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0—73分)
U(70分以下)
另外,還有P=Progressing(有進步)
F=Not Progressing(沒進步)
每半個學期(9個星期),老師會給家長一份各科成績報告單,並召開一次邀請家長參加的表彰會,給孩子頒獎。如果各科成績都是A,將會得到“校長獎(Principl’s Award)”,如果各科成績都是A和B,就會得到“榮譽獎(Honor Roll)”,另外,還有出滿勤,表現好的得到“本月優秀生(Student of the Month)”的獎狀。伴之還有物質獎勵,如一本精裝的書,一張電影票或某餐館讚助的餐券等。
美國基礎教育的一至三年級沒有學業成績記錄,三年級以後的各種考試也不公布分數,最多隻是貼學號,學生隻知道自己的成績。不過大部分學校都非常注重讓具有特殊天賦的學生得到發展。大部分的中小學都設有“優質班”,每周有特殊的授課時間。如果學生表現十分突出,學校會建議家長去做智商測驗,以使學生有機會得到特別的輔導。
考試的內容與學生的教材沒有直接的關係,主要考學生的邏輯、分析、推理等幾方麵的能力。考題也千奇百怪,如癩蛤蟆是否有聽覺試證明之;試說出一種根源在外太空的東西,並為你的理論作一個完整的辯論;請以下麵的句子開頭寫個故事:“在多年以後,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與冰有關的經驗……”故事需提及一雙襪子、一個紀念碑、一串鑰匙、一頭家畜和莎翁全集。再如,沙和海灘的關係中與下列哪兩者之間的關係相同:A.貓和貓須;B.樹和森林;C.足球和曲棍球;D.衣服和鞋子。這些題目也是每年高考常考的題目。從這裏可看出,這種考試不僅僅是對學生過去學習結果的檢測,更是對學生將來學習潛能和創造能力的考查。
開放的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具有指揮教學方向、診斷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作用。美國中小學的考核評價是以促進學生個性與未來發展為核心,在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主體方麵多元化,是對培養“千人一麵”、著眼學生“應試”的單一、封閉傳統考核評價的突破與批判。
在評價標準上,變片麵、一元、重知識量化(分數)的評價,為全麵、多元、重個性全麵發展(認知、技能、情意)的評價。這特別表現在美國高校錄取新生的標準上,隻有學業成績高,同時課外活動成績優、領導能力強又兼有社會愛心的學生,才能被好的高校錄取。一些高考SAT滿分者(類似中國狀元),因其他方麵不突出,不被名校錄取是常事。美國高校錄取指揮棒決定性的影響著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素質的既全麵發展又有個性發展。
在評價方法上,變關注學生成績排名、區別優劣,以利選拔、淘汰學生的相對評價,為關注學生自身縱向比較,及時鼓勵、肯定的絕對評價、發展性評價,促進每個學生在不同水平上提高。美國學生成績、名次屬學生個人隱私,教師不得隨便對外公開。學生成績常以4~5個等級製表現,如小學學前班到小學2年級的學科成績有4級:E(傑出)、S(滿意)、N(需要再努力)、U(不能令人滿意);小學3~5年級及中學的學科成績有5級:A(傑出)、B(好)、C(滿意)、D(需要再努力)、F(不能令人滿意),盡可能不出現“很差”、“不及格”等消極評定,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評價主體上,變教師為主體獨斷、學生是消極被動客體,為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重視學生自尊、自信心理品質培養。在美國,中小學教師每學期至少與班級的每個學生家長(一般父母同在)預約長談1次,孩子也同時在場。教師詳細了解孩子在家表現,向家長展示孩子在學校的學業檔案袋(內裝平時書麵作業、手工製作、所獲獎勵及教師日常對孩子行為觀察記錄等),詳述孩子的優良表現、發展潛力,家長聽得開心,孩子聽得自信,在愉快的氣氛中,共同討論孩子今後的學習方向、目標與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