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社會是個知識的社會,很多人為了顯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不惜代價去學什麼學習班,這並沒有什麼錯誤,關鍵是不要忽視了身邊、生活中的知識。
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在這個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觀激變、各種世界觀相互衝突的世界裏,又將如何尋求自我?我們每天按照慣常的軌跡學習、生活,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過錯。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靈魂,閱讀自己存在的深度,以便對時代保持一種正確、深刻的解讀。
洗澡是每個人都經曆過的事情,為什麼阿基米德洗澡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去解開金冠的迷呢?阿基米德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天才。他發現水的浮力,是因為他善於思考,留心觀察,才得出結論。如果他不善於思考,不留心觀察,他即使洗一萬次澡也不會知道什麼是水的浮力。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書本上的知識隻是我們的前輩們善於思考,留心觀察的結果。一個人隻要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試驗,不怕失敗,他就會發現生活中一切可以發現的問題。
做為一名學生,我們不能讓“視而不見”“熟視無睹”遮蔽了我們自己探求知識的眼睛,麻痹了自己積極進取的心。所以,我們在追求書本知識的提前下,不要忘記留意一下自己腳下的風景。
牛頓通過留意蘋果落在,發現了“萬有引力”學說,也許就在一個平凡的瞬間中,因為你的善於思考,而崩發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沒一株花草,沒一片白雲傳授我們自然的奧秘。在我們身邊的知識有很多,隻要你善於思考,用心去觀察,用心去尋找,你就會發現,生命的音符,色彩都會存在無窮的知識。
親愛的青少年朋友們,就讓我們張開夢想的翅膀,去穿越知識王國吧!朋友們,就讓我們用不平凡的眼睛去探索奧秘吧!要相信,隻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知識的存在。我們要永遠記住:學習不僅僅是接受課本上的知識,更是對生活中的經驗的總結和體會,所以,用心去觀察、去思考,用眼去關注、去發現,用手去創造吧!
6學習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嗎
用心去挖掘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投之以學習的熱情,往往會使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並在成長之路上邁出新的一步。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始料不及的錯誤,有的錯誤還會不斷重複出現。學習伴隨著我們成長,與成長同行。成長道路上,有喜悅,自然也有傷痛。對此,我們一定要坦然麵對,正確對待學習,順利走過這段人生中重要的成長曆程。
學習也是一種成長
我們注定要在學習中成長,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中都應努力學習,要懂得隨緣成長。就個人生涯而言,你可以選擇一個方向,朝著它去努力;但不可能選擇遭遇,因為遭遇已經發生在生活之中,它就是你的緣。要提醒自己,用耐心去麵對挫折,用長期耕耘培養實力;人生並不是一天一月,而是一輩子長跑。緣是無可逃避的,逃避的人變得退卻,變得無能和痛苦。惟有肯隨緣成長、主動出擊、勤奮向上,我們今後才能夠去適應變化無常的外界環境,因為我們學會的是生活的本事。
曉倩是某實驗中學初三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也很討人喜歡。老師和家長都非常喜歡她,每次省級市級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都是拿一等獎。當別人問及她學習的技巧是什麼的時候,她輕鬆而又坦然的答道:“我從來就是把學習當成一個一成長的過程,讓學習伴隨著我成長。”
原來,她的學習秘訣就是把學習當成一種成長,不逃避、不恐懼。並努力從學習中找到自我。
透過曉倩的事例,我們可以知道,學習,它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縱觀古今,大凡成功人士,無一不是能夠把學習當成一種成長的人。他們對於生活中不幸的遭遇和挫敗,從來沒有一句怨言,甚至可以說是任勞任怨,從中學習,汲取經驗。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的知識會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判斷力提高,從而奠定成功的基礎。這些成功的人,無論是在商界、政界、學界或任何行業,都經曆過挫敗和磨練,在所遭遇的困境中學會眾多能力,從順境中學會自我鼓舞。他們懂得“要隨波逐浪,不可隨波逐流。”
隻要我們懂得了隨緣學習、成長和創造,就會掌握住隨波逐浪的契機;而如果我們不懂得從中汲取教訓,不能隨機結緣,那麼最終會被挫敗的浪濤襲卷而去,以致最終隨波逐流。
隻要我們肯努力去學習,善於運用自己的遭遇,成績就會像紡織地毯一樣,越編越大,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部分的人執著於在讀書和學業上,隻要功課表現不佳,就自以為失去人生光彩和夢想,而遺忘了自己還可以打開人生的視野。一定要當心這個陷阱,設法不被這些成見所障蔽,做一位夢想和肯實踐的人。身處逆境確實會使人吃苦,但在它的背後卻隱藏著良機,我們往往可以從中學到最寶貴的成長經驗。
在學習中逐漸成長
我們是高空中展翅飛翔的雄鷹,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為自己破空的長風,翱翔在蔚藍的天宇;我們是在大海中遊動的小魚,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增添破浪的勇氣,暢遊在碧澄的海底。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在這股凜凜雄風的驅動下,於險惡的暗礁中揚帆,在洶湧的怒濤中遠航。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中不斷地成長,在不停的汲取和效仿之中,將生命打磨得晶瑩剔透。
在看到別人的優秀時,不要自怨自艾。一定要遠離自卑,要學著闊步向前,吸取他人的長處,讓自己在不斷地學習中脫胎換骨,褪去灰敗的外殼,變得光芒四射。漸漸地,你就會看到同學們眼中的驚異,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看到在通過不斷學習而蛻變成長的自己。
要學會沉穩和認真的學習,改掉以往的張揚和自大。讓冷靜認真、踏實的能力在心中生根發芽,在認真思考的驅使下的層層蛻變,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這過程悄無聲息,卻又跌宕起伏。它不僅是教導我們細心地去發現並學習身邊人優點的過程,更是在學習中成長的過程。
