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月經的問題(2)

預防閉經需要注意的事項:

1.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常做保健體操或打太極拳等。

2.避免精神刺激,穩定情緒,保持氣血通暢。

3.經期要注意保暖,尤以腰部以下為要,兩足不受寒,不涉冷水,並禁食生冷瓜果。經期身體抵抗力弱,避免重體力勞動,注意勞逸適度,協調衝任氣血。經期不服寒涼藥。

4.加強營養,注意脾胃,在食欲良好的情況下,可多食肉類、禽蛋類、牛奶以及新鮮蔬菜,不食辛辣刺激食品。

5.去除慢性病灶,哺乳不宜過久,謹慎從事人工流產術,正確掌握口服避孕藥。

6.肥胖病人應適當限製飲食及水鹽攝入。

7.倒經是怎麼回事

月經是女性正常的一種生理表現,而倒經則是指婦女於經行前後或正值經期,出現有規律的、同期性的其他部位出血,如流鼻血、外耳道流血、眼結膜出血、便血,甚至是吐血等等。在現代醫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代償性月經”或“替代性月經”。倘若這種現象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反複發作,則往往會導致月經周期紊亂,嚴重者會引起貧血症而影響身體健康。

小甜說她已經半年都沒有來月經了,但聽別人剛剛來月經出現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以後就會慢慢規律了,因此小甜並沒有放在心上。可是最近兩個月她發現,每個月總有幾天會流鼻血,剛開始小甜以為自己是上火了,可吃了好多去火藥也沒有效果。媽媽帶著她來到醫院檢查,醫生檢查的結果是小甜患上了“倒經”。小甜的媽媽很擔心,“倒經”究竟是怎麼回事?它會影響身體的發育嗎?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甜這樣患上“倒經”的人其實有很多,她們通常月經量很少,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月經,還常伴有全身不適、精神不暢、煩躁不安、下腹部脹痛等症狀。在祖國醫學上,這種現象又被叫做“經行吐衄”、“逆經”。

引起倒經的原因是什麼?

倒經大多是由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病因可能和各髒層上皮分化異常相關,此外血液病也是引起倒經的因素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倒經”的現象發生在鼻粘膜最多,約占有三分之一,許多人對此都感到十分不解,難道五官與子宮是相連的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鼻粘膜與女性的生殖器官兩者之間有生理方麵的聯係。在鼻腔鼻中隔的前下方,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這些小血管既淺又脆弱,極易發生出血。而鼻粘膜上皮細胞的某些特定部位對卵巢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十分敏感,於是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就可使鼻腔粘膜發生充血、腫脹,甚至像子宮內膜一樣,隨著雌激素水平的驟然下降而發生周期性出血。

還有一種“倒經”,是由於子宮內膜移位到子宮以外的其它地方引起的,醫學上稱為“子宮內膜移位症”。不過,處在青春期的女孩一般不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是也有必要對此稍做了解:婦女在月經來潮時,會因為刮宮、剖腹產、子宮切除手術等,引起子宮內膜的脫落,其碎片可隨著血液、淋巴液的流動而轉移到肺部、消化道和皮下組織等部位。於是在月經來潮時就表現為移位的子宮內膜和原位的子宮內膜同時接受雌性激素的調節,發生周期性的增生和脫落,在脫落時即可發生痰中帶血和咯血、周期性血尿、嘔血、衄血、便血及皮下出血等。

如果在肺內帶有子宮內膜,那麼這些女性除了有“倒經”的現象之外,往往還同時伴有痛經、月經紊亂和不孕症等。等到了絕經期的時候,隨著月經的停止,出血也不會再發生。因此,如發生“倒經”,應及時去醫院治療。除了上述出血部位以外,眼臉、外耳道、皮膚、胃腸道、乳腺、膀胱等也會有出血情況。

“倒經”的治療措施:

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針對“倒經”的有效治療辦法,現代醫學治療的原則是:如果有局部的病變則就針對局部進行治療,如果有無明顯的局部病變,但是出血量較多時,可以有雄激素治療。不過,這些治療隻是治標不治本,效果並不是太理想。因此,很多人也主張采用中醫來進行治療。

