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還算平坦甚至可以行輛四輪馬車的路,隨著山勢漸漸升高變成青石台階了,坡度雖緩,但連續走了半天多的路,我還是又累又渴,腳步十分沉重,想了下,我便坐在了石階一側,四下相顧,希望能看到什麼建築,剛才那村婦說就在山腳,但是這裏,我並未見到,再向上看去,這條青石台階在右前方拐彎,或許到了那拐角之處,便可見到。
休息了下,覺得精神稍稍恢複了些,我便站起身來,繼續前行。
向右拐了個彎,果然,前麵不遠處,樹木掩映之中,我看見了道觀的山門,門楣上高高鐫了“方寸觀”。
我精神一振,加快腳步,到了門前,扣響了銅環。
良久,才有個年約十歲作道姑裝扮的女僮來開門,聽了我的來意,她倒也沒拒絕,隻是將我領到大殿,說是要去稟告下師傅。
我看了下大殿,與我前世印象中的布置大體相同,中間供奉了三清神像,隻是桌前貢品很少,隻有一碟桃子,邊上插了三株香火。
沒多久,就看見那女僮單獨回來,對我說道:“師父說她正在清修,不便見客,叫我帶你到客房住下便可。”
謝過那女僮,我便跟著她繞過後殿,穿過一個園子,到了一排廂房麵前。
她指著其中一間給我看了,自己便一蹦一跳地走了,孩童浪漫,天真喜人。
我這才發覺她幫了我這麼大的忙,我卻連她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廂房裏麵並不大,一桌一椅一塌,塌上一席竹蓐,一扯薄被,一卷枕墊,此外別無長物,但所喜收拾得非常素淨。
我很滿意,終於有了個可以暫時落腳的地方了。
在觀中過了幾日,我便知道那日那女僮道名喚作水清,至於原名,她自己也不知曉了,想來是自小便被父母舍入觀中,自然也就沒人去記她原來姓甚名誰了。
來此的第一天,我便發現這個方寸觀與我印象中的修行之所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那就是這個並不算小的後園子裏居然種滿了花,各種各樣,有我認識的鳳仙,夜香,金絲梅,蠟瓣,大百合,也有許多我未曾所見的品種,隻是主人仿佛隨性所栽,並未精心打理,所以雖然此時花期正盛,但不少都已經有了凋敗之相。
道觀這樣的清修之所,為何會植有如此之多的花?這個疑問,我很快就從水清的口中得知了緣由。據她說,當朝天子自小便喜愛似錦繁花,登基後親自在禦花園中廣植天下奇花異草,宮中最寵愛的十二個妃子,也分別以十二花神梅,杏,桃,牡丹,芍藥,石榴,荷,紫薇,桂,芙蓉,菊,水仙來命名,至於民間,更是跟風而行,豪門富戶就不必說了,便是貧家小戶,也喜愛在房前屋後種些便宜易活的桃李什麼的,舉國如此風氣,最後就連寺廟道觀,也不免多多少少種植了些花草,以取香客居士之悅。
我這才恍然,不禁又有些好笑,想起前世的“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雖然所愛不同,但卻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方寸觀很大,但香火並不旺盛,我來到這裏三天,沒有見到一個香客來許願或者還願,據水清憤憤不平地說,從前這裏也是香火鼎盛的,但現在,城中善男信女,十之八九,盡數被引往一個山頭之隔的棲霞寺中去了。
觀主妙音,至今我也沒見過她的麵,據水清說,她正在辟穀修煉,因此別說我這個外人,便是觀中之人,也已多時未見了,剩下的人,除了水清,還有在她之上八個年齡各異的道姑,都是以水排名,按入門順序依次叫做水元,水心,水玄等等。
因為香火不盛,所以觀中道姑生活頗為清苦,她們每日裏除了早晚誦經功課,其餘時間,灑水掃鋤,經常還要到觀後山邊開墾出來的地裏親自耕作種植一些菜蔬,以充夥食。
我知道,如果我想要,我可能會比這世上任何一個修仙者的進益增長都要來得快,但是,我隻想做個平凡人,所以,這三天裏,雖然我仍舊沒有想要進食的欲望,但我還是跟著水清她們一起喝了些菜湯米粥,唯一的不同,隻是她們一天三頓,我隻進早餐一次而已,水清水元她們對於我如此能捱餓,又是驚奇,又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