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正確認識學習·第一節改變學習態度
學生青春期擺脫煩惱的教育藝術學生青春期教育與培養藝術
1.為什麼我總是“走神”
你的困惑:我總是在提醒自己,上課要專心,不要走神,但是為什麼還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呢?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從前,有個名叫弈秋的人,他的棋藝水平聞名全國。每隔二年,弈秋大師都招收兩名徒弟,有一次,他收了兩個年輕的徒弟——東木和西木。
剛開始學棋時,東木和西木都能夠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有時,兩個還時不時打斷弈秋的講解,提出各種疑問。棋藝水平不相上下,進步很快。
很快一年過去了,東森和西木學棋的態度有所不同了,東木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地學,西木則心不在焉,東張西望,心裏隻想到天上是否有大雁飛來了,他還隱隱約約地似乎聽到了鴻鷹的叫聲,眼前不時浮現獵人射鷹的英姿。結果前者成了一位名棋手,後者卻一事無成。
透視心靈深處→
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必須專心致誌,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再聰明的人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術,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但是要做到專心致誌的學習是不容易的,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經常出現“走神”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走神”呢?
上課時,老師在上麵講,學生在下麵東張西望,心裏想的不是操場上的足球,就是外婆家的小貓,或者左顧右盼,與鄰座同學說小話。對老師講的知識左耳聽,右耳冒。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你“走神”了呢?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注意力渙散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心理因素。其實,“走神”就是由於受無關事物的引誘,不能穩定地、持久地把自己的注意保持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所造成的。造成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大致可分成幾種情況:
第一,對學習的認識誤區。當對學習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或對所學內容的意義認識不足、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興趣和責任心。
第二,兒童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幹擾,環境因素如嗓音、偶然事件、新、奇、特等刺激的影響。
第三,心理衛生因素。如悲觀、焦慮、煩躁等均可導致注意力渙散。其主要因素包括:誌向、興趣、毅力等方麵,這些都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一類青少年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恐懼及行為和品行問題。
第四,教育模式的不當造成的兒童厭學。比如,由於父母不適當的期望值所引起的厭學,主要表現為上課走神或打瞌睡。另外一些教師不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也是導致兒童上課走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開心結→
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是打開一個人心靈的門戶。注意力越集中,我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渙散了或無法集中,那麼進入我們心靈的門戶也就隨之而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所以,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那麼,怎樣克服學習中經常“走神”呢?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要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
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依賴於興趣,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當對某學科不感興趣時,就容易“走神”。興趣是一切行動的動力源泉。特別是對學習的間接興趣。所謂間接興趣就是指對活動過程和內容本身並不感興趣,而是對活動的結果和意義感興趣,它與注意力的形成是密切相連的,更為持久。而且是需要付出意誌努力的,但它較之直接興趣是一種高級的、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培養興趣可以從直接興趣慢慢過度到間接興趣。
二、自我提示法
通過語言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找幾張小卡片,在上麵分別寫上:“專心聽講”、“不要走神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句子,然後把它們放到你平時容易看見的地方,如鉛筆盒裏,可以讓你在走神的時候隨時看到,以達到提醒自己的效果。麵且,這樣無論你有沒有走神,是上課聽講還是回家寫作業,隻要一看到它們,就會提醒自己:別走神兒呀!
