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挽歌挽不住的情懷(2 / 3)

歸或不歸,這是一個問題。葉落歸根,終不等於衣錦還鄉。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這是一種寧靜致遠的態度;“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這是一種淡泊致遠的境界。如何不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如何跨越“仕”和“隱”之間的鴻溝?如何保持浮躁塵世中內心的寧靜與自由?這一切都讓太多的詩人在選擇的路上躊躇,幽獨之心到底是達觀還是無奈,就像雲裏的月亮,看不清。

秋浦感悟

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應好友崔成甫的邀請,一起漫遊金陵、宣城、南陵等地。

南陵西方一百多裏處,有個秋浦湖(現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西)。那裏的風景很優美,在崔成甫的建議下他們一起去了秋浦。藍天、白雲,波光粼粼的湖麵,連綿起伏的山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展現在他們眼前。

“好美啊!”李白讚歎道。

可是,一想到正在危難中的國家和受苦的老百姓,他的臉上又露出了憂愁的表情。

崔成甫告訴李白:害死李適之和李邕的奸相李林甫已經死了,當今丞相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這個人為了討好皇上,連續發動了兩次對雲南省少數民族部落的戰爭,一共死傷了二三十萬戰士。老百姓們的生活更苦了。

“唉!當今朝廷政治腐敗,全國上下一片混亂。我空有治國的方法,卻因為受到排擠,而不能實現理想啊!”李白感慨了起來。

晚上回到住處,他對著鏡子發呆。鏡子裏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失魂落魄地看著他,那就是鏡子裏的李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李白已經變成一個老人了。“曾記當年騎竹馬,轉眼已是白頭翁。”李白感慨:小時候的事情還曆曆在目,記憶猶新,怎麼一轉眼就變成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了呢?他不由提起了筆,寫下一首詩: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的滿頭白發,看來有三千丈長了,都是因為心頭無限的愁絲所致。這個明鏡應該沒有愁緒吧,怎麼也映滿了秋霜呢?

寫完詩之後,李白又發起愁來。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人怎麼能不“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看到李白整天發愁的樣子,崔成甫很難過,就在一個月亮很大很圓的晚上,帶著李白出去閑逛了。他們沿著秋浦湖邊彎彎曲曲的羊腸小路,向遠處的山上走去。

“看,這麼晚了,那湖裏還有很多船啊!”李白驚奇地對好友說。

“是呀,真是奇怪,不知道是遊船還是漁船呢?”崔成甫說道。

正說著,一條小船向岸邊劃過來。小船靠岸後,跳下來兩個漁夫,他們抬著一隻裝滿大魚的箱子。

李白問:“這麼晚還打魚啊?”

年輕的漁夫高興地回答:“現在正是魚兒最肥美的時候,我們昨天晚上就到這裏來了。你看,收獲還不錯吧。”

李白二人大笑,說道:“真是很不錯!”

崔成甫問:“你們這是要到哪裏去呢?”

年紀稍大的漁夫用手一指前麵的小漁村,說:“我們先回家去,我老了,身體不行了,回去先歇一會兒。我的這小兒子送完了魚,還要回來跟他的哥哥們繼續捕魚呢。”

“我們也正好要到那裏去。來,我們幫你們拿吧。”李白豪爽地說。

“壯士,這可不敢當。”老人推辭道。

“沒有關係。”李白二人就上前幫忙了。

很快,他們走進了小漁村,來到了漁夫的家裏。

這時已經是深夜,卻不見這家的女主人。李白好奇地問:“你們家的女主人呢?”

老漁夫說:“我的老伴和兒媳婦們都到山裏張網捕鳥去了。我們家人口多,現在的苛捐雜稅也重,不得不拚命勞作啊!”轉而老漁夫又露出幸福的笑容,說:“還好,我們家的人都很能幹,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李白二人坐了一小會兒,覺得不便再打擾漁家,才起身告辭了。

他們繼續往山上走。忽然,他們發現村頭有一片奪目的亮光,還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金屬撞擊的聲音。

崔成甫很好奇,他看了看李白,問:“你知道這裏是做什麼的麼?”