中醫學上認為,火熱氣逆、熱傷經絡是發生本病的主要機理,而伴隨月經周期性發作又與經期衝氣偏盛和患者體質有密切關係。中醫理論認為,婦女經前或經期氣血彙聚衝脈,血海盛實,衝氣較盛,若患者平素情誌不暢,肝經鬱火,或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或平素嗜食辛辣燥熱,胃中伏火上攻,均可擾及衝脈,導致“衝之得熱,血必妄行”,則血逆上溢而發為吐衄。根據“倒經”的臨床症狀,中醫學將其分為三種:即肝經鬱火、肺腎陰虛、胃火熾盛。

一、肝經鬱火型:此類患者主要表現為在經前或者經期有出血現象,以口鼻為最多,色紅、有塊狀,且量比較多,還常常伴有心煩、失眠、易怒、頭昏耳鳴,目赤口渴等現象。每次月經來潮時量都很少。因此治療時宜疏肝清熱,引血下行。

處方:白芍15克,當歸15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丹皮10克薄荷15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生地15克,甘草10克,白茅根30克,龍膽草10克,茜草10克。上述所有藥材為一劑,用水煎汁分3次服用,每日一劑即可。

二、肺腎陰虛型:此類患者主要表現為月經快要幹淨時或者已經幹淨後出血,不過血量較少,其色鮮紅,患者常伴有五心煩熱、頭暈眼花、潮熱顴紅、腰膝酸軟、口燥咽幹、形體消瘦、幹咳無痰等症,月經周期也總是提前。因此治療時宜滋陰清熱,降逆止血。

處方:山藥20克,熟地20克,茯苓20克,山茱萸20克,澤瀉15克,丹皮15克,知母20克,牛膝20克,黃柏10克,旱蓮草20克,桑葉20克,麥冬20克,沙參20克,炙甘草15克。上述所有藥材為一劑,用水煎汁分3次服用,每日一劑即可。

三、胃火熾盛型:此類患者主要表現為在經前或是經後吐血、衄血、便血,顏色鮮紅且量較多,患者常伴有渴思飲、口氣臭穢、胸中煩熱、咽幹口燥、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症狀。因此治療時宜清胃瀉火,引血下行。

處方:生石膏50克(先煎),大黃10克,黃連10克,生地2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知母15克,白茅根30克,梔子10克,仙鶴草30克,藕節20克,生甘草15克。上述所有藥材為一劑,用水煎汁分3次服用,每日一劑即可。

如果青春期的少女突遇“倒經”的情況,如鼻出血或吐血,先不要驚慌。應該先坐在椅子上,把頭向後仰,然後再用冷水毛巾敷於前額和鼻梁骨上。再用手指分別按壓鼻翼旁開一分凹陷處的迎香穴,可以很快地收到止血的功效。當然,這一應急措施用過之後,還是要去請求醫生的幫助,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不要自己用藥。

8.什麼是錯經

錯經是一種異常現象,它的主要症狀是月經不是從陰道中流出,而是從肛門中流出。很多患者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時總是會被嚇得驚慌失措,以為自己患了什麼大病。那麼,錯經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錯經?

“啊——”隨著一生尖叫,張女士連忙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衝到了衛生間裏。原來是她的女兒正在洗手間裏,可不知道什麼事情把她嚇成了這個樣子。張女士來到女兒身旁問她到底回事,當她得知事情的真相時也被嚇住了。原來,她16歲的女兒這兩天來了月經,剛才女兒在上衛生間時忽然發現,自己的月經不是從陰道中流出為,而是從肛門中出來了,這一幕把她驚得目瞪口呆,所以才會開頭“啊”的那一聲。張女士當即便決定帶女兒到醫院去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後,醫生告訴她,她的女兒是患上了“錯經”。錯經?這兩個字把張女士給弄糊塗了,她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病,到底什麼是錯經呢?