三、帶著疑問上課,做課堂的主人
要做好預習工作。每天晚上花一點時間把明天要上的內容先偷偷看一遍,想一想,找出自己不會的問題,這樣第二天上課時,就會集中注意力聽老師的解答。
而且,在預習的過程中,你也會對課堂內容有一個了解。第二天上課,老師一提問,你就舉手,別人還在想呢,你都回答出來了,多棒。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大膽地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好筆記等等。由於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專注於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自然就不易“走神”。
四、自我獎懲法
在每次學習的時候都要給自己定一個學習計劃。如果在規定時間完成了學習計劃,並且始終是專心致誌的,那麼就可以獎勵一下自己;相反,如果由於分神而使計劃落空,那你就該毫不留情地懲罰自己做不願做的事,如幹雜活或跑樓梯等。這樣可以加強心理建設,使你養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意誌的鍛煉。注意與意誌有密切聯係,當富有吸引力的刺激出現時,或情緒波動時,需要有堅強的意誌來約束,支配自己的注意,發揮自我調節的作用,使注意重新集中起來。注意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不要半途而廢。
2.為什麼學習沒有快車道
你的困惑:學習沒有捷徑可言,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我也一樣。我不明白,同樣的學習環境與科目,為什麼會產生巨大的結果差異呢?學習有沒有快車道?是他們走了快車道?還是我的腦子笨?
我來為你疏導:
透視心靈深處→
很多人在學習中會問:學習有沒有捷徑可言,答案是否定的。學習是踏踏實實、一步步走出來的,要靠自己的不斷努力去取得。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就沒有技巧。
學習技巧與捷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平時我們所說的學習捷徑其實都是一種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通過這些技巧的應用,可以使我們的學習更有效率。這就是學習成功的快車道。
俗話說,因材施教。說到學習方法,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各人的智力水平,包括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各有千秋,而且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難以改變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學習方法的選擇上就沒有統一性,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具體而定。別人介紹的各種方法,如果不考慮自身的特點,盲目照搬,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而事實上,成績優異者學習方法也各有不同,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聽多了會無所適從。
但是這並不是說,學習就沒有統一的方法可言了。其實學習之道,不外乎記憶和理解兩個方麵。有一些內容,是一定要記住的,但是記住了和答出題之間,也還有一定差距,這考的就是理解的能力了。智力出色的學生可以輕鬆的完成,學習稍差的學生隻要方法得當,也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績的。
21世紀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所學的知識永遠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鑽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需要青少年們了解如何學習,怎樣學習更為有效。科學的方法是點金術,是通向成功的橋梁。那麼所謂的學習捷徑到底是什麼呢?這就是學習的原則及方法,隻有掌握了正確的原則和方法,才能使學習事半功倍。
解開心結→
學習沒有快車道,如果有,那就是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汗水。
當然,掌握一些學習的基本原則以及學習的方法,對於提高學習效率,“少流汗水多收獲”是很有幫助的。
學習應掌握的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
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係和自身的智能條件,係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是指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由未知到已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的順序,還要遵循學科知識的順序。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隻要做到這些,就能把握住學習的脈絡。
2.自覺積極性原則
自覺積極性原則是指學生利用良好的外部學習條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覺積極地進行學習。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決定著學生“學”的方向、內容、方法等,而學得好不好,又取決於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因此,要搞好學習,必須充分發揮自覺的動力,做學習的主人。
3.“熟讀精思”
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係,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學中有思,思維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思中有學,學習的知識才能融會貫通。學與思不可分割,學思結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巧用學習方法
掌握學習方法的意義在於更高效地學習。對於學生而言,學習方法就是指如何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往往是帶有學生個性傾向和經驗性的策略。好的學習方法,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符合認識規律的科學方法;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法;符合不同學習內容和不同教師授課特點的方法。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從以下幾個方法入手。
1.做好預習
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理解內容,是上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過程。預習的基本方法有:①程序式預習。即預習已經形成一種基本模式。②習題式預習。就是將老師布置的自學能題目完全弄懂。③活動性預習。采取多種課前活動預習。如課前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諺語、俗語,以及其他資料。預習時要讀、思、問、記同步進行。
2.記好筆記
記筆記是為了學,為了懂,為了用。記筆記的原則是以聽為主,以記為輔。記好課堂筆記應做到:簡練明白,提綱挈領,詳略得當。難點不放過,疑點有標記。不亂,不混,條理明。可以使用自己規定的各種符號,但應以看懂為原則。對筆記要留有空白處,便於複習時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