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敢於挑戰困難·第一節挑戰困難磨礪人格(2 / 3)

史力民博士師承行為學派,他還說,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我們在遇到不痛苦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化悲痛為力量,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到最好,不應該被挫折所打敗,更不能被失敗所打倒。史力民博士指出化悲觀為樂觀的三個原則,人人都有必要學得它:

1.不要擴大事態:如果你做一樁生意失敗了,不要說:“所有生意都難做,以後還是收山好了。“你要對自己說:“這一樁生意失敗了。我學到了些什麼呢?我下一次應該怎樣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呢?”

2.不要“人”與“事”混淆:當一件事失敗的時候,不要說:“我是失敗者。”這樣你便將“事”與“人”混淆了。你要對自己說:“我做這件事總有不當的地方,才出了這麼大的錯。我下次該怎樣做才適當?”

3.不要誇大時間:當你有不如意時,切勿就對自己說:“我時時都是倒運的。”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對自己說:“似乎很多時候我做事部不大如意,到底原委何在?”

當你立誌改變灰色的人生觀,樹立光明的人生觀,成功與健康便不再是由“命運”所操縱了,因為你自己已成了一個“造命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青少年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力量,不要被一些事輕易打倒,否則的話就會失敗。要想成功,就要懂得在關鍵時刻化悲痛為力量。

4.有困境才有希望

成功不是每時每刻都那麼幸運地降臨你每一個人的身上的,世界上成功的人們總是試圖從困難中尋找希望,而失敗的人則是隻會從希望中尋找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一輩子都能成功,而有的人是一輩子碌碌無為的差異。

青少年要想讓自己踏上成功的台階上,必須學會尋找自己的困難,做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那麼就要想辦法自己去努力地解決,而不是去借助他人的力量去解決。困難是需要人們經受一定的考驗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困難,有困難隻有自己去用心去發現。

◎一切困難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長期處於困境的人們,其內心都是有一定的耐心去值得考驗的,並不是困難莫名其妙地就賦予了一個人,那是在考驗一個人是否能戰勝自己所處的困境的。有才能的人會抓住困境這條藤去摸索希望之路,而沒有頭腦的人則隻會讓希望悄悄地從自己的身邊溜走。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在報上看到應聘啟示,正好有一份是適合他的工作。於是就去應聘。當他準時前往應征地點時,已經有幾十個男青年在排隊了。並且在他看來,那些青年們都是高學曆的知識青年。但是他並沒有就此灰心。

如果是一個對事持消極態度,意誌薄弱、不太聰明的男青年來說,可能會因為這些而打退堂鼓。但是這位青年人而與之相反。他對事非常的積極,非常主動的人,認為自己應該動腦筋,運用上帝賦予的智慧想辦法解決困難。他的思維空間並不是那樣的狹小,而是認真用腦子去想,想辦法解決。於是,這位年輕人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字。然後走出行列,讓他後麵的男孩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前台女秘書麵前,很有禮貌地說:“小姐,請你把這張便條交給老板,這件事很重要。謝謝你!”

女秘書對年輕人的印象很深刻。因為他看起來神情非常的愉悅,文質彬彬。如果是其他的應征人員,她可能不會注意,正是因為在這個年輕人身上透露著一股強有力的吸引力,非同尋常,因此令人難以忘記。所以,她將這張收下並把紙交給了老板。

老板給過紙條打開一看,看後把紙又給了秘書,女秘書也看了下紙條,笑了起來,上麵是這樣寫的:“先生,我是排在第21號的男孩。請不要在見到我之前做出任何決定。”

我們試想那位年輕人到底找到了工作了嗎?像他那樣的,對事情都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麵對,做事非常主動的年輕人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會有所作為的。雖然他年紀很小,但是他知道去主動給自己爭取機會,抓住問題的關鍵,然後從各方麵解決問題,並盡他的全力做好。

所以我們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困難,隻有把困難當作是一種希望,並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這樣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把困難變成希望。

◎解除困境,抓住希望

困境不是從來就有的,看一個人用什麼心態去麵對了,困境有時就像一個軟氣球,你吹足了空氣在裏麵,氣球就可以很快地飛上天空。但是你如果不吹它,它就會充滿很多阻礙的氣體,無法滿足其飛。人生何嚐不是這樣呢?氣球都能充滿了其他的氣體,人生也是充滿了困難的,所以,解除困境,學會抓住手中的希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老農養了一頭老驢。有一天,老驢掉進了井裏。老農聽到老驢痛苦的喊叫,想把它救出,但是他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不忍心眼看著它艱難痛苦地死去。於是就請人幫忙,一起往井裏鏟土,想把它活埋了。一鍬一鍬的土打在老驢的背上,老驢嚇壞了意識到生與死,就在這個時候,這頭老驢並沒有放棄生的希望,積極的思考問題,就在那一刻驚醒了它。老驢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它心想:這樣慢慢死去,還不如把這些土作為自己爬出井的墊腳,一步一步爬上去!想到這兒,老驢就用力拚命抖掉背上的沙土,然後踏著越來越厚的土堆,慢慢地往上爬。嘴裏還自言自語,不斷鼓勵自己:

“抖下去,爬上來。抖下去,爬上來!”