發育正常的女性,從少女到更年期,每月來一次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由於卵巢分泌性激素的作用,多數女子月經來潮前有情緒激動、乳房及小腹發脹腰酸等情況,但隻要經期較準,經血量不過多又不太少,都屬正常生理現象。不過,有些女性雖然具備上述那些正常的特點,但每到行經前一、兩天或經期間,往往大便下血,月經停閉或經血量甚微,好像月經是從肛門排出,這種反常的現象就被稱為“錯經”。

引起“錯經”的原因:

1.子宮發育狀況不佳。如子宮肉膜較少,子宮的位置不正或是子宮畸形等,都可能會引起“錯經”。這就是因為子宮發育的不正常影響了卵巢功能,而卵巢功能是受下丘腦及腦垂體統帥的,一旦卵巢功能障礙,就會引起行經錯亂。

2.受人體“生物鍾”的影響。近些年來,還有學者認為“錯經”很可能與人體的生物鍾有關,正所“月有陰晴圓缺”,而月經正是以月為周期的。一旦生物鍾錯亂,月經也會發生錯亂。

3.在中醫學上,有“血走於大腸,經血錯行”或“經前便血”、“瞎經”之說,它認為引起錯經的原因主要有三:

(1)體內陰血不足,再加上勞累過度,形成“陰虛火充”,從而引起焦慮煩躁,導致陰津虧虛;

(2)平時喜歡食用辛辣之食物,致熱積於內,損傷陰絡;

(3)脾虛不能統血,肝虛不能藏血,腎虛攝納無權,胞宮之血錯長。

4.受到情緒的影響。科學家發現人的情緒也會存在周期性的變化,一般以28天為一周期,而這個恰恰與月經周期是相吻合的。再加上每個周期都具有高潮和低潮,行經期則正是生物鍾周期的高潮期,如果此時情緒再出現過於激動或興奮的情形,就有可能導致錯經。

如何治療錯經?

中醫學上認為,錯經的治療要根據辯證進行。常見的情況有兩種:

1.肝經鬱火型:針對此類患者,應該使用疏肝清熱、降逆止血的藥,如當歸、黃芪、白芍、茜草、丹皮、生地、山梔、白茅根等。

2.肺腎陰虛型:這類患者則應該使用滋陰潤肺、清熱涼血的藥,熟地、白芍、茯苓、沙參、丹皮等。

在飲食上,醫學上認為青春期的女性應該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牛奶、魚類、蛋類、豆製品及瘦肉和新鮮水果等。避免吃過多刺激性較大的食物,此外還要多飲水,保證大便的通暢。

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還要讓自己保持好的情緒,身心都盡量放鬆,不要讓自己的心理承受太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月經來臨前的幾天,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當然,最重要的還要到醫院進行正規的治療。

9.經前緊張症

所謂“經前緊張症”,是指女性在經前或多或少地都會出現一些異常反應。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都有過這樣的現象:心中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可還是會無法自控地亂發脾氣,或是不由自主地情緒高漲或是意誌低沉。其實,這就是“經前緊張症”在作怪。那麼,女性朋友們該如何來應對這一情況呢?

患有“經前緊張症”的女性,往往會在月經來潮前的一星期之內出現精神緊張、神經過敏、煩躁易怒或憂鬱、全身無力、容易疲勞、失眠、頭痛、思想不集中等不適症狀,在經前的三天之內開始有所加重。當經期過後則症狀就會明顯減輕,或是完全消失。個別人除了情緒上的變化之外,還會出現手、足、臉浮腫。

探究“經前緊張症”的原因:

小莉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最近一段時間不知道為什麼,她的情緒變得非常不好,尤其是在月經來臨前的那幾天。她總是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對身邊的同學、朋友很不理智,有時候甚至還用過激的語言來頂撞老師。她當然知道這樣不對,可當怒氣上來的時候她就完全不聽大腦的使喚,而事後又總是萬分地後悔。她的家人以為是高考越來越近,她承受的壓力比較大,所以才會這樣,因此每次她發脾氣的時候都會讓著她。可是沒想到,這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小莉的情況反而愈加嚴重,現在已經影響到她的學習成績了。小莉很苦惱,她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

雖然到迄今為止,對於“經前緊張症”的原因醫學家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也並非沒有一點頭目。一般認為“經前緊張症”與以下幾個方麵有關:

1.水鹽瀦留:“經期緊張症”的患者在月經周期中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血漿血管緊張素II濃度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液體外漏,造成水鈉瀦留而出現水腫、腹脹。

2.激素影響:由於體內雌激素過多而孕激素不足,導致人體的神經係統對激素的變化非常敏感,月經前激素水平的細微變化,使得雌激素與孕激素平衡失調,會引起周期性腹脹與浮腫,令人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方麵的症狀。還有人於經前期血催乳素水平升高,從而引起乳房脹痛。

