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敢於挑戰困難·第一節挑戰困難磨礪人格
學生青春期堅強意誌的教育藝術學生青春期教育與培養藝術
1.走出挫折造成的陰影
不經一翻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迎難而上,永不言棄,永遠會說“Never Say Die!”
◎迎難而上,永不言棄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將兩隻大白鼠丟入一個裝了水的器皿中,它們會拚命地掙紮求生,一般維持的時間是8分鍾左右。然後,在同樣的器皿中放入另外兩隻大白鼠,在它們掙紮了5分鍾左右的時候,放入一個可以讓它們爬出器皿的跳板,這兩隻大白鼠得以活下來。若幹天後,再將這對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樣的器皿,令人吃驚的結果出現了:兩隻大白鼠竟然可以堅持24分鍾,3倍於一般情況下能夠堅持的時間。前麵的兩隻大白鼠,因為沒有逃生的經驗,它們隻能憑自己本來的體力來掙紮求生;而有過逃生經驗的大白鼠卻多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它們相信在某一個時候,一個跳板會救它們出去,這使得它們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這種精神力量,就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積極心態。其實,成功者與失敗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隻不過是失敗者走了九十九步,而成功者走了一百步。
永不放棄是一種力量。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力量不僅體現在對事業的追求,而且同樣體現在對一種文化的追求,一種精神的追求上。在很多情況下,這種追求甚至比知識的力量更強大。永不放棄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永不放棄;第二原則是當你想放棄時回頭看第一個原則:永不放棄!職場人士要永遠切記:成功者的力量就是心存希望,永不放棄。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免不了碰上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困難,關鍵是如何對待它。巴爾紮克說:“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因此,挫折和苦難是信念、意誌和能力的試金石:信念堅定、勇於接受挑戰的人,能夠緊緊地扼住命運的喉嚨,從挫折和困苦中汲取成長的智慧,把人生路上的絆腳石變成墊腳石;意誌不堅定或容易滿足的人,可能會打拚一陣子,但往往半途而廢,無奈地舉起投降的白旗;膽怯、懦弱的人常常被挫折和困難嚇倒,有的自暴自棄、隨波逐流,有的望風而逃、一敗塗地。
然而,挫折和苦難並不是天然的財富和墊腳石,要從中得到財富和智慧,需要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堅如磐石的信念和經年累月的堅持。
◎學會忘記曾經的陰影
如果一個人,跌落進一個黑暗的枯井裏,在外援無法及時到達的情況下,是痛苦等待,還是想方設法自救?麵對難以抗拒的命運,麵對艱難險阻,是自怨自艾,還是自強不息?而在現實生活中,不用到處尋找就能知道答案——不怕困難,永不放棄!
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親,大學生張尚昀白天外出打工,掙錢為母親治病,晚上守著母親挑燈夜讀。“當代保爾”張海迪已與病魔抗爭了45個春秋,麵對殘酷的現實,他們帶給人們的不是心酸苦痛,而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熱情洋溢的笑容。在青春的道路上,他們選擇了獨立和堅強,選擇了責任和擔當。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隻要脊梁不彎下,就沒有闖不過的坎,隻要隻要精神不垮,就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和他們相比,有些學生應當感到慚愧:他們的學習條件要好得多,生活的壓力要小得多,卻沒有感覺到更多的幸福和快樂,反而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悶悶不樂、顧影自憐、怨天尤人。有的遇到挫折後,毆打、虐待小動物,發泄自己的不滿;有的在感冒後不去醫院看病,而是千裏迢迢地跑回家找父母;還有的畢業多年後依然離不開父母的援助,成為沒出息的“啃老一族”……苦難顯才華,好運隱天資,當我們向苦難和挫折俯首稱臣的時候,常常錯過了曆練自己的機會。
對於逆境厄運,當代青年不應自嗟自傷,而應該像先賢教導我們的那樣,學會對自己說: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堅持奮鬥,生活總會好起來的。如果廣大青年朋友們都能像張尚昀那樣,無論如何艱辛,都能承擔責任,自重自尊,戰勝困難,永不言棄,我們的理想必定會實現。
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必須做什麼,更應該知道不應該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因而,保持清醒的頭腦遠比聰明的腦袋更為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在堅持與放棄間保持一份清醒,那麼成功就在前方的不遠處等待著你,微笑著向你招手……
