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念三寶品第十八之四
論曰。謂諸菩薩或以因緣遇諸難事。正念對治不生驚怖。如般若經說。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設於惡獸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即作是念。我當利益諸眾生故一切皆舍。若諸惡獸欲啖我者。我當施與速得圓滿施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諸惡蟲獸之名。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怨賊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若己所有皆悉能捐。即作是念。若諸怨賊來欲所須。我當與之。乃至劫取斷我命根。身語意業亦無嗔恨。速得圓滿戒波羅蜜。及得具足忍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怨賊之名。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渴乏難中。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得法利益而無憂惱。即作是念。我今當為一切眾生宣說法要斷除渴愛。設我此身為渴所逼趣命終者。複於後世起大悲心。嗟此眾生薄福德故。還複生此無水難中。令修正行具足勝惠。而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渴乏之名。其中眾生具足福德。自然而有八功德水。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饑饉難中。不生驚怖。何以故。是菩薩被精進鎧堅固無懈。作如是念。今此眾生受饑饉苦深可憐湣。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土無有饑饉之名。所化眾生適悅安隱。如忉利天自然快樂。一切所欲隨心即現。壽命堅固安住寂靜
論曰。如是所作。則能增長廣大福因最上境界。亦同清淨經中所說。若以法施不生希望所獲勝報。見深心教戒經。若人不希名聞財利。能以法施獲二十種慈心功德。一者安住正念。二者能生覺悟三者發趣勝道。四者任持諸善。五者增長惠命。六者達出世智。七者除貪過失。八者除嗔過失。九者除癡過失。十者魔不得便。十一者諸佛加持。十二者諸天守護容色光澤。十三者非人惡友不得其便。十四者善友知識常所愛敬。十五者所言真實。十六者得無所畏。十七者意常悅豫。十八者善名流布。十九者明記無忘。二十者常樂法施此說是名慈心功德。又般若經雲。複次阿難。若聲聞人。以聲聞法普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如其所證而為演說。悉令獲得阿羅漢果。阿難。若菩薩摩訶薩。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句義。為一眾生開示演說過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證阿羅漢所得功德。又複於彼諸阿羅漢積集布施持戒功德。於意雲何。是為多不阿難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阿難。彼福雖多不如菩薩以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門為他演說其福勝彼。又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能一日中為人分別。如是乃至一時一刻一須臾頃善宣說者。阿難。彼菩薩如是法施。不可以聲聞緣覺所有善根而相比喻。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故。又以法施。如妙法蓮華經偈雲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除懶墮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是經複說。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又月燈經偈雲
若耆宿請問 欲求於法施
應先謂彼言 我學習不廣
又複作是說 尊者甚聰惠
豈於大德前 而能輒宣說
說時勿倉卒 當擇器非器
既審其機已 不請亦為說
若於大眾中 見諸毀禁者
勿複歎持戒 當歎施等行
若見少欲者 與持戒相應
起於大悲心 讚少欲持戒
得彼勝儔侶 便可讚持戒
論曰。如是法師。應當澡浴著新淨衣。以慈修身為眾演說。一切魔羅不得其便。見海意經陀羅尼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設彌(引二)設摩嚩底(三)設彌多設咄嚕(二合四)盎酤哩(引五)摩(引)囉[口爾]底(六)葛囉(引)膩(引七)枳(引)踰哩(引八)烏朅嚩底(九)烏呼(引)葛野底(十)尾輸(引)馱儞(十一)儞哩摩(二合)梨(引十二)摩羅(引)缽那曳(引十三)烏渴哩(引十四)渴嚕(引)誐囉(二合)細(引十五)缽囉(二合)薩儞(引十六)係(引)目契(引十七)阿(引)目契(引十八)設曳多(引)儞薩哩嚩(二合)怛囉(二合)誐囉(二合)賀滿馱那(引)儞(十九)屹哩(二合)係(引)多薩哩嚩(二合)波囉缽囉(二合)嚩(引)禰那(二十)尾目訖多(二合引)摩(引)囉播(引)舍(二十一)塞他(二合引)必多(引)沒馱母捺囉(二合引二十二)三母捺伽(二合引)底多薩哩嚩(二合)摩囉(二十三)阿都[黍-禾+利]多缽捺缽哩戍[亭夜](切身引二十四)尾誐蹉底薩哩嚩(二合)摩(引)囉葛哩摩(二合引)尼(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