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又下雨了。戰士們躺在”海沙床“上,盡情地”享受“著,唱起了老前輩在雀兒山編的快板詩:身下流水響,身上一層霜,樹枝鋪在雪地上,賽過鋼絲床。排長李玉珠拉起了二胡”映泉二月“,引來了孤島上的一群野馬。

一天夜裏,台風席卷小島,把三排的帳篷刮倒,鋪草刮沒,飛沙走石,沒有星月,他們在海灘上坐著,聽著海水拍打礁石的聲音,想起雀兒山的雪鬆床,望著大海的波光,大家就做夢回家了。當霞光又從大海深處升起,他們又戰鬥在工地上。

在雀兒山,他們用24斤大米維持了全連三天生活。在海島上,他們常常因為淡水短缺而忍渴受餓。

運水船被台風掀起的巨浪堵在港灣裏,七天出不了航。海島上儲水池的淡水已經不多了,幹渴威脅著大家。而當時灌注任務正緊張進行,施工也要用水。停工就意味著前一段的灌注就要報廢;繼續幹下去,就得把食用水全部用到灌注上。先顧工程還是先顧個人?十連的同誌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戰士們們跑向儲水池,挑的挑,抬的抬,施工照常進行,把有限的一點淡水用到了灌注施工上。

水越來越少了。除了上工地的,全連齊動員,把坑道裏、石縫裏的滲水取來食用。小小海島,滲水能有多少?二排下工歸來,人人幹裂的嘴唇結著血痂。此刻的水比金子還要貴重啊!炊事班特地給勞動量最大的二排留下點水,大家一看,頂多一瓢水,還不如一個人一天流的汗水多,誰也不肯喝。排長下命令:”傳著盆子,每人喝幾口!“可是盆子傳了一半,水還是那麼多。排長心疼戰士們,隻好帶頭喝了幾口,大家才把這點水喝下去。

一瓢水的故事被連隊演唱組編成節目到處演唱,一隻演到七十年代。

國慶節到了,可風暴持續了10天,連石縫中的滲水也沒有了。副連長端著用海水煮的餃子,先吃了一口,問大家”苦不苦?“戰士們拍拍心窩說,”這裏甜著哪!“吃過飯,九班長陳立雲和戰士劉誌恩渴得忍不住,挑起水桶滿山轉。這已經是第三對出去找水的人了。他倆舔著幹裂的嘴唇,移動著疲軟的雙腿,轉啊,轉啊,他們多麼希望能發現那救命的水!

突然,陳立雲的眼睛一亮,大步向前,指著礁石叢中的一汪清水對劉誌恩說:”你看,別處的水都是渾的,這兒是清的,一定是甜水,挑!“ 這是海浪飛濺到礁石上,慢慢集攢下來的水。渴壞了的戰士們連嚐一嚐也來不及,就挑開了。水燒開了,指導員李躍義舀起半碗嚐了嚐,又苦又澀,還有股腥味。他眉不皺,眼不眨,咕嚕咕嚕,把半碗全喝下去了。他風趣地對大家說:”喝這水,別品味,憋著氣,往下咽。“晚上,在煤油燈下,戰士們敲著海螺開晚會。副排長丁家治沙啞著嗓子唱道:”數來寶,數來寶,我們來修工事把國保。今天“十一”喜慶到,天安門前好熱鬧。咱們麵向北京城,心裏的清泉樂盈盈……“指導員來一個!”在戰士們的歡呼聲中,李躍義給大家跳了個朝鮮舞。這舞,是他參加抗美援朝的時候,從朝鮮老鄉那裏學來的。戰士們助興,指導員越跳越歡,大家笑的前仰後合。

寂靜的夜晚,太陽花散發著芬芳。星星點點的燈火把海島照亮,戰士們為了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又連夜戰鬥在沸騰的工地上。

這兒曾經戰鬥過一個民兵連,還有一個女炮班,守衛著這座孤島。那時侯東海前哨構成民兵戰略防禦體係,自從他們上島以後就撤走了。島上還有一群野馬,據說還是清朝時候放養的。這裏過去施過工,因為出現大塌方,女炮班的戰士都犧牲了,還傷了一個民兵排長,這時又遇上了大風暴,船不能行飛機下不來,這件事驚動了中南海,中央軍委直接下令調北海戰艦搶救那位民兵排長的生命。就這樣坑道施工被迫停下了。連長王信帶領各排察看地形,這裏麵掘進的一段工事,到處塌方的不成樣子,支撐木倒在石碴裏,有的已發朽了。指導員李躍義對大家說,就是有困難,上級才派來了咱,咱們二郎山的連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開始幾錘砸下去,頭頂上的石頭和沙土嘩啦啦直往下掉。掘進一點,塌方一點。塌了排排了塌,一個多月過去了,不但沒有一點進展,反而把過去剩下的一截工事也堵死了。嚴重的考驗就擺在麵前,指導員組織大家學習《愚公移山》,講二郎山傳統,學的幹部信心來了,講的戰士群情激奮。他們重複著老前輩的話:“苦字麵前不低頭,難字麵前不搖頭,險字麵前不回頭!”指導員腿有傷,幾天幾夜不下山,親自把關,和大家一塊打錘,扒碴和尋找排險辦法,指導員病了,同誌們勸他下去休息,他說,這個節骨眼兒上,我怎能歇的住,從衛生員那裏要了幾包藥吃下去,又爬進洞裏研究,終於創造出“橫木擋石”、“快速爬梯”“層層支撐”等十多種排險方法,工程進度也在不斷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