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缺憾也是一種美麗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十全十美的,通常人們所說的完美也隻是相對而言的,因此,缺陷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人們常常說的“完美人生”其實也並不完美,正因為這種不完美才會使人有情感,正因為這種不完美才會使人不斷前進。在彌補缺陷的過程中,當我們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時,這其實何嚐不是一種美呢!
事實上,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避免缺陷,隻要你能坦然的麵對缺陷,它就是美好的。也有人說:“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最完美、最充實的人生。”隻有這樣才會利用自己的不完美把自己改造的更完美。如果你自認為你的人生是完美的,那你的人生也將會是沒有意義的一生,因為你已經完美了,對其他的所有都無所謂了。可見,缺陷的確是一種美,即使不美也會變得更加完美。
懂得缺憾的美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先天的缺陷,往往會造就他後天在某一方麵的成就。因此,這樣的缺陷,被稱為‘高貴的缺陷’”。也許你會說那些都是名人們,像我們這樣的人有多少會有那樣的幸運呢?其實並不是這樣,同樣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每個人都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舵手,即使你有在大的缺也有可能扭轉你的命運。
斷臂的維納斯剛被發現的時候,就轟動了世界。人們不僅為她的美所傾倒,更是因為她那失去的雙臂而惋惜,同時也表示了無限的同情。
有一天,所有的雕塑家都收到了一封信,說如果誰能給維納斯鑲上最完美的手臂,那誰就能成為全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家。得知這一消息後,每一個雕塑家都冥思苦想,力求最完美,直到截稿那天,研究所收到了很多很多的作品:其中有的手捧著鮮花,有手握著利劍,有手托著白鴿,也有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的……但這些方案都沒有被采用,因為這些都是不現實的,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斷臂的維納斯。最終,維納斯至今仍然是沒有手臂的。試想,如果當時維納斯被鑲上了手臂,那麼後來的人就不會再被她特殊的美所吸引,更不可能會為她的缺陷而表示同情,也不會對她有著幻想,不會……
維納斯最終還是維納斯,她就是那個有著缺陷的美人!盡管他是有缺陷的,但他是美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質、任何人都有著自己的長處,也有著自己的短處。
是的,殘缺也是一種美。生活中人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絕大多數人卻忽略了殘缺的美,忽略了真實的美,殊不知這種殘缺的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種美。
在美國有這樣一位著名的主持人,他的右手隻有四個手指。之前,他曾找過許多工作,但都被拒之門外。直到他有機會作一次實驗性主持時,他摘掉了那副仿手套,把自己真實的形象展現在廣大觀眾的麵前。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舉動贏得了觀眾的讚賞,這不僅沒有阻礙他成功,反而與他的魅力聯係在了一起,變成了他獨特優勢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看來,最不完美的應該就是生理上的缺陷了,就像以上故事中所說的手與臂,但這既然無回挽回,為何又要去掩蓋這種真實的美呢?事實上,生活中,隻有真實的美才是最美的。
如何看待缺陷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這樣那樣的缺陷無處不在我們的身邊。人們常說的祝願話“萬事如意、事事順心等等”其實隻是人們內心美好的一種祝願,人生之事不如意事有八九,這些都是客觀事實。如麵對生活中的失敗,有的人麵對失敗,是恐懼的,是灰心喪氣的,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與希望,而另一些人則可以從缺陷中發現自己別樣的美。
曾有一個家夫每天要走一條很長的路去挑水,但由於過於貧困隻能有一隻桶是好的,而另一隻則是漏水的。這隻漏水的桶覺得很對不起主人,很希望把自己換掉,因為每次主人把自己挑回來時,裏麵的水隻能剩下一半。
一次,在農夫挑水回來的路上,看到他每天走著路對這隻桶說:“你看到這條路的兩旁了嗎?一邊是光禿禿的,另一邊卻長滿了花草,還有飛來飛去的蝴蝶蜜蜂。這些都是你的功勞,如果沒有你,就不會有這些漂亮的花草。雖然每次回去你隻能裝一半水,但你卻為大家創造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青少年們,現在你發現了嗎?殘缺又何常不是一件好事呢!它其實也是一種美,一種讓人深感個性化的美,它就像一個圓,如果把它無意分成兩半,再使他們各自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當它們找到彼此即使重新組合在一起,也無法恢複原本的樣子了。如果你把鏡子摔碎了,既使把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也不會有原來的效果了。但如果兩個半圓或是兩個不同形狀的鏡子則可以給人們一種新的啟示,使人們發現更加美好的其他事物。
生活中的失敗,也並不可怕。因為失敗過後,可以使自己積累更多的經驗、為下次的勝利奠定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欣賞缺陷美,正如汪國真在《失敗》中這樣寫道:“不必怕一敗再敗,隻要最後贏了;不必喜一勝再勝,如果最後輸了。不怕失敗,隻怕失敗後再也站不起來。”“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是啊,其他的不完美事實上都稱不上不完美,隻有心靈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不完美。因此,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不完美而氣妥,隻要我們坦然一些,即使缺陷也是美麗的。
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很多時候一種缺陷會激勵你發揮出更大的業績,把你推向成功的頂端。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不足而悲觀失望,也不要因為自己的缺陷而鬱鬱寡歡。青少年朋友們,隻有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不足,去欣賞我們的不足,相信“缺陷不是負擔,缺陷也是一種美”。因為有某一特定的事情上,你也許就會發現,你所謂的“缺陷”並不是缺陷,而是一般人都不能做到的,恰恰隻有你也可成功,可以辦到,這又何嚐不是另一種成功,一種美呢!
