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2)(1 / 3)

臨危受命(2)

《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

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

這份報紙表達了當時英國保守黨領導人的觀點。

丘吉爾懂得,英國孤軍作戰必須設法擺脫不易避免的迅速失敗,因此,采取許多堅決措施:根據抗敵需要動員國內各類資源,擴大軍火工業,建立民防隊,進行反擊德軍的訓練以防德軍入侵英國島嶼時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丘吉爾還積極設法爭取新的盟友。德國是可怕的勁敵,所以新的盟友必須具備同德國旗鼓相當的或者超過德國的實力。當時隻有兩個具備這種條件的國家沒有參戰,就是蘇聯和美國。

丘吉爾的注意力轉向這兩個國家。他繼續保持並加強同羅斯福總統的個人書信往來,共同商討最重要的英美關係和世界局勢問題。丘吉爾在信中仍然署名“前海軍人員”。他非常喜歡玩弄華麗的辭藻,在戰時也是如此,他總是給各種會議和戰役冠以名目繁多的代號。

丘吉爾積極設法說服羅斯福,要他相信英國取勝對美國有利,而德國取勝必將給美國帶來不幸和災難。他千方百計鼓動美國參加抗德戰爭。

他終於同羅斯福談妥,英國以租讓西印度群島的基地來換取美國的50艘舊驅逐艦。這一交易與其說使英國海軍得到補充,莫如說在推動美國參戰的路程上取得重大進展。

與此同時,美國在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給予英國道義上和物質上提供的各種援助,是對處於困難時期的英國的有力支援。

美國雖然提供支援,但並不急於參戰。英國領導人擔心,在美國還沒有堅決地同英國並肩戰鬥之前就出現悲慘的結局,因此,他認為利用蘇聯同德國之間的鬥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丘吉爾積極利用蘇德之間的矛盾,努力團結蘇聯力量。1940年夏天,他任命工黨領袖克裏普斯為駐蘇大使,責令他改善英蘇關係,並說服蘇聯參加對德戰爭。丘吉爾就像需要空氣一樣需要蘇德開戰,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蘇聯變成自己的盟友。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魯道夫·赫斯訪問英國。赫斯是從自己駕駛的飛機上跳傘後被英國當局抓獲的。英國政府代表與赫斯舉行了秘密談判,赫斯建議英德簽訂和約,共同對付蘇聯,並建議丘吉爾離職,由親法西斯分子組織新政府。

丘吉爾當然不會接受赫斯的這些建議,但他卻沒有明確拒絕,而是保持了沉默。這種態度使輿論界開始懷疑政府對德國的立場,而丘吉爾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打消這種疑慮。

其實丘吉爾是在暗示德國人,他在進攻蘇聯時可以得到英國的某種支援,從而推動希特勒去冒險攻打蘇聯。希特勒一旦真去冒險,則給他以堅決的回擊。

赫斯是希特勒丟給丘吉爾的誘餌,而且丘吉爾卻要讓希特勒自己吞下這個誘餌。希特勒和德國其他領袖都堅決反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英國的態度使他們沒了後顧之憂。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曾不止一次地玩弄過英國的首相和其他國務活動家,尤其是內維爾·張伯倫曾多次被希特勒愚弄。而這次,丘吉爾卻愚弄了希特勒,並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

1941年6月22日4時,外交部接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丘吉爾曾嚴令身邊的工作人員,除非是德國進攻英國,不能在8時之前叫醒他。8時,工作人員才叫醒了丘吉爾並向他報告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丘吉爾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是他任首相以來得到的最好消息。英國廣播公司9時廣播了丘吉爾的演講,丘吉爾說:

我們要給予俄國和俄國人一切可能的援助。俄國的災難就是我們的災難。

在這個時刻,丘吉爾表現出了一個大政治家的風度。

7月12日,英蘇簽訂了在對德戰爭中采取共同行動的協議,英國準備向蘇聯提供軍事援助。

除了與蘇聯結盟,丘吉爾還和羅斯福在大西洋的一艘軍艦上會晤,這是他們第一次會晤。雙方擬訂了大西洋憲章,決定共同援助蘇聯,向它提供武器和戰略物資。並聲明英美兩國在戰勝德國和它的附庸國之後致力於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

丘吉爾希望美國盡快參戰。在遠東,日美關係日益緊張。日本已經同德國結盟,日美衝突終將導致美德開戰。因此,丘吉爾盡一切可能慫恿美國政府對日本表現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