李白想了想說:“要不,我們過去看看吧。”

走得近了,他們還聽到了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

原來,這是冶煉金屬的地方。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放眼望去,有兩三百個工匠在忙碌著。他們都長得非常健壯,有的光著胳膊,掄著大錘。猛砸巨大的礦石塊,激起石屑亂飛,火星四射。有的工匠蹲在燒得火紅的熔爐邊使勁地拉風箱,“呼呼呼——”風箱大聲地叫著,把風送進爐子裏,鼓起火紅火紅的耀眼的火光。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猩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工匠們的臉龐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麵。繁重的體力勞動,並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他們一邊揮汗如雨地勞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甚至讓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李白被眼前的一幕強烈地震撼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也忘記了自己的壯誌未酬,他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首詩的意思是:爐火映照著天空和大地,紅紅的火星攪亂了紫色的煙霧。工匠們一個個精神煥發,紅光滿麵,他們的歌聲響徹夜空,讓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好!”崔成甫讚歎不已,“這種平常的勞動場麵居然被你寫得像天庭的煉丹爐一樣讓人向往,真是太美了。不過,我想不明白,那‘赧郎’二字是什麼意思啊?那些工匠看到你並沒有害羞呀,‘赧’不是因為害羞而臉紅的意思嗎?”

李白笑著說:“這個詞是我發明的。你看,他們的臉全都被爐火映紅了,紅得像看到我害羞了一樣,稱‘赧郎’最合適了。”

此時的李白,似乎從愁緒中走了出來,重新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的真、善、美。

李白在秋浦呆了十多天,寫下了十七首詩,都是描寫秋浦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的,於是把它們編成了一組,題為《秋浦歌》。

李白又要走了,他要到潯陽去。他雖然看起來瀟灑自在,浪漫逍遙,似乎無牽無掛,其實他也時時刻刻惦念著子女,思念著家人。有一個晚上,他又想念他的夫人宗氏了,於是寫了一首《秋浦寄內》寄了出去。詩中有這樣四句:

我今潯陽去,辭家千裏餘。

……

紅顏愁落盡,白發不能除。

這四句詩的意思是:我現在要到潯陽去了,離家有一千多裏地呢!青春的麵容因為發愁已經變得蒼老,我的白發已經長了很多,沒辦法一根根把它們拔掉了。

李白帶著無限感慨長眠

從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災荒連連,李白遇赦放還。李白一家一直過著貧病交有時連飯都吃不飽加的日子。但在那樣艱難的日子裏,李白仍然密切關注著時局的發展和國家的命運。老百姓苦不堪言,李白焦慮得又病倒了。

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病中的李白從朋友那兒得知朝廷派太尉李光弼充當河南副元帥,攻打史朝義。他興奮不已:“啊!我要從軍去!去參加李太尉的東征軍隊!”他的眼睛裏閃著光彩,從床上爬了起來。

宗氏夫人攔住了他:“不行,你不能去。你的病還沒有好呢。”

李白掙脫了夫人的手,說:“如果你一定要我在這裏,我的病就會好不了了。快去準備行李,我明天就出發!”

“可是,你已經六十一歲了!”夫人想勸阻他。

李白執著地說:“隻要我還活著,我就是一隻大鵬鳥!國家需要我!人民也需要我!”

最終,他不顧家人的反對,一大清早就在夫人的朦朧淚眼中上路了。然而,李白才剛到軍隊不久,病情就加重了,他胸部痛得厲害,以致喘不過氣來,一下子就臥床不起,隻能在金陵先養病了。

幸好李白在金陵有很多老朋友,他們都來探望李白。李白依然關心著國家大事,每天都要朋友給他講新近發生的戰事。他根據從朋友那裏得到的信息,病中寫下了很多詩,來抒發他壯誌未酬的悲痛心情。

正值災荒之年,李白更窮了,連買藥治病的錢都不夠,而他卻還是一天也離不開酒,他覺得離開了酒,自己就沒辦法活下去。為了喝酒,他把他爸爸傳給他的削鐵如泥的寶劍賣了。朋友們得知他的這種狀況,都紛紛接濟他。一個月後,李白的病情稍好,便辭別了金陵的朋友,準備回家。

李白路過當塗(在安徽省),在這裏當縣令的他的本家叔叔李陽冰熱情地邀請李白住在自己家裏。李陽冰是一位篆書大家,也是一個愛護百姓的好官,他治理的當塗雖然也受到了災荒的影響,但由於李陽冰調配得當,減免了許多苛捐雜稅,農民們紛紛返回從事稼耕,這裏的人民還算是安居樂業。

李陽冰對李白說:“這裏離你們家還很遠,你病得這麼厲害,還是安心在這裏養病吧!”

李白推辭道:“這樣太麻煩叔叔了,況且我還要回家看看我的內子啊!她一定會不放心我的。”

李陽冰熱情地說:“沒有關係,叔叔就像爸爸一樣,不是外人,把他們都接到我這裏來,你就在這裏養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