2.勇於突破自我,戰勝自己
古人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呢?人生就像是一盤棋,怎樣去下,每一個下一步要怎樣走,全由自己掌握。也許會走錯棋,也許會走進死胡同,沒關係的,隻要這盤棋還沒有結束,一切都有可能出現。對於中學生來說,隻有在前進的道路上,勇於突破自我,即使是失敗也是一種鍛煉。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要永遠活在失敗的陰影下,勇敢地去找尋失敗的原因,提升自己,戰勝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人生這局棋走的很精彩!隻有勇於突破自我,才能少些不必要的煩惱與憂愁。鄭板橋說:“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勇於突破自我,無需猶豫!戰勝自己,何須等待!拿出你的勇氣來,勇往直前,永遠爭取吧。
◎突破自我,需要勇氣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主角,不必模仿誰,我是我,你是你,好好地活著,為自己活著。有夢想就大膽的追求!失敗也不要放棄,隨它花自飄零水自流。其實對中學生來說,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
小寶從小性格就內向,自尊心也特別強,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也很好。可是,最近她總以為別人時刻都在用鄙視眼神的看她、評價她,所以她擔心自己會出什麼差錯,否則,會讓人看不起。後來,她暗戀上了班內的某個男生,但又不敢表露出自己的愛慕,還怕別人知道這個秘密。有一次,好朋友給她開玩笑說:“我知道你愛上他了,你別藏在心裏啦!”她一聽心裏急得發慌,擔心別人會對她評頭論足。從此以後,她見人就躲開,不願理會別人。有人找她聊天、玩耍,她就麵紅耳赤、心慌意亂,而且說話也是語無倫次,最後導致一見人就擔心害怕。
以上這個事例表明,小寶是由於社交恐懼心理導致她不能正常與同學交往。最終陷入困境、不能自拔。這種社交恐懼是因心理緊張而造成的心因性疾病,隻要有這種心理的中學生做到全麵了解自己,樹立自信心;改善自己的性格;學會與別人交流;掌握上些社交技巧……隻要將這些落實到位,相信戰勝不良的心理障礙指日可待。
中國有句俗語說得好:“不會戰勝自己的人,是膽小的懦夫。”突破自我,需要勇氣,需要其頑強生命的活力。中學生朋友們,無論是健全的身軀還是殘缺的臂膀;無論是優越的條件還是困窘的環境,大膽地拿出你的勇氣,你的膽識,去克服困難,克服恐懼,克服失敗帶給你的消極情緒。不管你正在前行中,還是失意時,此刻不要在彷徨,不要再猶豫,對現在的你來說從失敗中找出通向成功的途徑才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朋友們,隻要勇於突破自己的防線就等於打開了智慧的大門,開辟了成功的道路,鋪墊了自己在人間的旅途,鑄成了自己的一種麵對任何煩惱和憂愁的良好心態。
◎戰勝自己,走向成功
他出生在一個寂靜荒野上村莊上,因為貧窮,常被趕出居住地,全家人不得不經常搬家。9歲的時候,母親因病不幸去世,生活變得更加艱難。22歲時,他失業了,很是傷心,決定參加州參議員競選,但落選了。想進法學院學法律,但因種種原因進不去。不得不向朋友借錢經商,可不到一年就倒閉破產了,欠下了巨額外債,此後的幾年裏,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到處奔波。
25歲,他再次參加州參議員競選,竟然贏了,以為從此好運就會來了。第二年,正當他準備結婚時,未婚妻不幸去世,受到打擊,為此心灰意冷,而臥病在床。
29歲,競選美國國會議員,結果沒有成功,但他沒有放棄,於第二年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可還是落選了。
因為競選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擔任本州的土地官員,但申請被退了回來。幾年裏,接二連三的失敗並沒有使他氣餒,而是勇敢的麵對,挑戰失敗。過了兩年,他再次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依然遭到失敗。
在他51歲時,1860年,他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就是一個令全世界都為之歎服的偉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他戰勝了生命中接踵而來的各種挫折與不幸,最終戰勝了自己,登上了人生理想的高峰。
魯迅先生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麵前才有路。”的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乏荊棘和陷阱,到處都有困難和坎坷。有些人遭到了一次次失敗,便把它看成拿破侖的滑鐵盧,從此一蹶不振。而對於一心要取勝、立誌要成功的人來說,一時的失敗並不是永遠的結局,在每次遭到失敗後重新地站起,要比以前更有堅強的毅力和決心向前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布倫克特說:“隻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著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麵前。”要堅持你的夢想,不要退縮,成功並不是海市蜃樓,那是黎明前的黑暗,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堅持自己的夢想,成功就在你的前頭!
