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憶王統照(2)(1 / 2)

1954年夏天,兩位老友在泉城重逢。時年53歲的陳毅已是赫赫有名的坐鎮華東的統帥,而文壇宿將王統照時任山東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30年的離情別緒,使兩人分外激動。王統照含淚緊握著陳毅的雙手,一時說不出話來。陳毅說:“劍三,今天咱們重逢泉城,我請你一同觀賞這個古城的風光吧?”兩人同乘一車。陳毅興致盎然地吟誦:“東藩駐皂蓋,北渚淩清河。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王統照同樣也用曆代文人描繪濟南的名句和道:“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兩人時而高聲談論詩詞,時而又沉浸在對當年友誼的深深回憶之中。他們走馬觀花地觀賞了名山美湖之後,乘車駛向濟南市區東南方十五公裏的龍洞。兩人穿過芳草如茵、茂樹環合的山路,走進“勢如垂天雲、清芬無限意”的龍洞時,興致勃發,共讀那棵古老銀杏樹下的宋代元豐碑。陳毅深情地對王統照說:“山東古典文物很豐富,齊魯大地還是曆史上有名的古戰場。這裏出過許多名人,孔子、孟子、管仲、晏嬰、劉勰、李清照、辛棄疾、孔尚任、蒲鬆齡……還有東漢末年的教育家鄭玄……你們要發揚這曆史傳統,在這塊培育古代英才的土地上,繼續為社會主義培育英才嗬!”他鼓勵年近花甲的王統照,在祖國的大好春光裏,再拿出新的著述回報人民。這次泉城重逢令王統照感慨萬千,回來以後,他意猶未盡,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寫下了《贈陳毅同誌》詩四首:海岱功成戰績陳,婦孺一例識將軍。誰知勝算指揮者,曾是當年文會人。卅年重見鬢蒼然,鍛煉羨君似鐵堅。踏遍齊魯淮海土,為民驅蕩靖塵煙。藤蔭水榭嫋茶煙,憂國深談俱少年。愧我別來虛歲月,有何著述報人間。明湖柳影望毿毿,半日山遊興味酣。好攄胸懷同努力,飲君佳語勝醇甘。可惜的是,這四首詩一直放在作者的案頭,生前沒有寄送陳毅。1957年王統照先生逝世之後,他的家人將先生遺物三件贈給詩人臧克家作為永久紀念,其中之一就是用彩箋楷體字寫的《贈陳毅同誌》詩四首。那時,臧克家在《詩刊》工作,於是在1958年2月號的《詩刊》上發表了這四首詩,並把王的彩箋題詩手稿送給了陳毅。陳毅對王統照先生的逝世,不勝悼惜。他在1958年4月12日寫了《劍三今何在?》一詩,傾訴他們之間的情誼和交往,高度評價了摯友王統照的人品和文品。劍三今何在?墓木將拱草深蓋。四十年來風雲急,書生本色能自愛。劍三今何在?憶昔北京共文會。君說文藝為人生,我說革命無例外。劍三今何在?愛國篇章寄深慨。一葉童心我喜讀,評君雕琢君不怪。劍三今何在?濟南重逢喜望外。龍洞共讀元豐碑,越南大捷祝酒再。劍三今何在?文學史上占席位。隻以點滴獻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壞。

王統照與臧克家

臧克家常說:“王統照先生是我的鄉親,是我文學創作的領路人、提攜者。每每回想起種種往事,心裏便十分激動,哀思難禁。”

他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王統照的心情,他說,王統照英語基礎頗深,譯作不少。1924年4月,印度著名大詩人泰戈爾在濟南講演,王先生做他的翻譯。那時他是濟南省立第一師範一年級的學生,聆聽了這次講演,當時王先生穿一身紡綢長衫,言談舉止,瀟灑從容,特別是那熱情的詩人風度,引起了他的景仰和羨慕。

1930年臧克家考入國立青島大學,在他學習期間,王統照在青島工作,住在觀海二路49號。1928年臧克家與王深汀(慧蘭)結婚,與王先生又多了一層較近的親戚關係,隨著妻子稱王先生為二叔。王深汀有時就住在這位叔叔家裏。他和好友吳伯蕭經常一道去拜望王先生,請教文藝問題。他說,王先生為人忠厚,謙遜,樸實,有若無,實若虛,口傳身教,他們每次親切交談之後,收獲極多。久而久之,王先生不僅成為他們的導師,同時也成為他們親密的朋友了。有時,談話忘了時間,就在王先生家共進家鄉風味的午餐。他們認為那是他們一生中最舒心、最值得回憶的生活。臧克家滿懷深情地說:“當年,我們在青島以文會友,情感純真誠懇,無幫派氣味,無互相吹捧,或拔高個人壓抑別人的私心雜念。那時,在反動政權統治之下,我們誌同道合,以文發憤,以詩呼喊。我與伯蕭過不多日,就帶上自己的新作,登上觀海二路49號劍三(劍三是王統照的字)的寓所。他,一聽到客來的通報,立刻身輕如燕,從長長的階梯上一溜而下,如是,在那間小小的會客室裏,一杯清茶,展開了對作品的討論,態度嚴肅,認真坦誠。有時情感激動,爭論不休。兩個小時,在快樂而又緊張的氣氛中飛逝。然後,各有所獲,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