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耶穌越是叮囑不要聲張,他的名聲越是傳揚開來,遠近的人都來聽他的道,有很多人指望他治好自己的病。
耶穌卻到曠野去禱告,神的能力與耶穌同在,使他有能力醫治病人。
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也來坐在一旁聽耶穌教誨人,他們是從加利利各鄉村和猶太以及耶路撒冷來的。
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來,要抬進去放在耶穌跟前。不料,人太多了,他們尋不著空隙抬進去,沒有法子,就爬上屋頂,從瓦塊間把那癱子連同褥子縋到當中,正好放在耶穌跟前。耶穌見他有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
坐在一旁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聽見了,彼此議論說:“這是誰?誰敢說這僭妄的話?除了神,誰能赦罪?”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知道他們在議論,就說:“我知道你們動的什麼心思,或許你們在心裏說,‘你的罪赦了,’或許想說,‘你起來走吧。’哪一樣簡單呢?但你們要知道人子在地上是有權柄赦罪的。”於是轉身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吧!”
那人當著眾人的麵立刻站了起來,拿著他所躺臥的褥子回家去了,並歸榮耀給神,而且心存畏懼,說:“我今天看見非常之事了。”
這事過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坐在稅關上,這人名叫利未⑥,就對他說:“你來跟從我。”他便撇下所有的,起身跟從了耶穌。
利未將耶穌領到自己家中,大擺宴席,來了許多稅吏和一些閑雜人,大家一同坐席。
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看到這個場麵,就向耶穌的門徒大發怨言,說:“你們怎麼可以和稅吏還有那些罪人一同坐席?一同吃喝?”
耶穌回答說:“沒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他們說:“約翰的門徒三番五次地禁食祈禱,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如此,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
耶穌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在一起的時候,豈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但日子將來,新郎將離開他們,新郎離開他們之日,他們就要禁食了。”
耶穌又設一個比喻,對他們說:“沒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塊來,補在舊衣服上;若是這樣,就把新衣撕破了,況且,撕下來那塊新布,也和舊的不相配。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撐破,酒便漏出來了,而且皮袋也壞了⑦。”
注釋:
①“會堂”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以後才有的,是他們在異國聚集、崇拜和講道的地方。後來回國重建聖殿,會堂製度繼續,有宗教教師在那裏講道。
②古時聖經是寫在一卷卷的羊皮上,由執事保管,讀完之後,要卷起來交還執事。
③“迦百農”在加利利海北岸,是個大鎮,居民業漁。耶穌早期傳道主要以迦百農為基地,所以迦百農有耶穌“自己的城”之稱。
④“革尼撒勒湖”即加利利海,因希律安提帕在湖的西南建城記念羅馬皇帝提庇留,作為他的轄區,因此加利利海又叫提比哩亞海。湖畔有革尼撒勒城。革尼撒勒原名基尼烈湖。
⑤加利利海的船一般都沒有篷,長七至十公尺。坐在這樣的船上講道,可以避免人群的擁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聽見。
⑥“利未”別名“馬太”,是迦百農的稅吏,後來做了主的門徒,為十二使徒之一。利未又是新約四福音書《馬太福音》的作者。
⑦古人用皮袋盛酒,若用舊皮袋裝新酒,新酒仍在發酵,舊皮袋彈性不足,受不住壓力,便會破裂。耶穌這個比喻的意思是,要人用全新的態度接受新道理和新的生活方式,新酒應該裝在新皮袋裏。
解讀與啟迪:
耶穌三十歲開始傳道,奔走在加利利海,曾三次回到他童年長大的地方拿撒勒,被他家鄉的人輕視,說他:“這不約瑟的兒子嗎?”輕看他的先知地位。耶穌引用先知以利亞的事跡,責備拿撒勒人不信他,不隻指出拒絕福音要受的刑罰,也借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故事,暗示神要拋棄背逆的以色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