3.維生素的缺乏:維生素A或維生素B缺乏可影響雌激素在肝內的代謝,影響激素平衡,如維生素B6是合成多巴胺,5~羥色胺及前列腺素所必需的輔酶,並能抑製泌乳素增加。

4.心理因素:如果平時的生活或工作過於緊張,容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現實生活中,“經前緊張症”多是平時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的人。

治療“經前緊張症”的措施

一般來說,大多數“經前緊張症”患者並不會影響到工作和學習,可能會有少數症狀較為明顯者,在工作或學習時注意不是很集中,效率比較低。當然,也有極少數患者,她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女性朋友還是不要大意,及時治療才是關鍵。

1.緩解水鹽瀦留現象:在經期前的幾天內應該限製食鹽的攝入量,盡量食用一些清淡的飯菜。同時最好再服用一些利尿劑,能夠起到更加明顯的效果,便注意應該在經前10天左右開始服用,直至月經來潮,以排除體內水鈉而減輕或消除水腫。此外,服利尿劑期間,要多吃含鉀量多的水果。

2.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可長時間服用穀維素,一日3次,一次2~3片。也可服用維生素B6片。對於症狀較為明顯的人來說,也可以適當服用一些鎮定劑。

3.精神療法:患者應該注意勞逸結合,避免讓自己的精神過度緊張,不要讓大腦不停地思考,煩惱的事情最好先放一放。同時還要注意早睡早起,早起之後可以到戶外慢跑,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晚飯後也可以到安靜的地方散一散步。更重要的是,在在為人處世方麵培養自己對人、對事寬容達觀,隻要不是重大原則問題,不要計較,計較甚至過分計較,於人於己均無好處,而且時常會造成自我傷害。

4.咖啡:精神抑鬱、乏力者,可適當飲用咖啡。

月經期間的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生活中,很多女性都會在月經期間出現關節疼痛的現象,以膝關節疼痛最為常見,醫學上稱之為“經期關節痛”。“經期關節痛”一般也是在經前一周左右開始出現,坐著不動時不容易察覺,但走路時會明顯加重,伸膝或是下樓梯時更加明顯。從外觀上來看,膝關節局部稍有腫脹,皮膚溫度略高,伴有深部壓痛。當經期結束後,膝關節疼痛可逐漸自行減緩乃至完全消失。

“經期關節痛”現象也與月經期間水鹽代謝紊亂有密切的關係。月經的前期,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會發生明顯變化,從而造成水和鹽的瀦留,導致人體出現程度不同的浮腫,以顏麵、手、足等部位最明顯。由於人體膝關節內充滿脂肪組織,水鹽瀦留使脂肪墊發生腫脹,進而壓迫關節周圍的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

患有“經期關節痛”的患者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1.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

2.飲食應該以清淡與容易消化為主。

3.平時適當進行運動,尤其在月經前,多走路,爬山等有利於緩解症狀。

總之,經期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束之客”,青春期的女孩們一定要多加注意,學會如何才能打發走這些“不速之客”,讓自己健康地成長與發育。

10.經期如何自我保健

月經是女性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月經來潮的前期,女性的身體各部位都會出現一些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全身抵抗力比平時差。那麼,該如何在經期進行自我保健呢?

在經期,女性生殖器中的子宮內膜脫落出血,子宮口張開,堿性的經血中和了陰道的酸性環境,陰道酸度降低,其天然屏障功能也被破壞的支離破碎。所以生理學家們把女性的經期稱為特殊時期,在這段時間裏因為生理的不同變化在生活中也應特別注意。

經期八大忌:

對於大多數的女性來說,當第一次來月經時,你就應該明白其中的禁忌,不能吃生冷食物,不能做劇烈運動。而這些也隻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你的身體能更健康,以下為女性朋友們推薦八大禁忌,僅供參考:

1.捶打腰部:當女性經期來潮的前幾天,通常會有腰酸腿脹的感覺,這時很多人會通過捶打酸脹的肌肉來緩解不適,而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對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據婦科專家指出,經期腰部酸脹是盆腔充血引起的,如若捶打腰部會導致盆腔更加充血,反而加劇酸脹感。另外,經期捶腰還不利於子宮內膜剝落後創麵的修複愈合,導致流血增多,經期延長,所以經期間女性應避免捶打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