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學新兵補到連隊第一課,就是學習連隊榮譽史,學習老前輩忠於人民獻身祖國的高貴品質。每年新兵來到連隊,指導員就把他們集中到榮譽室,麵對著幾百麵錦旗、獎狀,講述當年在二郎山雀兒山上艱苦奮戰的情景:那時候,老前輩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冒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忍受著呼吸困難,日夜不停地修建公路。大雪沒膝,地凍三尺,一鎬下去一個白印,老前輩們拾柴烤凍,邊烤邊挖。沒有水吃,溶冰化雪。運不上糧食,二十四斤大米,全連吃了三天。沒有帳篷,鋪著樹枝睡在雪上。沒有鞋穿,光著腳幹,腳磨破了,雪地裏踏滿血印。遇到懸崖絕壁,他們腰係繩索,吊到半山腰裏,腳沒有踏處,手沒有攀處,晃晃蕩蕩地打錘、裝藥、撬石。老前輩們把什麼困難也不在乎,心裏隻想著趕快把公路修好,讓千軍萬馬去解放西藏人民。老前輩在那個時代的革命精神,曾經感動過一代代英雄連隊的每個戰士,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把連隊的戰旗染得更紅。六十年代,國家遇到經濟困難,戰士們在島上施工,沒有水喝,有時糧也不夠,他們學習老前輩,挖野菜充饑,工程進度不減。七十年代,連裏補了一批城市兵,他們第一天參加作業,手起泡了,肩壓腫了,滋味實在不好受,但他們當中,許多人用老前輩的精神鼓勵自己,咬著牙堅持。十天半月過去後,他們手不痛了,肩膀硬了。腰板也覺得直了。八十年代的新兵李培長參加作業的頭幾天,覺的實在有點支持不住,在日 記中寫到:一天兩趟(從駐地到工地來回八公裏),累的發慌,剛入夢鄉,又來叫崗……連隊搞了連史教育後,覺得比老前輩有點慚愧,就暗下了決心:”為人民盡義務,就不能怕吃苦,為國盡忠,犧牲生命也心甘。“精神變了,勁頭也變了,他每次上工後,打錘專揀大錘掄,抬石頭總把筐繩往自己那邊挪,很快成為連裏出色的戰士。進入九十年代,連隊進入機械化,他們學習老前輩,泉城下河撈汙泥,女大學生稱他們是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鏡頭二比連隊在執行各項任務中,都組織大家與老前輩的革命幹勁比。一比勁頭就上來了。1997年大隊組織八次活動,他們得七個第一。隊列會操、歌詠、拔河、蘭球、條例知識競賽、黑板報比賽、軍人風紀檢查。連長畢克東說,這一年全連幹部戰士一心一意搞建設,有一批骨幹素質過硬。城市兵和農村兵的變化很大,他們已經成為基層連隊建設的中堅力量,因為連隊已經走上了機械化,許多勞動不僅要動手,還要動腦。要能吃苦,還要有奮鬥精神。幹部戰士的素質要有全麵發展。當時幹部骨幹各頂一攤,幹部骨幹過硬,戰士的思想覺悟也很過硬,有紅旗必奪,有第一必爭。認識到自己就是二郎山下來的新形連隊。有兩個活動比較感人。有一次拔河比賽,每個連出二十人,大隊駐濟連隊,有修理連、安裝連、汽車連、機械連、一連、警通排、機關幹部。地點在大隊的燈光球場,王冠莊駐地。機械連和汽車連比,第一個回合,拔三次,有兩次差一點拉過去。看那個情況要想贏很艱難,領導機關都認為隻能拿個第二。戰士的士氣很高漲,一定要拿第一。有的腳脖子歪了,腳腫了好長時間,戰士們拚了命硬是給拉過來了。出門時鑼鼓打的格外響亮。再就是準備三十年大慶,連隊沒有休過雙休日。最辛苦的一年。上級搞的活動比較多,施工機械化表演,劉誌鋼表演高推推磚,放十塊磚,領導讓你鏟那一塊就那一塊,必須很好掌握操縱。落地盤時,他的手被擠掉一塊肉,血流很多。領導在看著,沒去包紮。表演完了,他還坐在車上待命。他是個思想覺悟很高的老戰士,專業技術很強。

指導員孟波說,我給他們講,二郎山精神就是英勇頑強,敢打敢拚,樂於奉獻。勇奪第一。老前輩修路、打坑道。現在機械化了。有什麼關係,就是要滲入到我們工作的每個環節中去。隻要參加整體活動,不用說,不用安排,拿不到第一不去。那次拔河比賽,當時我們連在外施工人員分散,這裏兩個,那裏三個,平時在家保持二三十人,當時一個說話的也沒有了。我試探說,要不咱不參加了。咱丟不了這個人。有個戰士說,指導員不行,咱不能不去。去就要拿第一。戰士們說,指導員,你放心吧。我這個人感情方法豐富,我聽了很激動。大家的氣氛,躍躍欲試,這百十斤豁上了,一拍板,要參加。準備好了,練拔河,把後麵的樹叉拉的差不多了。那時院裏好多粗樹,參加比賽那天晚上,坐車,一路上歌聲不斷,沒住下,連隊買的巧克力,小動員鼓舞士氣,連長指揮,一上場,大隊長說,機械連戰士個子不大高,小老虎一樣,士氣不一樣,嗷嗷的,地都震,全都去了,那天好多拔的三局,五局二勝。二郎山精神,敢打第一,確實體現出來了,有三分之二同誌嗓子啞了,上場喊番號,一二三四,加油!往回走,唱歌唱不出來了。那一次,我很受感動。很受鼓舞。在這個連隊,一輩子也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