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這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奧秘。
⑤“愛鄰舍”就是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
⑥這兩條誡命都引自舊約律法,耶穌曾指出,這兩條誡命是舊約所有律法的總綱。
⑦耶路撒冷在高地,耶利哥在低地,故說“下耶利哥去。”二地之間路徑迂回,常有盜賊出沒。這是這個比喻的地理背景。
⑧羅馬貨幣的“二錢銀子”是一個普通工人兩天的工資,夠在小店食宿一個月。
解讀與啟迪:
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叫以色列,首都為撒瑪利亞;南國叫猶大,首都為耶路撒冷。
北國京城撒瑪利亞,風景奇美。主前727年,亞述帝國撒縵以色五世登基,以色列王何細亞趁機停止向亞述進貢,亞述新王遂於主前724年揮戈南下,進攻以色列。何細亞率民抵抗,曆時三年,終不敵,撒瑪利亞城陷敵,他本人也做了階下囚。據亞述文獻記載,亞述帝國從撒瑪利亞擄走百姓27290人,北國以色列亡。以色列民被擄到亞述,安置在哈臘①與哈博河邊的歌散②,以及瑪代人的城邑③。亞述國君將忠於帝國的人遷往撒瑪利亞,填補被擄走的人口空缺。遷來撒瑪利亞的人,民族文化背景相當複雜,後來他們又和當地人通婚,產生血統複雜的下一代。耶穌時代的“撒瑪利亞人”就是這些人的後裔。
亞述帝國的遷徙政策,產生了宗教信仰上的混亂,久而久之,撒瑪利亞人形成了宗教上的一個新教派。他們以撒瑪利亞為敬拜中心,與耶路撒冷對峙。猶太人來往加利利和耶路撒冷,寧可繞道約旦河,也不願意從撒瑪利亞境內經過。猶太人叫撒瑪利亞人“雜種”,可見受到的藐視。耶穌打破種族歧視,曾三次經過撒瑪利亞,這是當時猶太人所不為的。
耶穌用的這個比喻的地理背景在耶利哥,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二地之間路徑迂回,盜賊出沒,落入強盜手中的人危在旦夕。有責任救死扶傷的祭司過路,拂袖而去。惟獨一個被猶太人看不起的撒瑪利亞人上前扶起了他,並掏出自己的銀兩,妥善安置,幫助了這個有著種族仇視的猶太人。
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心目中,是“外國人”,根本不屑“鄰舍”的範圍,可是用鄰舍相助的精神來照顧受傷的猶太人,卻是猶太人憎惡的撒瑪利亞人。“愛你的鄰舍”就是幫助一切有需要的人,無論膚色,民族和國界。
注釋:
①“哈臘”的確切地點不詳。
②“哈博河的歌散”是位於幼發拉底河流域的一個省會。
③“瑪代人的城邑”指裏海南麵和底格裏斯河東北之間的城鎮。
禱告的核心——求神的國和義
住在伯大尼的馬大,有一個妹妹叫馬利亞。耶穌到了這個村莊,進了馬大的家,馬大的妹妹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專心聽道,馬利亞卻因瑣事忙裏忙外,心裏煩亂,耶穌對她說:“馬大,你為許多的瑣事思慮憂煩,但是不可缺少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世人都為瑣事憂煩,門徒也不知怎樣禱告才是重要的。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遵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都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耶穌和他的門徒進了一個村莊。村莊裏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待耶穌到自己的家裏去。馬大有一個妹妹,名叫馬利亞,見耶穌來了,就坐在耶穌腳跟前聽道。
馬大因為伺候的事情多,心裏忙亂,就到耶穌跟前說:“主啊!我妹子讓我一個人攬這麼多的活,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瑣事思慮憂煩;但是不可缺少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①。”
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怎樣禱告,就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那樣。”
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