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少年的年齡增長,有的青少年朋友在心理開始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煩惱。然而,羞怯就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產生羞怯心理的具體原因如下:
1.家庭環境的影響。據有關人士調查,大多數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因父母自己就存在羞怯情緒,有時,在別人麵前說話或辦事表現得畏畏縮縮。另外,因為父母經常打罵或責備青少年,這樣不僅使青少年缺乏交流和親情,還會讓青少年自己認為比別人低人一等,由此產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2.有的青少年特別害怕別人的親近,對別人不信任、多疑,擔心接觸多了被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
3.有時是學校環境導致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學校是一個重要的成長因素。因為成績好壞的差異,往往會受老師和同學的批評或責備,時間長了就形成害怕、羞怯的情緒,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不敢與他人交往,用退縮或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
4.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不適應,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無法進入社交氛圍,從而產生羞怯的心理。
5.有的青少年缺乏自信心。總懷疑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不如別人,在和別人交往時就會羞怯,而不敢和別人交往。
解開心結→
青少年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1.提高自信心。青少年羞怯的根源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認為自己無知無能,害怕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其實,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你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並給以賞識和肯定,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戰勝羞怯的心理。
2.挖掘個人的特長。當你在某個領域中成為最優秀的人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有抬頭看人、與人交往的自信。有很多青少年正是因為孤陋寡聞、平庸無能,造成與別人沒有話可說,並且對自己的成就也不欣賞。青少年可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而增加自信心,從而,結交更多的朋友戰勝羞怯心理。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人物都曾有過羞怯心理,如美國前任總統卡特及他的夫人、英國的王子查爾斯、著名的女影星凱瑟琳·赫本等都曾坦率地承認自己曾經是一個十分怕羞的人。可是,經過他們有意識的磨練,最終克服了羞怯心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最後都成為了社交界的明星。所以,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隻要你有堅定的信念,用持之以恒的態度,就能戰勝羞怯心理。
8.為什麼不屑與人為友
你的困惑:同學們都說我很“拽”,都叫我“冷血動物”、“冷殺手”,原因是我平時對任何人任何事的態度都很冷淡。仔細想想,自己真的是對朋友從不關心,對於家人毫不體貼,而這一切,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妥……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大街上,一個老乞丐向一個青少年伸出了枯黃瘦骨的手,青少年抬眼看了一眼,眼神像是在看一隻路過的毫不相幹的螞蟻一樣。繼續看著公車來的方向。
老乞丐的手仍然沒有縮回去的意思,他請求青少年可憐可憐自己,給自己施舍一點,青少年的眼神如死灰一般。
好不容易,公車來了。正當青少年欲上車時,聽到一聲喊:“嘿!亮。”
青少年扭頭看了看,一個騎摩托車的少年對他笑笑說:“上來吧,我載你回去。”青少年手一揮,轉身便上車了。隻留下了仍然伸著手的老乞丐和騎著摩托車的少年。
眾人的目光下,少年有些尷尬,隨即一笑說:“這家夥,總是讓人冷得發抖!”
透視心靈深處→
有關研究者深入青少年中進行了一項心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少年對家人的情感很冷淡,不予理會,在他們看來家人的關懷都是理所當然的。此外,他們對於同學很排斥,不是自卑,也不是自閉,就是不屑於與別人交往。
冷漠指的是對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極心態。在現在這個開放式的經濟社會中,這一代青少年沒有了封閉的苦悶。但大多數獨生子女在特殊背景中令他們享盡了家庭的寵愛,在很少受挫折的成長背景中使他們產生了消極的冷漠心態。
目前,青少年存在著比較普遍的一種心理冷漠化的現象。它主要表現是對別人懷有戒備心理、甚至有敵對情緒,有這種現象的青少年他們從不與別人交流思想感情,然而,對別人的不幸還冷眼旁觀、無動於衷,沒有同情心。
冷漠屬於一般的心理問題,它是情感反應的自我控製;通常因為受人欺騙或遭人暗算所受到的心靈創傷。正因為這些原因使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逐漸失去了熱情、集體主義精神,使之人際關係的冷漠、自私、不團結友愛等。
冷漠的表現並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會產生的,它一般是指青少年在不和諧的群體或陌生的環境中出現。在這種場合下進行人際交往,就會顯示出對人對事漠不關心的態度,覺得一切都與自己無關。
青少年產生冷漠的心理主要是來自家庭、社會、學校、學生自身四個方麵。具體原因如下:
1.來自家庭的原因
有些家庭,由於夫妻之間無話可說、互不關心變得十分冷漠,使孩子在此也得不到一點溫暖,形成了冷漠;另一原因就是現在的青少年由於是父母的寵兒,在家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由於不管他們提出什麼要求父母都滿足他,形成性格傲慢、自大,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造成難以溝通,從而和夥伴之間產生了隔閡和冷漠。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從不顧慮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從小就給孩子製定了多種學習計劃,逼子成龍。還一些父母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的社會流行的就是能掙會花,講實力、競爭意識強,教孩子‘孔融讓梨’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這種盲目的指教隻會使青少年產生孤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現象。
2.來自社會方麵的原因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轉型過程中的種種因素,導致社會規範出現大量有斷層和盲區,社會失範行為處處可見。盲目自利的人生,已使一些人不再有真誠的感動,不再有奉獻的情懷,不再想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削弱在一些人身上不時體現,甚至出現諸如坑蒙拐騙、欺詐賴賬、貪贓枉法等違法敗德行為。比如:在馬路上,有個人被汽車撞到了,而那輛車又逃跑了,後麵好心的司機看見了連忙施救,被撞的人給自己的親人反說是救他的車撞的,導致這位好心的司機還脫不了關係,由於大人們的冷漠也促使青少年產生冷漠觀,從此,遇到此類事時隻是做個路邊的觀看者。
3.來自學校方麵的原因
隨著素質教育的投入,青少年在德、智、體、美等方麵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德育的教育質量降低了,使師生之間的冷漠及不當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變得冷漠。有時候兩個學生之間發生了矛盾,向老師訴說後,老師因有事或其他原因沒有及時處理,這就容易讓學生誤認為老師冷漠而產生冷漠;有時候因某位學生生病了或不慎摔傷,其他同學看見了卻不聞不問或不救助,也容易讓學生心理產生冷漠等等。
4.來自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有的青少年有自閉的心理。這種類型的青少年整天隻知道埋頭學習,從來不重視與集體和他人的交往。有嚴密設防心理,由於害怕受傷從不與別人交往。
有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好高騖遠,因此產生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中產生不滿或失望的情緒。由此產生了對人對事的冷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