老驢不怕沙土打在背上有多痛,也無論形勢看起來多麼絕望,老驢不讓自己驚慌失措,很鎮定堅持不懈地努力往上爬著。終於,老驢傷痕累累、精疲力竭的爬到了井口,安全地回到了地麵。

這個故事給我們深刻的啟示,隻要能夠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困難,在困難之中尋找希望,那麼困難將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對於一位做事有主動性,有積極態度的人來說,在他們的眼裏有多少困難就有多大希望,他們會想盡辦法在困難這中尋找希望。

要想成功,就要把困難看作是希望,告訴自己困難是對自己的挑戰,困難是對自己能力的超越。隻有擁有了這樣積極的心態來麵對困難險境,才會發現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這就是困難帶給自己的新境界新領域。

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從困難中走過來的,困難的存在是永恒的,逃避困難,就等於拒絕接受成功。困難鍛煉人,困難考驗人,困難造就強人,解決困難,能鍛煉我們的能力。我們應該感謝困難,越是困難的事情競爭者越少,機會和效益也越大,越是困難的事情我們就要更加努力去做好,一個人如果能把有難度的事情做成功,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賞、承認和尊重,每部名人傳記,都是麵對困難並戰勝困難的人生經曆。那些名人無不在說明困難就是努力奮鬥戰勝的動力,從而得到更好的希望。

青少年在困境麵前要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化困境於力量,讓力量去帶動自己的夢想尋找希望,那樣,自己的生活就會因此而絢麗多彩了。

放飛你的夢想,迎著困境知難而上,把困境當做人生路上腳旁的一朵小花,遇到了小花,就要學會去用積極的心態去采摘,那麼小花有可能就變成了希望。抓住希望,抓住人生的重要的轉折點。

5.在風雨中曆練自己

歌德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我一生基本上隻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象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羅曼羅蘭也說:“天才免不了有障礙,因為障礙會創造天才。”記得巴爾紮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即便是成功者和大人物,他們在事業的開頭也往往是以挫折和失敗為開場白的,而且即便日後獲得了成功之後,還經常會碰到挫折,這一點與一般人對功成名就的成功者的理解並不相同。

◎逆境出人才

大劇作家兼哲學家蕭伯納曾經寫道:“成功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在通常情況中,經曆過無數次的痛苦失敗才能得到偉大的成功。成功出於從錯誤中學習,因為隻要能從失敗中學得經驗,便永不會重蹈覆轍。所以,失敗就如冒險和勝利一般,它也是生命中必然具備的一部分。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必須記住:每一次失敗都是供我們再踏上更高一層的階梯。當然,在這途中,我們難免會感到灰心與疲憊,但我們要知道,就像世界重量級冠軍詹姆士·柯比常說的:“你要再戰一回合才能得勝”。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無限的潛能,但除非你知道它在哪裏,並堅持用它,否則毫無價值。所以,在遇到困難時,你要再戰一回合。

我們都知道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事例就能很好地說明:逆境出人才。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痛苦: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早逝,使他從小失去了童年的幸福。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享受歡樂和愛撫的時候,他卻必須得像大人一樣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並且成功地維持了這個差點陷入破滅的家庭。這是命運賜予他的第一個磨難,但這磨難並沒有擊垮他。

後來,由於家庭的緣故,他青年時期就失意孤獨,而當他在步入創造力鼎盛的中年時,他又患耳疾,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突然耳聾的打擊更沉重的嗎?貝多芬一生中幾次瀕於崩潰的境地,他在三十二歲時就寫下了的遺囑。但後來,在他還是頑強地戰勝了命運的打擊。他曾經大聲呼喊:“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推倒。”即便是在困難重重最痛苦的時候,他還是憑著自己的堅強鬥誌完成了清明恬靜但雙激昂奮鬥的《第二交響曲》。他一生經曆無數次地挫折與磨難,但是,每一次痛苦和哀傷都被他轉化為歡樂的音符與壯麗的樂章。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交響樂。故而,他後來被人們稱為“交響樂之王”。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挫折與困難,對此,作為青少年決不能低頭,而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理智、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並采取恰當的方法來克服挫折。應感謝挫折,生活因此而豐富,人生的體驗因此而深刻,生命也因此而更趨完美。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其實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隻要我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麵對困難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敗中倒下,而在挫折中奮起”。在很多時候,挫折也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塊巨石,利用它,你可在砥礪精神的刀鋒,開掘生命的金礦,從自信、樂觀、勇敢、誠實、堅韌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越挫越勇,找到生命支點