6.換個角度看得失
在古希臘有個人問著名的哲人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為什麼我從來沒有見過你蹙額愁眉,你的心情總是那麼好嗎?”蘇格拉底回答說:“因為在生活中,沒有那種失去能讓我感到遺憾的東西。”的確,蘇格拉底的好心情與他的得失觀是密切相聯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得到的還是丟失的,我們都要換個角度看待得失。因為,得失本是自然恒古如一的規律。得是一種通過艱苦奮鬥的獲得;是一種苦心孤詣的贏得;而失是一種粗枝大葉的放棄;是一種馬馬虎虎的放縱;是一種應付了事的放逐;是一種袖手旁觀的放逐;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放肆。所以,春夏秋冬,循環不已,周而複始,無窮無盡,它孕育了世間紛繁萬物,蓄養了千萬的生靈。此時正因為失去了春天裏的姹紫嫣紅、妖嬈多姿,才迎來了夏天的激情洋溢和活力四射;告別了秋天的碩果累累,才擁有了冬天的靜謐祥和,就這樣在得與失之間使得到的讓人愉悅,而丟失的卻讓人醒悟,所以,換個角度看得失皆是一件奇妙的事。
豁達看得失
得是你付出後的驚喜,但你必須要用心去珍惜;失是你倏忽後的驚訝,但要你還必須用情的珍視;得了,請你不要招搖過市、沾沾自喜的飄然起來;失了,也請你不要灰心喪氣、放任自流的默默的消沉下去。得與失,都是要你知道如何把持自己的一種榮辱不驚、從容不迫的態度。
有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
有個人向三位修行人請教如何才能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說:“在葡萄園裏,我看到枝葉茂盛的葡萄藤上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是那麼的美麗,到了中午人們摘取後,留下的卻是一片破敗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第二位修行人說:“我坐在池塘邊,看到聖潔的蓮花在清晨時分開得非常美麗;到了中午有一群人跳進蓮池裏洗澡,一會兒工夫就把蓮花蹂躪殆盡,我因此而得道。”第三位修行人說:“夏季的每天清晨我在水邊靜坐,看到晨間小溪裏的魚兒自由自在的遊來遊去;然而,到了中午,漁民們拿了網子,用誘餌把這些可愛的魚兒全誘到了網中,我因此而得道。”
這個人在回家的途中仔細品味著這三位修行人的話,當他路過海邊時,發現沙灘上堆了許多沙堡。沒多久,一浪又一浪的潮水湧上岸來,當潮水退走時,先前的那些沙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他恍然大悟:“原來事上的許多事物,不論費盡多大的心機,花了多大的力氣,即使能夠擁有,也都是暫時的。”所以,在生活中,有舍就有得,舍就是失去,就是意味著放棄;得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超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經濟社會裏,大多數人都樂於得而痛於失。如果得了就會心滿意足,沾沾自喜,喜形於色;如果失了,就會沮喪不已、自我消沉。其實,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得到。
世上萬事完物是從來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害,得失也是如此。有些人,在獲得成功後,就擁有高級別墅或者豪華住宅,但他們的內心卻陷入了空虛、落寂和無聊,以至精神崩潰等。所以,失去並不一不定是件壞事,因為在失去中始終蓄藏著生機,這就需要你去細心觀察發現了;失誤中儲藏的正確,需要你虛心的彌補;它讓我們明白了得到是一種幸福,失去是另一種幸福,讓我們把握今天,不乞求也不放棄,做任何事情都隨遇而安。
所以,正確的看待得與失,是一種聚精會神的認得;是一種乘風破浪的取得;是一種專心致誌的自得;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忍得;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博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對於生活中的失去,我們應該從容的對待。人生就是在一種得失的選擇和重複中延伸。在我們麵前,無時無刻不存在得失權衡,然而,有時得失的轉換可能就在一線之牽。厄運之後方可見幸運。在《淮南子》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給人算卜過去和未來。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也與眾不同。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麵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因此,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後世有許多人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評價和引用。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遊《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來又發展為“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這則哲理被世人頻頻應用,用來說明世事無常、或因禍得福,好事變壞事。
這就印證了得失轉換的關係,有時覺得就要得到的時候,可能更大的失去正在發生;但就要失去的時候,可能正在換取更大的獲得,而他們之間的轉化就可能在你的抉擇中瞬間發生。有時候,得到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學會舍棄。日中則仄,月滿則虧;聖哲說:謙受益,滿招損,都是警醒我們,要學會舍棄。如若一味的貪婪務多,不知舍棄有些東西,終受其害。而且,世事紛擾,物欲橫流,不能明智的擇舍,或許就會在複雜的現實社會中迷失。因此,坦然麵對人生的得失,就是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加完美更加坦蕩的人生。
人生也是如此。於人而言,得與失是一對永恒的矛盾,總是相伴而生,交替更迭,如影隨形的陪著人們走過一生。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不停地徘徊,因為得到的就是在你積極主動出擊而經過一番努力拚搏之後所取得的成績。所以,換個角度看得失,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的一生對於得失,有多種對待方式,或許患得患失,或許得失無患,或許得失無常,或許得失皆宜等等。現實中,大多數人都受製於各種欲望,多數人還是處於患得患失中,既怕得不到或得不夠,又怕得而複失。因此,想不通,放不開,爭不完。此時,如果你換個角度看待得失,倒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態度,既希望得,又不計較失,積極而不極端,努力而不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