝旨又下,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速赴日本議和。恭王即飭軍機處辦事人員,電達天津。李鴻章接著此旨,明知戰敗求和,還有什麼光采?但事已如此,欲救眉急,不得不硬著頭皮,指日前往。方就道時,先電商各國駐華公使,請為臂助。俄使喀希尼,慨然答複,願保全中國疆土,代拒日本。言太甘者心必苦。李鴻章始航行而東,到日本山陽道海口,地名馬關,日本已遣專使伊藤博文,及陸奧宗光,在馬關守候。鴻章在途中,屢接中國警耗,日本北據營口,南占澎湖,心中正焦灼,見了伊藤、陸奧兩人,寒暄已畢,便請停戰。伊藤、陸奧不允,必欲先訂和約,方許停戰,經鴻章再三磋商,才提出停戰條件。看官!你道條件是什麼要約?他說要山海關、大沽口及天津三處,作了抵押品。這三處乃是京畿要口,押與日本,簡直是引狼入室,叫這位李欽差如何答應?沒奈何把停戰問題,暫時擱起,先把和款商量起來。伊藤、陸奧煞是厲害,要索各款,統是不堪忍受。鴻章與他辯論,他卻絕不理會,反將冷語諧詞,調侃鴻章。鴻章此時,既不敢反唇相譏,又不便屈意俯就,隻得熬了一肚子氣悶,拿出遷延手段,敷衍他們。今朝說,明朝再議,明朝說,後日再議。未免有情,誰能遣此?一日,自會所返寓,鴻章因連日會議,毫無效果,坐在馬車中,正自忐忑不定,突聽得槍聲一發,忙從左邊一顧,不防劈麵來了一顆彈子,正中左顴。鴻章忍著痛,急呼日本警察,日警過來,見鴻章顴血直噴,忙去捉拿刺客。鴻章也不及問刺客情狀,匆匆回寓。病了好幾日,警聞直達歐美,各國新聞紙,爭說日人無理,大有攘臂直前,代鳴不平的意見。日本始自知理屈,遣使謝罪,並飭日醫替他調治。伊藤、陸奧亦至李寓道歉,隨允轉圜和議。鴻章即要約停戰,伊藤、陸奧亦即照允。日本刺客,恰是清國功臣。嗣後申定和議,伊藤、陸奧終究不肯多讓,李鴻章無可如何,勉依條約十一款。大綱如下:

一 認朝鮮為自主國。

二 償日本兵費二百兆兩。

三 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

四 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五 中日舊訂之約章,一律廢止,嗣後日貨進口,運往內地,得暫行租棧,免納稅鈔。並於通商各口,得自由製造。

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中國全權大使李鴻章,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約。國恥!兩江總督張之洞,憑著書生意見,諫阻和議,內有“賂倭不如賂俄,所失不及一半,就可轉敗為勝,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國商定條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或南路數城,或北路數城”等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張之洞讀書有素,難道轉忘此說麼?這奏雖留中不發,王大臣等多以為是,紛紛主張親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