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正確認識自我·第一節透視心理困惑(2)(1 / 3)

第一章正確認識自我·第一節透視心理困惑(2)

6.為什麼總是覺得寂寞

你的困惑:在外人看來我是一個正常的人,正常地上課、下課,正常地吃飯睡覺……在他們看來,我可能是一個沒有情緒、沒有脾氣的人,其實,我的心靈早就被“孤獨感”所侵蝕,即使身邊有再多的朋友與親人,我還是感到自己是孤單一個人,寂寞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我來為你疏導:

透視心靈深處→

孤獨又名閉鎖心理,就是內心有一種感到與世隔離、孤單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

孤獨並不是指單獨生活或獨來獨往。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一個人也許在他的身邊有很多的人,然而在大庭廣眾之間,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真正的孤獨是那種貌合神離,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確切地說,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一點也不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孤獨是在日常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冷落、寂寞和被遺棄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特別是對於青少年這一人群,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孤獨感已是困擾青少年的重要因素。這對青少年行為發展極為不利。

人的身心要想處於正常狀態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由於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強,它們與青少年生理、社會性發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導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閉鎖心理,並因此而產生出孤獨感。青少年產生孤獨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麵:

1.獨立意識。獨立意識是一種向外的力量,青少年處於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時期,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此時,他們的社交和實踐範圍也在逐漸擴大,各方麵和思維能力也在迅速增長,於是不願再盲目地依從父母。而是積極地用自己的眼睛觀看世界,感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依靠父母了,但殘酷的現實又讓他們覺得心驚膽戰。為了擺脫這種困惑,大多數青少年積極和同齡人交往,做個彼此間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不屑於與同齡人交往,害怕被騙從而轉向自閉。

2.過低或是過高的自我評價。有些青少年往往對自己的自我評價過低,這樣不僅會產生自卑心理,還容易因缺少朋友而產生孤獨感。而有些青少年在自我評價過高時,都比較清高,看不起別人,這種類型的人在交往中一般表現為不隨和、不合群、不尊重他人,容易引起別人的不滿,因此,過高自我評價的人往往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

3.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種向內的力量,青少年時期他們智力發展幾乎走近成熟,他們基本上能正確的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因此他們經常用獨特的想法和憧憬,來發現自己內心美同時看到自己醜的一麵。由於這個時候的青少年自尊心的較強,個人隱私的範圍逐漸擴大,他們很擔心自己因某方麵不好會被別人恥笑,於是便小心地鎖上自己內心的秘密,不願與別人訴說,從而產生了孤獨。

解開心結→

孤獨感會使青少年產生挫折、寂寞和煩躁等,嚴重的甚至有厭世輕生的念頭。所以,青少年應學會打破心理閉鎖,消除孤獨感。具體方法如下:

1.多和父母溝通。青少年要多了解、多學習成年人的優點和長處,如果你遇到不開心的事時,盡量向父母訴說,這樣不僅可以增進你們之間的感情,還可以減少你們之間的代溝。

2.要克服自卑。有些青少年因為自卑而覺得自己各方麵都不如別人,所以不敢與別人交往,時間久了就造成了孤獨。其實,人和人之間是不可相比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以,有孤獨的青少年要自信起來,走出孤獨的困惑,從而克服孤獨。

3.多做好事。星期天了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放學的路上,遇到老人或殘疾人了幫助他們過馬路。這樣不僅可以排除孤獨感,還可以淨化心靈。

4.多和朋友交流。開放自我、真誠、坦率地把自己交給他人。如果你感到孤獨或需要關心時,可以主動接近別人、關心別人,因為,交往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所以別人也會對你以誠相待。要是你的朋友離你較遠,你可以翻翻舊時的通訊錄,給久未聯係的朋友寫寫信。這樣不但擴大你的社交麵,還融洽了人際關係,孤獨感自然就會消退了。要注意,和朋友的聯係,不隻是在你感到孤獨時所要做的事,你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也需要得到體會和友誼的溫暖。

5.參加有益的公眾活動。學會為自己安排豐富有益的業餘活動,把思想感情從孤獨的小圈子裏盡快解離出來,全身心地投入的高尚的活動中去。如遊泳、打球、跑步等體育鍛煉,既可以你的鬆弛心情、也可緩解孤獨感,同時還可以得到激勵。

6.享受大自然的美。如果你遇到挫折或心情不好時,此時的你又不願向別人傾訴,你可以到公園或田野裏散步,用一絲絲的清風吹走你的壞心情,慢慢地心情就會開朗起來。你要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妙處,也能消除孤獨感。

7.為什麼不敢與人交流

你的困惑:我的性格內向,即使再想與別人交朋友也不敢主動上前說話;有時候,甚至一看到別人,不論是男是女,尤其是異性,我就很緊張,心中莫名的恐慌。我這是怎麼回事?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劉瑞在一次上課時,眼神遊離間與班上的一位女生的目光相撞,劉瑞頓時感到臉開始發燙,心中也慌亂不已。從此之後,他幾乎不敢與那位女生對視,甚至不敢看女孩的那個方向,即使是課外無意看到了那個女孩他也會帶著漠然的緊張趕快躲開。

在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後,他發現,他不敢再看任何人,有時看到班裏的男同學也緊張,不敢抬頭與他們對視。以至於後來,他主動找老師,讓老師把自己的位置排在第一排,這樣就可以避免與別人的目光對視了。

但是對於那些年青的異性老師的目光他也不敢迎視。劉瑞看了很多心理方麵的書,知道這是社交的“羞怯”和“視覺恐慌”。他也試了許多的治療方法,但是一到實際生活中常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他怕和別人交往,更怕別人從自己的目光中讀出其他的東西,怕人家懷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為,總也擺脫不了這種陰影。為此,劉瑞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害怕公眾場合和社交場合,不敢與人交往。他自知這是一種病態,但是又無力擺脫,他感到十分痛苦。

透視心靈深處→

怕羞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逃避行為,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一講就會手足無措、臉紅舌硬。在心理學上都稱為怕羞心理。

羞怯的心理每人都會有,隻是輕重不同而已。從心理學角度看,羞怯是內心深處的膽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見的外在表現。時間久了,會形成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這種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青少年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使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青少年產生羞怯心理大多數是由於性格內向,怕見生人,不願與他人交往,不願與同齡人一起玩耍,不願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麵,總是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呆在一旁,盡量不引起他人的注意。經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青少年進入青年期以後,不僅注重自我形象,而且還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心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但如果這種過於超出常態,久而久之,便會成為一種心理上的束縛,以致不恰當地約束自己的言行,怕與人交往,怯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即使在和他人交往時,也會表現得無所適從、語無倫次,不但不能暢所欲言,反而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有時在和朋友交談中不能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造成難以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