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議,絕不是泛泛之談。如果能夠實現,邊關防務會有很大起色的。而朝廷內部許多保守的官員對這個南方官充滿敵意,對他議論不休,紛紛進讒言。
結果在新任薊遼保定總督譚綸的竭力推薦下,明政府下令任命戚繼光總管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管製四鎮,其權力和總督相當,自總兵官以下均受其指揮。
戚繼光要去北方的消息傳開後,戚家軍將士和當地百姓都十分難過,人們都舍不得這麼好的將領。
鎮守廣東的好友俞大猷聽說後,因不能親自送行,派專人星夜趕路給戚繼光送來賀信。
信中鼓勵他說:“大丈夫在世,要與一代豪傑競風流,在東南就可以了,要與千古豪傑競風流,應到北方!”
戚繼光何嚐不是這麼想的。多少年來,一直夢想成為一個千古風流的大將,指揮兵車幾千,鐵騎上萬,甲兵幾十萬,在西北大漠上縱橫馳騁,一聲號令萬眾應,一次長擊直驅幾千裏,那該是多麼雄渾的氣概,多麼壯觀的場麵!
戚繼光要與朝夕相處的將士們和鄉親們告別,起程北上。他的好友汪道昆,送了一程又一程。
戚繼光含淚回首說:“汪兄,留步吧!”
汪道昆拉住他的手,勉勵他說:“大丈夫當名垂青史,希望你能幹出番大事業。”
望著這位寬厚的長者,戚繼光使勁點了點頭。在他麵前,是一個嶄新的天地;他人生的篇章,翻到了鎮守北方這一頁。建立“三軍”修固長城
戚繼光上任後,經常深入邊塞了解邊情。實地考察中,他獲得許多有用信息。他深深地體會到,北方的情況與南方簡直截然不同。
這裏不再是海上風光、江南水鄉,而是黃沙蓋地、荒草叢生的塞外景色。
在南方抗擊的是海上入侵的倭寇;而北方要抵禦強悍的蒙古騎兵。他們以遊牧為生,擅長騎馬射箭,動不動數萬和10多萬,來如風,去如雲,飄忽不定。
南方是河湖密布的水網沼澤地,不利於大兵團作戰;而北方多是開闊地帶,利於騎兵作戰。戚繼光意識到情況不同了,應該創造新的戰略戰術。
戚繼光首先想到的是建立車兵。他的好友俞大猷很有這方麵的經驗,岑港戰役後,他被罰到大同戴罪立功,創建兵車營,並以兵車百輛,步兵和騎兵3000人,在安銀堡挫敗10萬蒙古鐵騎,一時成為車戰名家。
俞大猷經常向戚繼光談起車戰的好處。戚繼光同樣認為車戰是有很多好處的,他這樣寫道:“敵人以數萬之眾,氣勢如山崩地裂,直取我軍。如果我有車營,車上有火器,可以終日發射火器。也不用挖什麼戰壕,把車連起來就是一座營房,要行就行,要停就停,十分方便。”
戚繼光決定先建立車營。建車營的目的還不止這些,戚繼光想創建一支車兵、騎兵、步兵三軍聯合作戰的大軍。他認為今後作戰,應當車、騎、步三軍配合。
車兵為正兵,戰鬥時可代替盔甲,抵禦敵軍的衝擊;步兵以車為掩護,一方麵出擊保衛戰車;騎兵平常在車營保護之下,必要時包抄突襲。
平原廣闊的地方用車戰,半險半易的地方用馬戰,山高水深的地方用步兵。
騎兵靠車兵保護,車兵依靠騎兵衝鋒。如果敵人忽然進攻,應先以騎兵列陣出擊遊擊埋伏的敵人;敵人敗退時,再用騎兵追擊。宿營時,車就是營壘。
戚繼光想把邊防守軍訓練成這樣的部隊。從軍營巡視回來,戚繼光感到深深的失望。
薊州守軍並不少,但成分相當複雜:有外地調來的士兵,有京城來的禁軍,還有當地招募的軍兵。不論什麼兵,都存在相同的弊病,那就是紀律鬆弛,戰鬥力不強。
巡視中,戚繼光發現許多士兵連最基本的號令都不知道。有的兵見他到來,依舊我行我素,好像沒有他這個長官。許多人漫無軍紀,甚至聚在一塊賭博。
士兵們練武,喜歡練沒有用的花架子,對殺敵本領卻不感興趣。靠這樣一支隊伍,是很難完成防禦任務的。
戚繼光決定再次上疏,請求政府允許他練兵。譚綸也上書支持戚繼光,關心邊事的執政大臣張居正也看重戚繼光,練兵的事,終於得到明朝廷的批準。
隆慶二年冬天,戚繼光把薊州鎮的全部防區劃分為數路,又設立七座車營,分別駐紮在建昌、遵化、石匣、密雲、三屯、昌平等地,並配以騎兵、步兵,進行混合訓練。
另一方麵,戚繼光派他的部下胡守仁到浙江招募鳥銃手3000人,來薊州聽用。
戚繼光想趁練兵做一番事業,然而事情並不順利。原先他四處練兵事務時,駐在薊州,而薊州還有一個總兵。一個地方,兩個統帥,辦事互相牽製,戚繼光感到十分別扭。
雖然後來那個總兵被調走,但是戚繼光的主張卻依然得不到各地的大力支持。
戚繼光無法放手工作,隻好對薊州現有的兵力加以訓練,另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修築防禦工事這件事上來。
戚繼光不能忘記,當年“庚戌之變”蒙古騎兵就是從薊鎮古北口突破,沿潮白河直打到通州。所以他特別注重邊防設施建設,親自考察邊事、地形和軍情。
大同、宣府一帶的長城,在翁年達、楊博時任總督時曾經修過,建起許多烽火台,較好地發揮了防禦功能。
薊州地區的長城雖也修過,但沒建過墩台,修的邊牆又低又薄,天長日久,大都倒了,再不能發揮阻擊蒙古騎兵的功能。
於是戚繼光向譚綸提出修邊牆、築墩台的建議。譚綸對戚繼光深有了解,深知戚繼光是有戰略眼光的,他表示支持他的建設,希望他周密勘察,然後再正式上報朝廷。
有了譚綸的支持,事情就比較好辦了。他親自帶領人馬勘察地形,調查研究。
隆慶二年五月,戚繼光把擬訂修築長城的方案上呈朝廷。他認為,加強長城防禦,一方麵要加高、加固、加厚原有的城牆,牆兩麵都設垛口,重要的地方修築兩層牆;另一方麵就是在長城沿線修築敵台,作為邊軍駐守和戰鬥的堡壘。
戚繼光設想修築的敵台,有空心和實心兩種,平麵有方有圓,突出城牆外,供射擊。
空心敵台有大小兩種,大敵台多設在險要地段,高15米,內有三層:上層供瞭望和觀察,中層為戰鬥室,下層為庫房和休息室。
小敵台突出城牆外約3米,高出城牆約5米,上層建有騎牆鋪,下層比較寬敞,可供10人休息和戰鬥。
實心敵台,高與城牆頂平,其他與大敵台相同。敵台有很重要的作用,敵人進攻時,就舉烽火報警,並登台迎戰,用弓箭、鳥銃、火炮、石頭等居高臨下打敵人,使敵人不能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