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這個世界,確實存在太多問題,也許有太多不如意,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麵臨什麼樣的挫折,都可以看作是上帝給予的恩賜,目的是要鍛煉自己。

美國偉大的演說家愛默生曾說過:“每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古希臘的偉大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曾說過:“短時期的挫折比短時間的成功好。而生活中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當代保爾”張海迪已與病魔抗爭了四十五個春秋,帶給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熱情洋溢的笑容。在艱辛和病痛麵前,他們選擇了獨立和堅強,選擇了責任和擔當。在他們看來,隻要脊梁不彎,就沒有扛不起的重擔;隻要精神不垮,就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大家都知道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戰輝。幾年前,他的家庭遭受了重大變故: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飽受傷痛的母親不辭而別,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和父親,病後撿到的遺棄女嬰需要照顧……這個家庭的重擔壓在當時隻有12歲的長子——洪戰輝身上。十年如一日,洪戰輝一邊讀書一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照看時常發病的父親,撫養撿到的妹妹……

父親,妹妹,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稚嫩的肩膀上,惟一能做的隻是堅持,再堅持!在日記中,他這樣寫到:“我會堅持,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責任,不但對自己、對家庭,還有對社會。隻是默默地走,不願放棄。”一份責任讓他支撐住,一種永不言棄的心態,讓他逐漸成熟,幾度麵臨輟學,他沒有放棄,而是憑著自己的一雙手,艱難的維持著妹妹的生活、父親的疾病,自己的學業,這看似沒有可能的事情被他在汗與血與淚中見證著。在生活中他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受住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擔。

如此艱難的生活讓他學會了自立、自強,以至於在人們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時,他選擇了拒絕,“不接受捐款,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苦難和痛苦的經曆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劣勢的現狀才是最重要的。”

“自古雄才多磨難”,麵對挫折,中學生應當拿出勇氣和耐心,並對自己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主動出擊,迎接挑戰,直麵挫折,笑對挫折,把挫折當作前進中的踏腳石。然後擁抱勝利。因為挫折是福,注定在我們的歲月中搏擊風浪、經曆考驗奠定更加堅固的基礎,譜寫出美好的人生之歌。

6.逆風才能快速成長

隻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奏出世界間的絕響;隻有經過地獄得磨練,才能造就創造天空的力量。“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那些能將我殺死的事物,會使我變得更有力”人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磨難是畫卷中不可缺少的曲線;人生是一首奇麗的小詩,坎坷是詩中引人入勝的轉折;人生是一曲華美的樂章,坎坷是樂曲中不可思議的起落。坎坷鑄就了生命的美麗,拚出了人生的完整。

◎逆境可以給人奮鬥的動力

休謨說:“順境使我們的精力閑散無用,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礙卻喚醒這種力量而加以運用。”世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路順風的,它總是充滿挫折、坎坷,而坎坷總是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世上一帆風順的事是非常少的,否則“文學家”“科學家”的美名豈不輕易落到每個人的頭上?

越王勾踐在失敗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於打敗了吳國;英國將領威靈頓接連被拿破侖打敗六次,他毫不氣餒,終於在滑鐵盧戰役中一洗前恥;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一項發明經曆8000次失敗的實驗,卻並不認為這是個浪費精力、時間,而這8000次失敗使他明白這8000個實驗是行不通的。

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它既向我們指出學習中的缺點錯誤,又啟發我們逐步走向成功。失敗既是對成功的否定,也是成功的基礎,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

對於那些從逆境中走出來而最終走向成功的人來說:逆境即是賜予;而障礙,就是一個新的已知條件,隻要願意,任何一個障礙,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在逆境中能激勵人的意誌,點燃你強烈進取向上的理想火花,增強你戰勝困苦走出逆境的勇氣;逆境是培養人才的沃土,是走向成功的階梯,經過逆境的人才會品嚐成功的甘美,才會加倍珍惜成功的現在。因此我們要學會在逆境中學習成功之道。

大凡成功者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風平浪靜的。在成功者們的背後是難以煎熬的磨難和數不清的坎坷。多少位大學者哪個不是苦盡甘來,從艱難中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能成功,僥幸得來的成功,隻是曇花一現。成功是淚水和汗水澆灌的鮮花,成功是坎坷和曲折造就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