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2 / 3)

日俄勝負已決,於是美國大統領羅斯福,出來調停,勸日俄休兵息戰。俄人此時,因鞭長莫及,不能再事調兵,日人以俄國究係強大,遷延非計,得休便休,遂各允了美統領的布告,各派公使到美國會議,就樸子茅斯作會議場。日使小村氏,提出要索各款共計十一條:第一條是索償戰費;第二條是承認朝鮮主權;第三條是要俄國割讓樺太島;第四條是旅順大連灣的租借權,要讓與日本;第五條是俄國撤退滿洲兵;第六條是承認保全清國領土,及開放門戶;第七條是哈爾濱以南的鐵路,亦須割讓;第八條是海參崴的幹線,應作為非軍事的鐵道;第九條是竄入中立港的兵艦,當交與日本;第十條是限製東洋的俄國海軍;第十一條是沿海州的漁業權等,亦應歸與日本。這十一條款子,經俄使槐脫抗議,所有賠償兵費,割讓樺太,中立港竄入軍艦的交與,及限製俄國海軍四大問題,概不承諾。再四磋商,方允將樺太島南半部,讓與日本,餘三條一概取消。日本亦總算承認,和議遂成。東三省的俄兵,才如約撤退,領土權交還中國,惟路礦森林漁業邊地,各項交涉,仍日日相逼,清廷不敢不允。從此北滿洲為俄人的勢力圈,南滿洲為日人的勢力圈,名為中國的東三省,實則已歸日俄的掌握了。總是中國晦氣。

自日俄戰爭後,中國人士,統說專製政體,不及立憲政體的效果。什麼叫作專製政體?全國政權,統歸君主一人獨斷,所以叫作專製。什麼叫作立憲政體?君主隻有行政權,沒有立法權,一國法律,須由國會中的士大夫議定,所以叫作立憲。日本自明治維新,改行新政,把前時專製政體,改作君主立憲,國勢漸漸強盛,因此一戰敗清,再戰勝俄,俄國政體,還是專製,終被日本戰敗。自是中國人的思想言論,驟然改變,反對專製的風潮,日盛一日。這是中國人慣技。慈禧太後雖然不願,也隻得依違兩可,與王公大臣,商定粉飾的計策,停止科舉,注重學堂,考試出洋學生,訓練新軍,革除梟首淩遲等極刑,並禁刑訊。複派遣載澤、紹英、戴鴻慈、徐世昌、端方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於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啟行。臨行這一日,官僚多出城歡送,五大臣聯翩出發,才到正陽門車站,方與各同寅話別。忽聽得豁喇一聲,來了一顆炸彈,炸得滿地是煙硝氣,五大臣急忙避開,還算保全性命。大幸。載澤、紹英,已受了一些微傷,嚇得麵色如土,立即折回。

看官!你道這顆炸彈,從哪裏來的?說來又是話長,小子略略敘述,以便看官接洽。原來康梁出走時,立了一個保皇會,號召同誌,召集黨徒,散放富有貴為等票,傳布中外。在外遊學的學生,與充工販貨的僑民,倒被他聯絡不少。獨有一個廣東人孫文,表字逸仙,主張革命,與康梁意見不同。他童年時在教會學堂肄畢,把平等博愛的道理,印入腦中,後來又到廣州醫學校內,學習醫術。學成後,在廣州住了兩三年,借行醫為名,結識幾個誌士,立了一個秘密會社。嗣因同誌漸多,改名興中會,自己做了會長。李鴻章未歿時,他竟冒險到京,訪到李寓,與李談了一回革命事情。李以年老為辭,他遂回到廣州,湊集幾個銀錢,向外國去購槍械,竟想指日起事。事不湊巧,秘謀被泄,急航海逃至英國。粵督譚鍾麟,拿他不住,探聽他遁至外洋,飛電各國公使,密行查拿。駐英使臣龔照璵,誘他入館,把他禁住,虧得從前有位教師,是個英國人,名叫康德利,替他設法救出。自此以後,這位孫會長格外小心,遍遊歐美各國,遇有寓居外洋的華人,往往結為好友。有幾個誌士,願入黨的,有幾個富翁,願助餉的。他住在海外,倒也不愁穿,不愁吃,單愁革命不成,欲想回國,又恐怕自投羅網,隻得時常與同誌通信。有廣東人史堅如,與中山是莫逆朋友,結了幾個黨人,要去借兩廣總督德壽的頭顱。不料德壽的頭顱,保得很牢,反將史堅如的頭顱,借得去了。這是革命流血第一個誌士。嗣後又有湖南人唐才常,想在漢口起事,占據兩湖,又被鄂督張之洞查悉,拿獲正法。才常死後,廣東三合會首領鄭弼臣,受孫文運動,願聽指揮,發難惠州,又遭失敗。過了一年,湖南人黃興,在長沙密謀革命,亦被泄露。黃遁走日本,嗣又潛回上海,邀了同誌萬福華,刺殺前桂撫王之春。福華被拿,黃亦就獲,經問官審訊,黃無證據,始得釋,乃航海東去。浙江人蔡元培、章炳麟,在上海組集會社,開設報館,鼓吹革命。四川人鄒容,又著了一冊《革命軍》,被江督魏光燾聞知,飭上海道密拿。元培走脫,章、鄒二人被捉,鄒容在獄病故,章炳麟幽禁數年,方得釋放。到光緒三十一年,湖商人胡瑛,湖北人王漢,謀刺欽差鐵良,尾至河南彰德府,無隙可乘,王漢憤極,將手槍對著自己胸前,一發而斃。胡瑛料知無成,亦遁往日本。曆曆寫來,簡而不漏。接連又有五大臣出洋事,惱動了一位誌士吳樾。樾係皖北桐城人,生得慷慨激昂,自命為暗殺黨先鋒,他與五大臣毫無私仇,隻為了排滿主義,挾著炸彈,潛身進京。這日聞五大臣乘車出發,他先在車站坐待,等到五大臣陸續入站,將上火車,就取出炸彈,突然拋去。五大臣到底有福,未遭毒手,那仆役們恰死了好幾個。誤中仆役,恰難為一顆炸彈。當下大起忙頭,由全班巡警,分路搜查,竟不見有可疑人物,隻火車外麵,有好幾具屍首,仔細檢查,除被炸的仆役外,有一血肉模糊的屍骸,粗具麵目,恰沒有人認識,複將衣服內一一檢查,懷中尚藏有名片,大書吳樾姓名,名下又有皖北人三字,烈士殉名。大眾料是革命黨中人物,彼此相戒,幾乎風聲鶴唳,杯弓蛇影。鬧了月餘,始漸平靜。徐世昌、紹英不願出洋,清廷隻得改派了尚其亨、李盛鐸。五大臣駕艦出遊,自日本達美國,轉赴英德。考察了數國政治,吸受些文明氣息,遂從外洋擬了一折,把各國憲政大略,敘述進去。差不多如王荊公萬言書,結末是請速改行立憲政體,期以五年。中國人的熱心。這奏折傳達清廷,皇太後尚遲疑未決,至次年七月,五大臣回國,由兩宮召見數次,他五人各暢所欲言,說得非常痛切。太後也為動容,遂於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頒發預備立憲的上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