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北疆(1)
軍隊練習武藝,一定要學習實戰的,不許學習花槍,這些都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戚繼光戚繼光鎮守北疆深謀遠慮鎮守北方
戚繼光在剿滅倭寇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倭寇的騷擾基本被消滅之後,明王朝北方的威脅凸顯出來。
隆慶元年,戚繼光來到京城,等候朝廷任命。他有著偉大抱負,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視,使他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不久以後,他向朝廷上書,提出對北方軍事的看法。
早在浙江、福建抗倭時,戚繼光對北方形勢就很關注,常和好友汪道昆一塊談論。
戚繼光深謀遠慮,汪道昆也很有遠見,他們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一談就是半天。
除了倭寇,北方的蒙古人也是明朝的一大問題,他們在抗倭同時,對中國北方民族問題也表示出很大的興趣。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做了皇帝,原來的元貴族逃到北方,不甘心失去在中國的地位,便組織蒙古騎兵,經常向明朝北方邊境進攻。
16世紀中葉,蒙古處於諸侯割據狀態,幾十個部落中,最強的是俺答汗,他擁有十多萬騎兵,領地在今呼和浩特一帶,靠近長城。
俺答汗多次要求和明朝互通貿易,明朝政府卻總以蒙古諸侯忽戰忽和、不守信用為理由,拒絕俺答汗的要求。俺答汗十分氣惱,時常派蒙古騎兵越過長城,騷擾邊境。
戚繼光好友汪道昆說:“北方不同於南方,北方黃沙蓋地,大漠雄關,可以打大仗。不像這裏,河湖遍布,道路狹窄,隻能打小仗。要是有一天,能到北方打場大仗,指揮雄兵10萬,縱橫馳騁擊敗蒙古鐵騎,那才叫千古風流!”
“可是,蒙古鐵騎是很厲害的。這麼多年了,‘北虜’還是一個問題,北方邊境還是不安全。如果有一天能到北方征戰,也不能小瞧了蒙古騎兵。”
“當年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中亞,威名千古。雖然今天氣勢不如以前,但也不能小瞧,蒙古騎兵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戚繼光說。
汪道昆說:“我並不小瞧他們,但我相信,如果我們有支10萬人的軍隊,定能大敗蒙古軍。”
戚繼光說:“和蒙古騎兵作戰,很難啊!你想一想,北方那麼多軍隊,那麼多軍營,邊境還不是常被搶劫。即使碰上,我們軍隊也常常打敗仗。
為什麼呢?
一是他們靠遊牧為生,生活住地不定,摸不清他們行蹤。北方防線很長,有好幾千公裏,防這裏,防不了那裏。而他們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專攻一路,長驅而進。
二是蒙古騎兵善騎馬,來去迅速,不易抵擋。
三是他們擅長射箭,箭法高,而我們打仗,常靠火器取勝,塞外風大,塵土蔽天,不利於火器應用。
四是騎兵飄忽不定,何時進攻,難以預料。這些都是蒙古騎兵猖獗的原因。”
汪道昆連連稱是,問道:“如果你去北方防守,你怎麼防禦蒙古鐵騎呢?”
戚繼光笑笑,說:“那我首先要修長城,修營房。
其次要自己訓練一支軍隊,像訓練戚家軍一樣,但這支軍隊起碼要有10萬,少了不管事。認真訓練3年,而後編成一支車兵、步兵、騎兵聯合作戰的精銳部隊。
對付蒙古鐵騎要主動出擊,以戰車防守,以步兵應戰,敵人後退時,用騎兵追趕。我不相信這樣打不敗敵軍。
隻要朝廷支持我,給我兵,給我用兵的便利條件,我相信我能打敗蒙古騎兵。”
汪道昆讚許地點點頭。
昏庸的明世宗死後,新繼位的明穆宗還比較開明,意識到國家所處的危險處境,加強北方防禦力量是很重要的問題,決心采取措施改變這種不利局麵。
明穆宗采納了吳事來的建議,打算把在南方抗倭鬥爭中屢建奇功的譚綸、俞大猷、戚繼光調到北方,以訓練邊防軍,抵禦蒙古騎兵。
調令傳到南方,南方政府都不大願意。譚綸、戚繼光、俞大猷都是名震東南的名將,如果一齊調走,勢必削弱南方軍事力量。他們紛紛上疏,請求朝廷不要一齊調走。
明穆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決定隻調譚綸一人。
譚綸上任之後,目睹北方防務的鬆弛。長城年久失修,處處破爛不堪,幾乎失去了防禦功能。各地軍營年久失修。士兵們鬆鬆垮垮,紀律鬆弛,許多都是老弱殘兵。這樣的條件,這樣的軍隊,怎能防禦蒙古鐵騎?
譚綸深深意識到,北方的軍隊太差了,和戚家軍、俞家軍根本沒法比。
要使北方防務堅固,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所以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訓練軍隊。
在訓練中,他發現更多的困難,這是靠他自己很難克服的。他想起了好友戚繼光,他才華出眾,善長練兵,把他調來,會幫自己的大忙。他立刻上疏朝廷,請求調戚繼光到北方,幫助練兵。朝廷答應他的請求,立刻下了調令。
在接到調令後,戚繼光也上書皇帝,表示了自己的請求。他首先希望政府能給他一定權力,讓他訓練一支10萬人的大軍。
戚繼光保證把十萬軍隊訓練好,打幾個大仗,使蒙古騎兵不敢輕易南下騷擾。
然後把10萬兵分到北方各軍事重鎮,再讓他們帶動別的士兵訓練,使北方守軍全部成為虎狼之師。
如果不給10萬,給5萬也行;5萬不給,3萬也行;如果仍像過去似的,給他不到10000兵,說什麼也是難有作為的。
其次提出了士兵的來源,他希望朝廷給予考慮。
由於邊兵、京兵戰鬥力不強,所以要進行招募。一般的募兵都是無業遊民,管理嚴了,就逃跑,不利於管理。他提出最好按照義務募兵的方式,由地方官分別招募當地農民。
招募的兵最初可以分散在地方上訓練,等到有了成效後,再調到靠近京城的地方,集中訓練,然後把這些軍隊分配到九邊去,以練九邊之兵,九邊之兵必成勁旅。
為使更好、更快地把兵練好,戚繼光建議把久經戰鬥考驗的浙江兵調10000人來,作為骨幹,以帶動新兵。
軍隊所需的巨額糧餉,戚繼光建議從練兵的省份撥發,這樣既可免去軍中缺糧之患,又可免去途中周轉費用。
軍中所需的各種器械,也不必一一仰仗於工部,可令各省份分別製造。
如廣東善製藤牌,就做藤牌,福建刀好就造刀,浙江鳥銃精良則造鳥銃,戰車、百子銃則就近由山東、山西、河南等省製造。
造成後押送到各營地。如果不合用,就責成有關人員照價賠償。
最後,戚繼光還希望朝廷授權負責募兵、練兵的地方官,讓他們放手去做,非有大過,別人不能隨便指謫或任意阻撓。當賞者賞,當罰者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