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篇:如何消除上下級之間的“級溝”(1 / 2)

——領導幹部溝通藝術淺議

常聽基層員工抱怨:說領導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認為幹部高高在上,與職工隔心隔肺;而又常常聽到領導幹部鳴冤:自己一番苦口婆心,已是仁至義盡,得到的卻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從這些牢騷,我們不難看出上下級之間隔膜太深,缺少了解和理解,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級溝”。造成“級溝”的根本原因就是溝通不到位。由於領導幹部位置身份特殊,因而處於主導因素和主導地位。要想消彌“級溝”,確保溝通順利,需培養和提高領導幹部的溝通藝術,這對於化解上下級間的情感隔閡和信任危機,營造和諧、融洽的氛圍,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我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擺正心態。溝通是思想、心靈、情感的交流和交換,而不是家長式的單向溝通,也不是我講你聽,求勝負、鬥技法的辯論。更不是推銷員的銷售原則,始終抱定一個目標,以攻代守,步步為贏,逼對方就範,硬把自己的產品強推銷給對方。這種巧言令色的作法,無論你能把道理說得如何通透,即使對方一時心服,但未必能使長久誠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勢必產生和加深“級溝”。作為上級領導要善於傾聽下屬的心聲,要入下姿態,平和心氣,說話不能唱高調,要有一種虛懷若穀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別人的不同意見,包容別人的過錯與不足,以寬懷的心接納每一個人不同的意見。甚至常常做好被下屬說服的心理準備。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有的話雖然不中聽,不入耳,卻可能是一些中肯的意見,有利於大局,我們需要放下姿態來聽,需要虛心接受,而不是一味的去說服下級。是溝通是互動的交流,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不恥下問。高明的領導不在“多謀”,而在“善斷”。史記,漢高祖劉邦每遇事都會求詢謀士:“如之何”?似乎顯得沒主見,其實這恰恰表現了他的高明。因為他能夠不恥下問征求下屬的意見,不僅可以消除將士對高臣的敬畏感,同時也啟發他們能夠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利於劉邦獲得下屬的真實見解。同時也籠絡了民心,使天下名士為其出謀劃策,這是劉幫最終成就帝業的關健所在。其實領導幹部遇事做到不急於表態,不急於下結論,不固執己見,就可避免下屬的曲意迎合,虛以應付,而且,還能夠從下屬中征求到很多好的意見,再經過綜合整理就可以得到最佳方案。如果領導喜歡一意孤行,獨斷專行,隻是象征性地向他人征求一下意見。這樣久而久之,造成的結果隻會是“級溝”越來越深,上級更加認為下級平庸、愚鈍,下級則認為上級更加難以琢磨,於是乎上下級漸行漸遠,距離越來越大。

三、多換位思考。但溝通並非千篇一律,而是因時、因事、因人製宜,同時還特別注意從對方利益與立場出發,為對方的得失利害著想。由於基層職工勞動強度大,經常精疲力乏,業餘學習不多,交際層級相對低,見識麵狹窄,這就鑄定了他們思想、和性格等方麵的缺陷。如果我們的領導幹部能設身處地的體察和體諒這些,就不會輕易遷怒他們平庸、愚魯,就會找到和擁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遺憾的是,有的領導幹部自視懂得多,不喜歡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心聲,而喜歡說大話、套話,因而讓下級掃興,接著是職工失信。

四、多查原因。領導與員工溝通談話要實事求是,不能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要把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有的職工抱怨領導“馬後炮”;職工在整理行裝、買車票時,領導不提醒,不過問,不製止,等車子發動了,才告之搭錯了車。這種春天不問種,夏天不查苗,秋後問收成,美其名曰“隻問結果不問過程”的方法隻會造成上下級之間不信任,致使隔膜加深。現代大生產不同於自然經濟的小農生產,它特別需要、特別強調協作,這就需要即時的、過程性的溝通,而不是待事情弄糟了、弄砸了就踹上腳。即時溝通既可保證目標不偏移,也可以減少和消除誤解和誤會,減少和消除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