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兒童保健(1 / 3)

●兒科學將兒童期分為幾個階段?

兒童時期是生長發育快速變化的時期,各組織器官係統逐漸發育成熟,功能亦趨完善,雖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兒各有其特點,但各期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而且相互之間有密切聯係。小兒生長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常將兒童期劃分為七個階段:

(1)胎兒期:從卵和精子結合到胎兒娩出統稱為胎兒期。正常孕期約40周(40±2周),可分為胚卵期、胚胎期和胎兒期三個階段。

(2)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時起至生後28天為新生兒期。這一時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差,故應特別注意護理和新生兒疾病的防治,以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圍生期又稱圍產期,是指胎齡滿28周(體重≥1000克)至出生後7足天。這一時期是小兒經曆巨大變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險的時期。

(3)嬰兒期:從出生到滿1周歲之前為嬰兒期。是小兒出生後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

(4)幼兒期:1周歲後到滿3周歲之前為幼兒期。此期小兒的語言、思維和應人應物的能力增強,但識別危險的能力較差,故應注意防止意外傷害的發生。

(5)學齡前期:3周歲後(第4年)到入小學前(6~7歲)為學齡前期。此期小兒體格發育速度減慢,但求知欲強,可塑性也強,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

(6)學齡期:從入小學起(6~7歲)到青春期(女12歲,男13歲)開始之前稱學齡期,相當於小學階段。

(7)青春期:是從兒童時期過渡到成年人的一個發育階段。女孩從11~12歲開始到17~18歲,男孩從13~15歲開始到19~21歲稱青春期(相當於中學學齡期)。但個體差異大,有時可相差2~4歲。一般女孩比男孩約早2年。

●小兒生長發育有何規律?

在小兒生長發育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受種族、遺傳、性別、疾病、環境、教養等眾多因素影響,表現出不同的生長模式,但總的生長發育規律還是基本相似,一般遵循以下規律:

(1)連續性和階段性:兒童的生長發育是一個連續、非等速的過程,有時快,有時慢,存在階段性。如體格生長,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後最初6個月生長最快,尤其是頭3個月;後半年增長逐漸減慢,至青春期又猛然加快。其它許多能力的發展也是如此,有的階段進步很顯著,有的階段進步很慢,甚至看不到什麼改變。因此,家長不應期待孩子一直保持顯著進步的態勢,這對孩子不公平。

(2)不平衡性:各係統器官的發育快慢不同,有先有後。如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發育較晚,淋巴係統則先快而後回縮,皮下脂肪在年幼時較發達,而肌肉組織則須到學齡期才發育加速。

(3)順序性:生長發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規律。如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後抬胸,再會坐、立、行(自上到下);從臂到手,從腿到腳的活動(由近到遠);手拿物品先用全掌握持,以後發展到能以手指端摘取(由粗到細);先會畫直線,進而能畫圓、畫人(由簡單到複雜);先學會觀看和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由低級到高級)。

(4)個體差異性:小兒生長發育雖按一定的規律發展,但在一定範圍內由於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因此係統地連續觀察比一次性調查更能反映小兒生長發育的真實情況。

●兒童保健的重點有哪些?

兒童保健是以保護和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的,研究兒童的生長發育、營養保健、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和生命監測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當前兒童保健工作的著重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定期健康檢查和新生兒訪視,並進行護理保健指導;(2)開展先天性疾病篩查和常見病防治;(3)喂養和營養指導;(4)開展早期教育與早期幹預,促進嬰幼兒身心發育和智力的早期開發;(5)開展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防治,促進兒童心理健康;(6)計劃免疫接種和選擇免疫接種;(7)預防兒童意外傷害,防範兒童虐待與忽視;(8)加強散居兒童和集體兒童的保健管理,動員全社會營造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胎兒期和圍生期的保健重點是什麼?

胎兒期和圍生期的保健是通過對母親孕期的係統保健,保障胎兒在宮內健康生長發育以及最終安全分娩,並達到降低圍生期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致殘性損傷,提高存活者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以及生命質量的目的。所以,胎兒期和圍生期保健重點主要包括:

(1)堅持孕婦定期產前檢查。預防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發育不全、營養不良和低出生體重等;積極預防孕期感染、妊娠高血壓綜合症、流產、早產、異常產等情況;妥善處理孕母心腎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結核病等慢性病。

(2)保證孕期充足的營養,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孕後期胎兒的生長發育加快,孕母應重視此期飲食的質和量,以保證胎兒生長發育所必需營養素的供應。同時還應注意鐵、鈣微量元素的補充,防止因孕母貧血和缺鈣而影響胎兒的發育。

(3)加強孕期用藥管理。由於胎兒的排泄功能差,解毒能力弱,有些藥物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中毒而防礙生長發育。如鏈黴素可損害胎兒第Ⅷ對腦神經,抗甲狀腺藥物可致嬰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克丁病),孕早期大量應用可的鬆類激素可導致胎兒齶裂、無腦畸形等。

(4)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孕母在孕期尤其在胎齡16周之前,接觸鉛、鎘、汞、苯及有機磷農藥等有毒物質或放射線,可導致胎兒生長發育障礙或(和)發生先天畸形;孕母吸煙、飲酒,居住在燃煤、燃氣的汙染環境中,也不利於胎兒的發育。

(5)通過遺傳谘詢、產前診斷、新生兒期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查等手段,降低圍生期異常產、早產、宮內生長遲緩、新生兒窒息和感染等的發生率。

(6)重視圍生期新生兒的護理、喂養,及時處理產傷、窒息、感染等。

●新生兒期的保健重點是什麼?

新生兒娩出後,身體各器官功能發育尚不成熟,適應外界環境能力差,易患各種疾病,死亡率高。因此,新生兒期是生命最脆弱的時期,新生兒期保健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定期家庭訪視。主要查看新生兒居室環境,觀察新生兒反應、皮膚顏色、臍部是否清潔等;了解新生兒吸吮、睡眠、哭聲、大小便性狀、體重增長情況、是否接種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等;宣傳指導母乳喂養。

(2)指導保暖、喂養、護理、預防感染和感知覺刺激等。

(3)對高危新生兒應密切隨訪,重點管理。對受高危因素(如早產、出生低體重、窒息、缺氧缺氧性腦病、顱內出血、病理性黃疸、嚴重感染等)影響的新生兒,應重點進行家庭訪視,建冊重點管理,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