成長,是通過一個個學習的腳步來鋪成的道路。當有一天,我們回頭看走過的人生曆程之時,便會發現學習的腳步早已鋪就了一條蜿蜒起伏的路,它們向我們展示著我們走過的成長之路。我們不是在走別人走過的路,不是盲從,而是向正確道路行進的便捷方法。我們應繼續努力學習,來完善自我,在這條成長的路上印出更多完美的腳印,帶領自己長成一個優秀的人。學習,永遠不會停止;成長的路,會一直在我們的腳下蔓延。
我們隻有通過不斷的成長和學習,才能夠累積經驗和智慧,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和挑戰。能不斷成長和學習的人,才有信心,自我認同才會完整,心理方能健康平衡。當然,在更高層的精神生活和悟性上,惟有透過學習和成長,才可以獲得清醒的覺察和領悟。
7學習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嗎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在麵對新事物時,所應具有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我們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本能,但隻有通過學習才能使最初始的本能成為可以不斷提高的本領。在現代社會,獲取文化知識尤其重要,特別是在學生時代。
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長才。顯然,隻有學習才是青少年的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學生時代雖然是以吸取文化知識為主,但並非隻有對文化知識的追求與掌握過程就是學習。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或主動、或被動地不斷進行著學習,通過各方麵的學習來編織出自己一個個美麗的生活之夢。
感悟生活,重新認識學習
有句話說的十分豪邁:“忘記昨天的妥協與失敗,把握今天生活中的每一道菜。不許讓他腐敗,要讓它成為你今天的的主宰。”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的青少年朋友,隻知道參加各種培訓和教育,將其看成是學習和完成積累知識的手段,心中卻根本不了解學習的真正目的在哪裏。要知道,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改變,一個人為學日益,但心智模式、行為方式、人際方式卻沒有什麼改善,當然不能稱之為是真正完成了學習。
為了充分認識到學習和生活的關係,在此,以假期生活為例來說明。在經過一個學期緊張而生動的文化知識的學習之後,終於迎來了可以放鬆神經的日子。在假期到來之時,我們每個人都會認真地考慮如何渡過自己的假期生活。在安排假期生活時,一定要考慮全麵,從而合理安排,如要考慮個人興趣所在、家庭承擔能力、和父母溝通、和文化學習的銜接、時間如何安排……去夏令營,學習交往、寬容、合作;去爺爺家,學習體會長輩的慈愛;自己獨自在家,學習自律、自控;到朋友家去小住幾天,學習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媽媽一起學做新菜,和爸爸一起評論時事;即使是下軍棋、象棋、五子棋,也是需要學習的。假期如何安排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但無論如何安排,隻要能夠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生活,定會度過一個愉快而大有收獲的假期。
但需明白,假期“休息”的含意是指大腦的部分功能區域,而絕不是學習的中斷。隻要抱有學習的態度,那麼,生活中其實事事都需學習,處處都能學習。
其實,“學習”這個詞很大,很遼闊。青少年朋友要想做到淋漓盡致很難,用到毫無關係更難。因為沒有人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來學會無限的知識。也沒有人可以一輩子都不學習,因為在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習。我們一輩子都是在學生的位置上蕩漾。
莫入誤區,端正學習態度
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關於學習的精辟論述。對於這些論述以及其啟迪價值,我們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卻依然會陷入一些學習誤區,無法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習。
容易走入的學習誤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占有式的學習,另一個則是不了解學習的真正目的。
相信很多人都曾信誓旦旦地定下學習計劃和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是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半途而廢、不了了之,最終都沒讓自己的計劃順利完成。這就是占有式的學習。在急切渴望提高學習成績的潛意識下,由於受到周圍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按照計劃正常學習,以致在下一次考試中,成績依然不見好轉,在患得患失和焦慮的雙重惆悵之中,喪失學習興趣,產生一種學習是一件讓人備受折磨的恐怖之事。
占有式學習的邏輯在於:自己的付出與收獲一定要成正比。如果成績見長,便會感受到生活的喜悅;如果成績沒有見長,則會因此而心灰意冷。
想要避開這種學習的誤區,就應該培養自己一種“存在式”的學習態度,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猶如在讀名著時的表現:有空時如饑似渴般沉溺其中,隨小說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起落沉浮,或噓唏,或玩味,或憤慨;沒空的時候,則將小說丟在一邊,任其發黃卷角塵埃堆積也無所謂。就好比在吃飯時,我們所應關注的應該是所選食物對身體是否有好處。存在式的學習,會讓你不拘泥於成績的好壞,以收獲有用知識為準。
在爬山時,我們爬過的隻不過是自然界中的山,殊不知,世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山,那就是我們心中的“山”——生活的目的。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們心中永遠都有一座“山”。並且從小就餐風飲露,不畏艱險,奮發跋涉,努力攀登自己心中的那座“山”。隻有翻過自己心中的“山”,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發掘出正確的生活態度。
青少需要明白的是: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正所謂學而後變。如果隻是掌握了一些學習的理論和方法,而行為和思維方式沒有得到絲毫的變化,這隻能說是完成了學習的過程。如果不懂這些,以後走出學校,會很難適應外界環境。學習就是為了讓我們養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我們應該通過學習來改善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