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亞洲“超人”——李嘉誠3(3 / 3)

12.愛國情結,始終把祖國放在第一位

李嘉誠:“有金錢之外的思想,保留一點自己值得驕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義。我的人生觀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國家和民族有利的。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

1995年8月,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宣布李嘉誠為香港首富。李嘉誠說:“不,我跟你講,所謂首富大家都明白,是一個錯誤。在香港比我有錢的人不少,我不可以講他們的名字,然而,香港人都明白。但是,富要看你的做法,是怎樣富的?如果單以金錢來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還排不上。我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我認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麼做。照我現在的做法,我自己內心感到滿足,這是肯定的。”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李嘉誠並不在乎首富這個虛名,他更看重的是自己高尚的為人,看重用錢幹什麼。是為善,還是為惡?是為大家,還是為自己?他一再強調:“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為榮幸的。”

李嘉誠在資助家鄉修建安居樓和醫院之後,又資助家鄉450萬元修建韓江大橋。

此後,潮州市政府“為褒揚愛國愛鄉、傾力建橋的海內外各界人士”,在大橋東側的筆架山麓,建造了一座有傳統特色、別具一格的韓江大橋紀念館。館內正堂中間為建橋《碑記》,左側為捐資者的名字,右側則為嵌瓷玉照。“讓千千萬萬為韓江大橋做出貢獻的人們名垂青史,世代流傳。”

李嘉誠先生與夫人莊月明和母親李莊碧琴老夫人,還捐資111萬餘港元修建了潮州市的開元鎮國禪寺。先後捐資修複開元寺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他(她)們的芳名都已鐫刻在大寺內左側回廊“樂善好施”的碑石上。

李嘉誠先生還捐資幫助潮州辦福利基金等。1987年~1990年,他捐資80萬港元給潮州、潮安兩醫院作“醫療福利基金”;1992年給潮州市衛生局捐贈港元25萬港元作事業發展費用;1985年,他給潮州市庵埠華僑醫院捐贈了12萬港元;1989年,捐贈10萬港元給潮州作為“教育獎勵基金”;1990年,捐資150萬港元建潮州市體育館。此外,1992年還捐款50萬港元讚助南澳縣人民醫院。

李嘉誠先生對桑梓、對國家做了大量好事,但卻一貫秉承“低格調”的做人準則,“隻期默默耕耘,不擬作任何宣傳”,也不願出席剪彩儀式。在香港是這樣,在汕頭、在廣州是這樣,在家鄉也是這樣。

1983年元宵佳節,潮州舉行盛會,有多項開幕或剪彩儀式。其中也包括潮州、潮安兩醫院的開業剪彩儀式。李嘉誠既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給醫院“命名”,也不帶“長實”的職員參加,更不邀請香港的嘉賓前來,而且自己也不願前去剪彩。隻是由於潮州市黨、政、民、僑領導人的一再邀請,礙於情麵和鄉誼鄉情,李嘉誠在最後一分鍾方答應前往醫院參加開幕剪彩儀式。

當天深夜,應邀前來參加潮州多項慶典的嘉賓之一,著名畫家、書法家賴少其先生興奮之餘,揮毫寫成了《好事近》詞一闕,詞序雲:“李嘉誠先生愛國愛鄉,出巨資為人民造房、辦學、建醫院,修複名勝古跡,人皆感之。餘恭逢盛會,作此以贈。”《好事近》詞曰:“見今日,潮州城裏,萬人空巷,爆竹喧天,海外赤子,熱愛家鄉。不是唐時長安,勝過長安。思往昔,韓退之,被連長安,路遙馬疲遏痰關始知梅花放。嶺東春暖,同心合力,建設好江山。”

李嘉誠先生曾充滿深情地說:“我目睹祖國之高速進步,在四個現代化政策之推動下,一切欣欣向榮,深感雀躍。支援國家建設,報效桑梓,此乃本人畢生奮鬥之宗旨也。”李嘉誠又說,“若有一天,我獨自一個人到醫院去,喜見病人接受良好的治療,康複出院,我心已足矣!”

