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1)(1 / 3)

臨危受命(1)

就人性來說,唯一的向導,就是人的良心。就死後的名聲而言,唯一的盾牌,就是廉潔的行為和真摯的感情。——丘吉爾丘吉爾臨危受命識破德國軍國主義企圖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的納粹黨正勃勃興起,他們在複仇和準備新戰爭的旗幟下,攫取了德國政權。當時英國許多人考慮這將威脅英國在歐洲的利益。

丘吉爾越來越深刻地思考著這個問題。

1932年夏天,丘吉爾在參觀瑪爾巴洛公爵當年作戰的地區時,就十分注意德國事態的發展。丘吉爾後來寫道:

當我們經過這些美麗的地區,經過一個又一個古代名城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希特勒的動向,我感受到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氣氛,發現這是每一個納粹黨人心目中最主要的事情。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肆無忌憚地擴充軍事力量,而英法美各國竟保持沉默,但丘吉爾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納粹分子上台後,德國軍國主義複活,這不光給蘇聯也給英國利益帶來致命的危險。

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在加緊擴軍備戰。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軍備會議和國際聯盟,繼而又廢除了凡爾賽條約中限製軍備的條款。他還明目張膽地以挑釁的姿態向全世界宣告,德國擁有36個師團計55萬陸軍。不僅陸軍如此,凡爾賽條約規定不得擁有飛機的德國空軍,也具備了英國空軍的三分之二的力量,並具有很快超過英國的潛力。

海軍也不例外。現在製造的小戰艦的實力已達26萬噸。1935年6月,英、德兩國簽訂海軍協定,規定:“德國可以加強海軍力量,但最多不得超過英國海軍實力的35%。”英國似乎認為將德國海軍實力控製在英國的35%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按這一協定,德國可以建造戰艦5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64艘。

德國肆無忌憚地擴充軍事力量,丘吉爾的這一預言被逐步證實了。裁軍會議的失敗也使丘吉爾感到從此應該放手重整英國軍備。

在這方麵,丘吉爾認為技術裝備在20世紀的戰爭中具有決定力量。他把注意力放在空軍上。他考慮到,英吉利海峽作為巨大的水上障礙,把英國和歐洲大陸分開,但地麵障礙無法阻止德國空軍的進攻。

丘吉爾非常注意德國空軍的發展,並盡力促使迅速改組英國空軍。他在下院發表的有關這個問題的演說表明,無論是對德國的動向還是對英國軍事裝備的現狀,他都了如指掌。

丘吉爾目前在政府中沒有任何正式職務,卻能掌握確實可靠的現實資料,並能根據這些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些結論日後證實是正確的,這一點似乎令人奇怪。

其實,丘吉爾一直同陸軍部和外交部的許多官員保持著密切接觸。不但如此,他還同法國的一些政治家保持著聯係,他甚至同柏林的一些人建立了聯係。他正是通過這些渠道得到了大量的情報,並據此對未來局勢的發展做出了準確的預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丘吉爾的一些講話以《英國仍在沉睡》為題彙集成冊發表了。這個集子出版後,在英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巨大反響。他一再強調德國空軍的嚴重威脅,他說:

過去海軍是英國的可靠後盾,現在不能這樣說了。可惡的空戰方法的發明和改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地位。我們已經不是20多年前那樣的國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爾在對國王的答辯詞中指出:

我們的國防實力,尤其是空軍實力不夠充實,不足以保證陛下忠實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

德國現在已經有了一支空軍,如果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那麼到了明年的今天,德國空軍的實力至少和我們相等,也許比我們還要強。

鮑爾溫不同意丘吉爾的這些預測,他認為德國空軍的實力絕不會像丘吉爾斷言的那樣和我們相等,或比我們更強。照我們的估計,我們兩年後仍將有百分之五十的優勢。但隻過了半年,鮑爾溫便不得不公開承認丘吉爾是正確的,而他則完全錯了。

1936年3月底,丘吉爾在保守黨外交委員會上,通過演講闡述了他多年來所遵循的歐洲外交政策的原則。他說:

英國四百多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特別是防止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落入這些國家手中。

從曆史上看,在這四個世紀中,人和事,環境和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個目的卻始終如一。

根據這一原則,丘吉爾提出一個問題:

今天,究竟哪一個國家是最強大的並且力圖稱霸歐洲呢?是德國。

德國正在以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充軍備,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崩潰或者發動戰爭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而這個戰爭的唯一目的,以及如果取勝的話,其唯一結果,就是納粹統治下的德意誌化的歐洲。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必須再一次聯合歐洲的一切力量來約束、抑製,必要時挫敗德國的霸權。

丘吉爾當時不在政府任職,但他的演講影響了許多人,為日後英國做好戰爭準備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他自己以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作用創造了條件。

1937年5月28日,鮑爾溫由於年邁辭去了首相職務,繼任他的是內維爾·張伯倫。丘吉爾希望借此機會進入政府,但張伯倫擔心丘吉爾在他的政府中可能變得勢力過於強大,因此丘吉爾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

丘吉爾和張伯倫的分歧越來越大。張伯倫主張推動德國同蘇聯交戰,這樣既會消滅蘇聯,也可以使德國精疲力竭,沒有能力為爭奪歐洲霸權而同英國作戰。

丘吉爾則認為德國不僅對蘇聯是個威脅,而且對英國和其他國家也是威脅。他知道,不能相信希特勒無意敵視英國的聲明。

張伯倫對自己的外交能力估價很高,對同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談判寄予毫無根據的希望。他認為隻要同法西斯獨裁者坐下來談判,就能立刻說服他們接受符合英國利益的條件,並和德意達成協議。

1938年,國際問題的焦點是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希特勒要求瓜分這個國家,張伯倫打算滿足他的要求。

9月28日,張伯倫在下院發表演說,在他講了將近一個小時之後,有人遞進一張紙條。這時張伯倫的臉和整個表情都突然變了樣,他好像年輕了十來歲。

張伯倫宣布希特勒同意把軍隊動員令推遲24小時,並同英國、法國、意大利首腦在慕尼黑會晤。下院對這一消息報以熱烈的歡呼。在走出了會議廳時,丘吉爾則走到張伯倫麵前,語含譏諷地說:“祝您成功,您真幸運。”

1938年9月底,張伯倫前往慕尼黑,參加了四國首腦會議,最後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幾個月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很快被德國完全吞並。

丘吉爾一直反對和德國妥協,在大戰即將來臨之際,他以政治家的胸懷反複地談論著同蘇聯達成諒解以終止德國擴張的必要性。

就在張伯倫到達慕尼黑參加四國首腦會議期間,丘吉爾打算聯名給張伯倫拍電報,要求不要破壞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可是,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表示自己不能簽名。

當那些人什麼事情也沒做就決定離去的時候,丘吉爾的眼裏噙滿了淚水。

自以為是的張伯倫一回到英國就聲明:“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丘吉爾清楚,慕尼黑協定是英國和法國的失敗。他說,慕尼黑協定和保障和平毫無共同點,而且會對英國產生十分不利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