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困難也有收獲,有苦惱也有喜悅,包含著許多豐富多彩的內容。不管怎樣,滿意的學習效果無不來源於科學的學習方法。因為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習成功的前提;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的動力;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習成功的保證。

學習有法,而無定法。凡會學習者,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則事倍功半。青少年應該都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後才能在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前進的更快。正如清末明初學者王國維所述說的那樣,為學有三層境界:

這第一層境界,“晚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開始學習時,舉目四望,學海無涯,感到困難重重。這一層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正確的方法,然後就會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從而會做出許多的無用功。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變了達到學習目的,付出再艱苦的努力也心甘情願。而這一層就不同了,這就像我們已經走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道路上,但是發現自己的方法還是不很健全,所以處在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

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掌握了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就能由學業上的“必然王國”達到“自由王國”。這最後一層就成了死去活來,靈活正確的掌握了學習方法。

所以如果掌握好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給廣大青少年帶來高效率和樂趣,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不得法的學習方法,會阻礙才能的發揮,越學越死。給青少年帶來學習的低效率和煩惱。由此可見,方法在獲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使用花招掌握學習技巧

每一個青少年都想獲得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那麼究竟怎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呢?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學習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不論怎麼樣,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自求自得、博約結合、知行統一。這才是最正確、最科學的。

第一,要懂得循序漸進。也就是要係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而這種循序漸進的原則主要體現為:一定要先打好基礎,還要做到由易到難,更重要的是應該量力而行。

第二,就應該熟讀精思。也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係,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誰都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係、相輔相成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第三,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對於青少年來說,切不可為讀書而讀書,而是應該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第四,博約結合。眾所周知,博與約的關係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

第五,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有法,而事半功倍。法國大生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總而言之,通過有效方法學習和反複運用,使自己形成一套正確有效的現行方法,它是你不斷成功的基石,將使你受益終身。

4不恥下問能成就學習嗎

《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對於充滿疑問的青少年來說,養成不恥下問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經常多問個為什麼,是吸取知識的捷徑。在生活上、學習上,敢於提問,愛提問,才有新的突破。

自古以來,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則必有吾師焉。”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並謙虛、好學。一旦“不恥下問”形成習慣,就成為一種品質,在不斷地詢問中,不斷地解惑中就會從不會到會,從不知到知曉,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日積月累,自己就會逐漸變成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學習,不恥下問

青少年正處於長知識的階段,對於學習應該有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真正的學到知識,尤其要學會不恥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從表麵上來看,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了。

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麵的典型,有很多,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等等。但是說到不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是個好不好學的問題,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若要自己真正實行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無數事實證明,能“不恥下問”的人才是真正偉大的。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寫好了詩,都要拿到鄰居老婆婆那裏念給她聽,問她哪些地方聽不懂,需要修改;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在去各地的考察植物過程中,虛心向平民百姓請教;我國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在去各地遊曆的過程中,虛心向老百姓請教,采訪史實。

其實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也是一種心態。對於每個人而言,了解清楚的東西以及事物都是非常少的。所以,去學習別人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懂就要學,不要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會。然後就什麼也不問,或許有些青少年,心高氣傲,不願低下頭向別人學習,總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話。這是不對的,到頭來還是會害了自己,因為結果是自己什麼也沒有學到。

不恥下問的態度

不恥下問其實就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所以當你遇到不懂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去認真地學習,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要做到處處留心,因為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是知識的安身之所。一個有著謙虛好學態度的人總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羞於臉麵而不敢不恥下問的學生卻是在太多,而這種心理和思想又大大抑製了我們的發展,抵消了同學們的才能和努力,使我們的驕傲自滿心理潛滋暗長,因而就忘記了自己的無知、丟掉了自己的求知欲。

然而,不恥下問的人往往贏得人們的敬重和愛戴。那些真正的學問家、那些偉人,因為懂得學無止境,所以總能看到自己無知的一麵,從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他人請教,不斷地完善自我。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毛澤東向艾思奇請教哲學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有疑點,請考慮後當麵告訴我。”他這種虛懷若穀、不恥下問的態度不僅讓艾思奇感動,也讓我們認識到:學高為師,能者為師。

就比如現問,也就是說發現問題不能拖延時間,要立即向懂得該問題的能人請教;還得學會巧問,請教問題,請教對象要找準對象、找準時機、找對方法,用最小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獲得解答問題的方法。

其實不恥下問這種正確的學習態度能夠迅速獲得解答問題的方法與答案,減少無謂的探索;啟迪自己的智慧,激勵青少年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在請教問題的同時,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做到和諧相處,並獲得解答問題的樂趣。其實不恥下問這種學習態度在問的過程中還得注意方法,做任何事方法永遠是最重要的。

從古到今,人們對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不知”到“知”。過去如此,將來也應該是如此,隻有這樣,人類曆史輝煌的篇章才能夠繼續發展,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所以,做為21世紀合格的接班人,青少年朋友們就更應該總結前人的教訓,做到不恥下問,有疑問就要去請教別人。

5善於思考就是學問嗎

英國文學家培根曾經說過: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是的,隻有思考才是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是揭開“未知”世界的寶典武器。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學習,學習可以使大腦不斷的升級,要敢於問,善於問,學問是既需要學,又需要問,隻學不問非學問,時時有學問,處處有學問,要善於思考,隻有經過大腦的東西才能變成自己的學問。

會思考,處處是學問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與能力並存、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必須不斷積累、更新,不斷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思考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惟有這樣才能緊跟時代節奏,勇立時代潮頭,做時代的弄潮兒。做為一名新時代的接班人,更應該做一個“有心人”,事事留意、處處留心,勤學善思,身體力行,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很早以前,古希臘的有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叫阿基米徳,他在一次洗澡時竟然發現了水的浮力原理。根據這些,他解開了別人沒有解開的金冠的秘密。原理是:拿兩隻高度和容量都相等的瓶子,把金冠和一個和它重量相同的金塊,分別放入裝滿水的瓶子裏。當水從瓶子裏溢出時,用兩個盤子接著,然後再把兩個盤子裏的水稱一下。如果放金冠的瓶子溢出的水有很多,就說明金冠的含金度不高。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隻要你善於思考,學問就在我們的身邊。

“處處留心皆學問”,是很正確的教育理論,要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要善於總結經驗。聰明人都是愛思考的,而且都是多方麵發展的。每天都對自己的學習提出檢討,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以及為什麼。隻有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就能發現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才能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促使自己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隻有提升學習的能力,才能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世間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自身存在和運行的規律。如果想要全麵地認識這個世界,掌握規律,學到知識,就要善於思考,留心觀察。如果你做不到這些,知識是永遠不會主動跑到我們的頭腦中來的。

學習,要善於思考

有些青少年總認為,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到手了,就可以“逍遙”走世界了。其實不然,所有書本上的知識隻是知識海洋裏的“一粟”,學到了它,隻是學到了一部分,千萬不可驕傲,在知識海洋裏停止不前。如果這樣,會被社會、被時代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