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說法師。以此真言作持誦已。處於法座。普觀眾會廣運慈心。當於己身起醫王想如法藥想。於聽法者起病人想。於諸如來起正士想。於正法眼起久住想。由此真言現前施作於正理法如應為說。是時周匝百由旬內。諸魔天眾悉不能來作諸魔事。設諸魔王至法會所。亦複不能作諸障難
論曰。如是平等法施。則能增長大菩提心。如寶篋經雲。文殊師利。譬如林木枝葉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長。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於一切智回向菩提以為增長
論曰。若諸菩薩為欲廣大顯示修學佛之境界。最初安住正念正知。如是則能成就正斷及不放逸謂由發起精進樂欲。而於未生惡不善法防護不起。於其已生惡不善法。則能永斷使令清淨。未生善法令其發起。已生善法更複增長。於不放逸而常安住。諸善法中此為根本。如月燈經偈雲
如我所說諸善法 謂戒聞舍及忍辱
以不放逸為根本 是名善逝最勝財
雲何名放逸。謂於邪教及惡朋友。虛妄推求而得生起。如人執持王所飲藥。盛滿器中行險滑路。當知是人恐怖憂惱。何有放逸。又如來秘密經說。雲何不放逸謂能最初調攝諸根。眼見色等不取於相不著於好。如是乃至意法亦然。了知是已皆不取著不生染愛常求出離。又於自心善調伏已。亦能隨應攝護他心。善能息彼煩惱染愛。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則能隨順諸精進事。亦複積集淨信功德。由修淨信及不放逸精進法故。則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則於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壞失。若具淨信不放逸精進正念正知者。則能勤修深固之法。菩薩若於深固法中善了知者。則能於有於無如實覺了。乃至於世俗諦中說眼等為有。彼經偈雲
常不放逸甘露法 利眾生發菩提心
深固寂靜心亦然 諸樂根本無所取
論曰。若能積集諸相應行。則於自他增長勝福。而說頌曰
學自他平等 堅固菩提心
對自成於他 展轉無有實
亦猶立彼岸 由此而對待
彼既本來無 我性何所有
若苦不防護 則為苦所著
如是行法者 雲何而不護
起邪妄分別 執我以為常
若我本如然 何現有生滅
彼若別有生 為誰修福業
營求於財利 及受諸快樂
現見身衰老 不久而殞滅
複生為嬰兒 童子及年少
於刹那時分 速朽而變壞
何處名為身 爪發皆離散
初識托母胎 生已為孩孺
盛年衰老相 最後為灰燼
此明身自性 分位假安布
畢竟無一塵 形相那久住
又複此身者 不說當自知
為異相所遷 思惟我何有
由分位和合 世俗而顯現
於佛正理中 隨相應所斷
彼若無有識 則不能建立
亦無貪恚癡 雲何有功德
餘九種世間 各各有三種
無識與衣等 何能生彼樂
衣不能生樂 當知從因生
若樂生於衣 彼相何曾有
是故正教理 說諸行無常
現證及思惟 由因緣和合
見自己眷屬 雲何說有常
於方所推求 無一微塵許
如燃燈油盡 彼油知何往
如是觀察已 刹那不可住
聚集諸眷屬 嚴飾而行列
妄計為我有 於樂他可知
了知彼眾生 無一可積集
自他既有殊 於苦亦無得
如是不相應 彼我何處有
或如自力能 數數而開示
世間諸眾生 多苦常逼切
當起大悲心 為憐湣於彼
善作是觀察 平等而救度
假使入阿鼻 如鵝泛蓮沼
為令諸有情 常處歡喜海
自不樂解脫 救彼常無厭
作是利益已 而不生恃賴
亦無有疲勞 不希於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