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什麼是漢語詩歌節奏(8)(1 / 3)

由上述可見,英語詩歌節奏的形成也如漢語詩歌一樣,是通過對其自然節奏單位的節拍群加以分解、組合而實現的。所不同的是,漢語的自然節奏單位節拍群主要是以頓歇劃分出來的,雖然節拍群中也有一個較明確的重音。漢語詩歌對這種節拍群的劃分,是從其中劃分出若幹更小的音頓,每個音頓後都有久暫不等的頓歇,其中包括原節拍群後那個頓歇,它是所分解、組合出的幾個音頓後的頓歇中最大的頓歇。但音頓中就不一定有明確的重音了,隻有原節拍群中那個重音是較明確的。而英語節拍群主要是以重音劃分出來的,雖然節拍群的後麵也有頓歇。英語詩歌對這種節拍群的分解、組合是從其中分解、組合出更小的音步,每個音步中都有一定的重輕音形式,但音步後不一定有頓歇了,音步中卻可能有頓歇(見例中標示)。兩者劃分節拍群的依據不同,便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節奏:前者形成“音節· 頓歇”節奏,後者形成“音節· 重輕”節奏。

法語詩歌對自然節奏單位的劃分與漢語詩歌類似。法語詩歌的古典亞曆山大式十二行詩,每行分為兩音段,大約可以看成是傾向於自然節奏單位的節拍群。後來分為三音段、四音段,便是把那節拍群再劃分為更小的音段,從而使音段在詩行中產生較多次數的反複,使詩的節奏較為鮮明。法語詩歌中的節拍群是由重音和頓歇共同劃分出來的,重音是固定的,在音段末一音上。從節拍群再劃分出來的音段的末一音也是重音,其後也可以略有頓歇,這即是說,作為法語詩歌的節奏單位的音段也是由重音和頓歇一起劃分出來的,法語詩歌由此構成它獨特的音節節奏。

三 漢語詩歌的節奏單位———音頓

節奏單位是節奏的“細胞”,它包含構成節奏的基本條件及本質特征這樣兩方麵的因素。漢語詩歌的節奏單位音頓便是這樣。音頓中表示節奏基本條件的是占一定時間的音組,表示節奏本質特征的是音組後的頓歇。所以,可以給音頓下這樣一個定義:音頓是其後有頓歇的音組(有時是單個音節)。

在音頓所包含的音組及其後的頓歇這兩個因素中。頓歇是劃分音組的標誌。在西語詩歌的節奏單位音步中,長短或重輕是劃分音步的標誌。兩相比較,長短或重輕是對立性語音特征,頓歇卻似乎不是。其實,頓歇也是一種對立性語言特征,隻是它的對立麵就是音組本身。正如音的長短和重輕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頓歇與音組也是相比較而存在,不可分離。因此,音頓在詩句中的反複,便是音組及其後的頓歇的反複,而不可能是單純的頓歇的反複,也不可能是單純的音組的反複。這是漢語詩歌“音節· 頓歇”節奏的本質。

在上述音組及其後的頓歇的反複中,我們是把頓歇看作節奏點的。所以漢語詩歌的“音節· 頓歇”節奏可以簡稱為“頓歇”節奏,這正如西語詩歌的“音節· 長短”節奏可以簡稱為“長短”節奏,“音節· 重輕”節奏可以簡稱為“重輕”節奏。

所謂把頓歇當作節奏點,實際上是把音組末一音及其後的頓歇當作節奏點。頓歇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附著在音組的末一音上;它實際上是聲音的一種變化過程:它是聲音消失,或者變弱成為一點尾音,由此而與下一音組顯出界線,在這個意義上它成了詩歌的節奏點。

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音組與其後頓歇的對立中,為什麼不把頓歇作為占時間的基本條件,把音組作為劃分這種時間間隔的語言特征,從而作為節奏點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要涉及語言節奏的一個普遍現象。在西語詩歌的長短節奏和重輕節奏的音步中,我們說音組占一定的時間,實質上是就那一組音節本身即那一組音節的音質而言的,而那標誌出音組從而構成節奏單位音步的,則是音組的音質所表現出的特征,如長短和重輕的特征。漢語詩歌的音頓也類似,它的音組占一定時間,也是就音組本身即音組的音質而言的;它以頓歇來標誌音組,那頓歇也是音組的音質所表現出的一種特征。頓歇如重輕、長短、高低一樣,是語音的一種特征(前麵已指出),它們都附著在音組的音質上的。有的語言學著作把它們都稱為“超音質特征”,或者“超音質成分”。不過,從詩律看,頓歇這種語音特征與重輕、長短、高低的語音特征有兩個不同點:其一是重輕、長短、高低的特征與音質是共時地存在著的,即它們存在於詩的音組之中;頓歇與音質則是曆時地存在著,即它存在於音組或音節的末尾。其二是頓歇這種特征是更為基本的:許多聲音並不表現出明顯的重輕或長短或高低的特征,卻都有頓歇。這也印證了本章第一節中的一個論點,即頓歇與音組的對立是語音流中最基本的對立,其他語音特征的對立都是建基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