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北疆(2)
點驗一直到下午,雨也一直下個不停。浙江兵一直軍容嚴整,直立如林。
這下可苦了邊兵,一個個十分狼狽,這才知道戚繼光軍法如此嚴格。從此以後,邊兵中再無人敢以身試法,輕易違犯軍令了。軍隊風氣逐漸好了起來。
戚繼光精心組織指揮,建造長城的工作進展得十分順利。不久,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帶領7000名沂州兵來到薊州戍邊,戚繼光請求朝廷將這支部隊留下,參加修建長城。
修建長城是一項大工程,在修建過程中,有很多士兵為此付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當時有一支河南籍的士兵參與了長城修建,其中有12名士兵的妻子,見丈夫數年不歸,心中惦念,便商量好結伴到邊關尋夫。
這些女人翻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長城腳下,不料她們的親人卻已為修築長城獻出了生命,她們悲痛萬分,在墓前痛哭。
戚繼光路過這裏,見此情景,急忙好言勸慰,並發給每人一筆撫恤金,勸她們回去好好撫育兒女,贍養老人。
12名婦女抑製著巨大的悲痛,共同商量後,決定獻出撫恤金,作為修築長城的費用,並留下來,繼承丈夫的遺誌,投入到修長城的行列中,以身報國。
最後終於修起了一座敵樓。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她們這種深明大義、為國分憂的壯舉,就把這座敵樓命名為“寡婦樓”。寡婦樓位於太平寨長城西端,高踞山頂,樓為方形。
經過緊張艱苦的施工,到隆慶五年秋,全部邊牆敵台修築完畢。從此,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的一千多公裏邊防線上,屹立起一道鋼鐵防線。
數以千計的堅固雄壯的敵台,隨著蜿蜒曲折的地勢,高低相間,參差突兀,蔚為壯觀。
自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薊鎮長城,就擔負著拱衛京師的重任。
戚繼光在任主持軍務16年,成為明朝大規模修造長城的時期,建起了完整的長城軍事防禦體係,成為明代帝都的堅固屏障。模擬實戰軍事演習
長城修好之後,戚繼光給每座敵台配置了守台軍。他寫了《守哨條約》,讓各台官學習,時刻提高警惕。
又規定傳烽火之法,如有敵情,傳烽火為號。為便於守台軍士記憶,他把各種敵情信號編成通俗順口的《傳烽警報》法,讓守軍背熟。這樣,一有警報便可很快傳遍薊州防線。
戚繼光對邊兵進行了整頓,創立了車營,修整和配備了許多精銳武器,積儲了錢糧,淘汰了一批不中用的將官,創立了車兵、步兵、騎兵聯合作戰的新戰術。
在戚繼光的精心整治下,薊州邊軍的麵貌為之一新,戰鬥力大大提高。他非常希望有機會統率所練的16萬大軍,依靠長城防線,狠狠打擊蒙古騎兵,大長邊軍威風。
遺憾的是,那幾年邊境比較安靜,蒙古鐵騎從未大規模侵襲過。他的另一個遺憾是,分布在漫長防線上的16萬大軍,還從未集中起來進行總訓練。
隆慶六年冬,兵部派幾個官員到各地視察軍事防務。到薊州來的是兵部右侍郎,即戚繼光的老朋友汪道昆。
戚繼光接到命令,非常高興,連夜上書,請求借這次機會進行一次大閱兵,而後進行模擬的實戰演練,全麵檢驗車、步、騎兵大兵團合同作戰的能力,以達到壯軍威、喪敵膽的目的。這件事得到兵部尚書譚綸和朝廷首輔張居正的支持。
十月二十二日,是大閱兵、大演練的日子。清晨,長城南側的湯泉,方圓數十裏,旌旗飄舞,戰鼓隆隆,十多萬大軍排成各種陣勢,猶如一條條巨龍臥在一馬平川上。
戚繼光陪同汪道昆,興致勃勃登上閱兵台。戚繼光放眼遠望,十多萬大軍,漫山遍野,車兵、步兵、騎兵都陣容整齊,盔甲鮮明,十分雄壯。他心情十分激動,他的指揮車兵上千、鐵騎上萬、甲兵十幾萬的夙願,今天終於得以實現。
戚繼光令旗一揮,下麵的旗子也跟著揮動,這是撤退的號令。大軍潮水一般散去,行動迅速,並且隊伍一點不亂,沒多久,偌大的空地上再無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