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舉不勝舉,司馬遷雖然身受宮刑,但仍不屈不撓,憑著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記》;海倫自小雙目失明,飽受病魔纏身,但她自強不息的精神促使她寫下了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著作……戰勝自己說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地做起來要比戰勝別人難得多,因而戰勝自己,就要有堅韌不拔的意誌,要有根深蒂固的信念,要有在逆境中成長的信心,要有在風雨中磨練得決心。不要時時刻刻把戰勝別人看得太重要,最大的勝利便是戰勝自己。戰勝自己並非易事,所以,中學生朋友們要加強培養戰勝自己的目標、決心、能力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卡耐基曾說:“經過無數次失敗以後,姍姍來遲的東西叫成功。”漫漫人生路上也正是有了成功與失敗,生活才有意義。作為旭日東升的青少年,要明白成功絕非偶然,是靠艱辛的付出和耐心的積累而來,當你在一次次的失敗後,又一次次的選擇後,就會發現成功的坦途已經鋪到你的麵前了。要記住,在生命中勇於突破自我,戰勝自己,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努力向前。
3.化悲痛為力量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但是每個人麵對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在小小的悲痛之中便一蹶不振,從此沒有了鬥誌,而另一種人則會化悲痛為力量,重整旗鼓,邁向自己的成功。
◎鳳凰涅槃,從挫折中走向新生
阿明是一個喜歡踢足球的人,他的技巧並不足以在定期的球季比賽中踢球。但是在4年裏,這個衷心付出、忠誠不逆的年輕人,從未錯過練球。教練對阿明的忠心耿耿與無私奉獻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也對他對待父親的誠摯熱愛感到驚訝。有好幾次,教練曾經看到阿明和前來探訪他的父親手挽手在校園內散步。但是教練沒有機會與阿明談到他的父親或是認識他。
阿明在高年級的時候,那一次是在賽季中最重要比賽的前幾天的某個晚上,教練聽到有人敲門。打開門,他看到阿明,臉上充滿悲傷表情。然後阿明喃喃地說:“教練,我爸爸剛剛去世,我可不可以這幾天不練球回家?”
教練說:“我聽到這消息很難過。當然,讓你回家是毫無問題的。”
當時阿傑隻是低聲說“謝謝”當他轉身離去時,教練又補充說了一句:“請你不必意在下星期六比賽前及時趕回來,你當然也不必擔心比賽了。”
當時他隻是點點頭然後離開了。
但是就阿明就在星期五晚上,離大賽僅數小時,阿明又再一次站在教練的麵前。
“教練,我回來了!”他說,“我有一個請求,可不可以讓我明天參加比賽?”
教練原本想借著說明這場球賽對球隊的重要性,來勸服他放棄請求。但是,教練什麼也沒有說,最後竟然同意了阿明的請求。
就在那天晚上教練輾轉反側,而且腦子裏還一直想著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對這個年輕人說可以呢?敵對球隊一般被認為按實力會贏我們3個球。我需要讓最佳的球員參與整個比賽。假設開球輪到阿明,而他失誤了;假設他參加比賽,而他們輸了五六個球……。”教練還是有一點不太放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教練無法讓這個年輕人上場。這點是毫無疑問,不過畢竟他已經答應了阿明。
所以,當樂隊開始演奏,觀眾興奮吼叫時,阿明站在目標線上,等著踢開場球。
“反正球可能不會到他那邊。”教練自己這麼想。
不過,教練會調度一陣子,確定其他的中衛及後衛帶到球,然後他可以請這個年輕人下場。那樣他就不必擔心會有重太失誤產生,同時他依然可以信守諾言。
“喔,不!”這很讓教練出乎意料,當開場球正中阿明的懷中時,教練呻吟著。但是,未出現教練預期的失誤,阿明緊緊抓住球,閃開了3個衝刺的防衛,跑過中場,最後被扭倒在地。
教練以前從未見過阿明跑得如此敏捷有力,而且或許感應到某些事,他叫後衛給阿明暗號,後衛用手把敵手推開,阿明用力突破扭倒,得到20碼球來回應。他帶球通過了目標線。
優勢的對手愣住了。那人是誰?他甚至不在敵隊的情報記錄中,直到那個時候,他一年才參賽整整3分鍾。
後來教練讓阿明留在了場內,他在整個上半場中,又是攻擊又是防衛。扭倒、攔截、擊倒傳球者、對鎖、快跑——他全做了。阿明的表現這無疑都讓教練吃驚。
在這中間,失敗的敵隊獲得兩個扭倒。在下半場,阿明繼續激勵自己隊友。最後槍響時,他的球隊贏了。由於打贏了不可能的勝仗,球員休息室中鬧哄哄的。教練找到阿明,發現他把頭埋在手中,躲在遠遠角落裏安靜坐著。
“孩子,剛剛在外頭發生了什麼事?”教練抱住他問。“你不可能打得像剛才那麼好。你沒有那麼快、那麼強壯,也沒有那麼技巧純熟。怎麼回事?”
阿明望著教練,慢慢地說:“你知道,教練,我父親是瞎子。這是第一次他可以看到我參加比賽。”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幸,關鍵是當生活中我們遇到巨大的不幸時,與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如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熱情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化悲痛為力量,是一個不錯的解脫方法。很多天才都是受到一些挫折後,或悲痛為力量,最終成為天才。失戀了,很痛苦,但是如果一味的沉浸其中你會更加痛苦,應該轉移注意力,在徹底的思考以後,當一切都不再可能,當她已不會再回來,無謂的傷痛是沒有用的。這是應當全身心地投入到感興趣的事情上,轉移注意力,這樣感到充實了,有了快樂了,就很容易得到解脫了。
思維心理學大師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悲觀者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生命就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鬥誌,不思進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