李嘉誠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他認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的奉獻”,“人的一生應該為國家、民族和人類做一些高尚有益的事情”,“為年輕一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個人當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鍾,想到曾為國家、民族、社會做過一些好事時也就心滿意足了”。李嘉誠正是從這個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發,去實踐自己人生信條的。李嘉誠對香港社會福利事業的種種貢獻,顯示了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的愛心。

李嘉誠秉承著“達則兼善天下”的古訓和家訓,關懷香港社會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認為在香港有兩種人最值得尊敬、關心和鼓勵。一種是教師,他們在做“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一般來說,教師的生活都比較辛勤和清貧。更由於李嘉誠的父親做過教師,深知當老師的甘苦。所以,他特別尊敬老師,也特別重視和關心教育事業。

第二種人是警察,他也深知當警察的辛苦,因為他們是維護社會治安的。他們忠於職守,出生入死,辛勤工作,廉潔奉公。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與安定,有他們一份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們也很值得尊敬、關心和愛護。

李嘉誠對香港醫療事業的熱心捐獻,也廣為香港市民所稱道。在1984年6月間開業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李嘉誠專科診療所,就是李嘉誠捐贈0.3億港元興建的。當時的港督尤德主持了該專科診所開幕典禮。這家診所樓高4層,擁有49間檢查及診療室和整套現代化的醫療儀器設備。尤德說:“這座新專科診所是香港當局擴展新市鎮醫療服務區計劃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李嘉誠為此做出了貢獻。”

1987年李嘉誠在香港還捐資0.5億港元在跑馬地等興建了3家老人院。1988年~1989年,李嘉誠還捐資0.12億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亞洲盲人基金、香港腎髒基金、東華三院都有可觀的捐贈。這方麵總額超過數億港元。

李嘉誠熱心捐贈醫療事業,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吾親以及人之親,痛吾痛以及人之痛”。一是基於他對“體之健康,益於社會”的深刻認識,二是他痛感昔年父親因失之貧窮和醫治不及而過早辭世的切身之痛,早已在青年時期就立誌當發達之日,一定要發展醫療事業造福社會的夙願。

李嘉誠對香港的社會福利和文化藝術事業也十分關心和熱心,多有捐贈。在這方麵捐贈的項目,包括有香港公益金、警察福利基金、懲教處福利基金、消防署福利基金、麥理浩基金、鄧堅慈善基金、尤德爵士基金、香港女童軍、聖雅各福群會,扶康會、香港路德社會服務處、皇家香港警務處退役同僚協會有限公司、香港皇家員佐級協會、星島報業以及在港的多間潮州機構以及香港文化藝術基金、香港芭蕾舞學院、合一堂、香港管弦樂團、香港經濟發展協會有限公司、香港基本法谘詢委員會寫字樓等25個項目,捐資數額超過1億港元。

李嘉誠先生還捐資助建了香港的佛教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至於李嘉誠在香港不時扶危濟困、撫恤孤寡的事例更是不勝其數。他從來都是默默地做著好事,從不張揚。

李嘉誠說過:“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隻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據悉,他還有一本“私賬”,那是“扶危濟困、撫恤孤寡、幫助親朋”的“賬本”。逢年過節或者一月一季,他的手下就會按名字、地址、數目寄去款項。李嘉誠對寄發對象、寄發時間、寄發數目有一個清晰記憶。對這件事,他就像在履行“義務”那樣認真地去做著。

從1977年以來,李嘉誠每年都以“匿名”方式,用1億元港幣,幫助香港和大陸發展醫療教育事業。

當然,也不要誤解李嘉誠“揮金似土”。他是精明細致的,很講究“錢”如何用得有意義,有社會效益。他是絕不允許“奢侈”和“浪費”的。因此,眾多的香港市民也誇獎李嘉誠“會用錢,會使錢”。

李嘉誠深知,在商品經濟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裏,“沒錢是辦不成事的”,但“金錢卻也不是萬能的”,“對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錢也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他多次說過:“我生平最高興的,就是我答應幫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們要求的做得更好,當完成這些許諾時,那種興奮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

隻有樂於行善,它必定會倒過來,這就是捐獻的利潤。而李嘉誠的捐獻是不求回報的,他求的隻是一種心安理得。這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於人們之間的互濟互助。

2007年1月20日,李嘉誠獲2006CCTV中國年渡經濟人物特別榮譽大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