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能這樣做。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那裏收回來,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大了,你們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十足的升鬥,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給你們。”
耶穌又借著比喻教誨他們,說:“瞎子豈能領著瞎子走路?那樣兩人不是都要掉進坑裏嗎?學生不能高過先生,你即便學成了,也不過和先生一樣⑤。為什麼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又豈能對你兄弟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看得清楚,去掉你兄弟眼中的刺⑥。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從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是何等貨色。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中摘葡萄。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會說出來⑦。
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來到我跟前,聽了我的話就去遵行的,就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衝那房子,房子卻不動搖,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惟有聽而不行的人,就像一個人在土地上蓋房子,沒有根基;大水一來,房子隨即被水衝塌,並且倒塌的窟窿還很大。”
注釋:
①“拉加”是亞蘭語,意為“廢物”。
②“魔利”是希臘語,意為“笨蛋”。
③“低加波利”一譯“十城區”或“十邑”。位於加利利海以南和約旦河以東,有不少希臘人建的城邑。外邦人集居,廟宇林立。
④按照當時的法例,羅馬士兵有權強迫老百姓替他們背負行李。
⑤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跟法利賽人學,隻是瞎子領瞎子。要做好領袖,自己應先做模範。
⑥“刺”和“梁木”分別喻指缺點。看見別人有缺點,就認為他的缺點很大,是眼中的梁木,而自己的缺點隻是一根刺。耶穌這話的意思是,先改正自己的缺點,再看別人的缺點。
⑦一個人的行為好壞取決於他的品格,或者說,行為可以反映他的品格。
解讀與啟迪:
在猶太律法中,安息日是不可以做工的。“兩約時期”的“馬加比革命”時代,猶太人在敘利亞安提阿哥王的壓迫下,揭竿而起。由於猶太保守分子一向堅持安息日不做工,以致敵人有機可乘。在一個安息日,一批保守派猶太人被敵軍包圍,在毫不反抗的情形下全部犧牲,無一幸免。自此以後,祭司馬他提亞提出一個新原則:在安息日為自衛而戰是義不容辭的。
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趕鬼,救人性命,遭到律法師和法利賽人的攻擊,耶穌批駁了這種拘泥於律法的觀點,認為應該尊重律法的基本精神,不可舍本求末,拘泥小節而忽略關乎生命的大事,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人子①是安息日的主。”在耶穌的眼中,在安息日拒絕行善等於行惡。
耶穌的“登山寶訓”被譽為“天國大憲章”。宣講寶訓的地點似在加利利海西岸的山丘地帶,遠離塵囂,十分寧靜。
“登山寶訓”講的是已蒙拯救的人在神的大家庭中生活的原則。
“登山寶訓”所宣示的新生活原則包括:⒈肯定舊約律法是基督國度的正式法典。⒉宣告基督來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他注重的不隻是外麵的行為,更看重內在的動機,取消了過去因為人的頑梗而作出的律法上的讓步。⒊確立了公義和完善的標準,在這標準下,人人都是罪人,遠遠達不到神所定的尺度,人因此不能憑行為得救。⒋人雖不能憑守律法得救,但摩西律法與“登山寶訓”都是神所默示的聖經的一部分,“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耶穌用“光和鹽”來比喻信徒的行為準則,信徒應做“光和鹽”,從行為上活出基督的精神來。“鹽”有潔淨的力量,又能增添食物的滋味;若失去味道,便變成了廢物。“鹽”有浸潤的作用,可以影響別人歸向善。信徒應身體力行耶穌的教訓,服務於人,才不致無用,被人踐踏。城造在牆上,又穩固又引人注目,信徒有基督真道作堅固的基礎,讓世人注意所表現出來的好行為,歸榮耀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