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逃出焦慮的泥潭

現代社會到處充斥著競爭,“焦慮”這個字眼頻繁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考試焦慮”、“生存焦慮”、“社交恐怖症”等。

日常生活中,焦慮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這是人們對於可能造成心理衝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產生反應時的一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此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焦慮反應。如果個體經常而過度的處於焦慮狀態下,就會造成神經症性的焦慮症。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青少年對自己在體態、生理和心理等方麵的變化,會產生一種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諸如女孩由於乳房發育而不敢挺胸、月經初潮而緊張不安;男孩出現性衝動、遺精、手淫後的追悔自責等,這些都將對青少年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帶來很大影響。而且青少年往往會由於好奇和不理解而導致恐懼、緊張、羞澀、孤獨、自卑和煩惱,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眩暈乏力、口幹厭食、心慌氣促、神經過敏、情緒不穩、體重下降和焦慮不安等症狀。由於自身生理心理失衡引起的情緒困擾和不安,以及各種環境刺激因素導致的精神壓力和負擔都有可能引發各種異常心態和行為,特別是焦慮心態和焦慮行為。

你有這些焦慮嗎?

焦慮是由於過分緊張引起的一種心理狀態,在不同條件的刺激下,青少年學生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焦慮。具體表現:第一,學習焦慮。即由學習活動引起的焦慮。有關調查表明,“學習和考試焦慮”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生理焦慮。即因自身生理發展不適應而引起的焦慮。如對“月經”、“遺精”、“手淫”及其他第二性征出現而產生恐懼、悔恨、羞恥感、罪惡感等。第三,心理發展焦慮。即由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卻未獲得他人應有的承認或尊重,對社會地位欲求不滿而產生的焦慮。第四,生活焦慮。即由於不能適應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的焦慮。如有的赴外求學不適應當地居住環境、飲食條件、生活習慣等;有的缺乏獨立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等。第五,人際關係焦慮。即因無法適應各種人際關係而引起的焦慮。

以上不同的五種焦慮表現,如果它的存在是短暫的、輕度的,則不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但如果是持續的、較大強度的,則會損害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形成與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青少年的精神焦慮呢?

1.家庭的壓力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有用的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合乎情理的,家長期望孩子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能“出人頭地”,因此形成了過高的期望值。他們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盡力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並未把自己與子女的關係放在平等的位置來看待,習慣於選擇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命令子女,儼然將之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憑著一廂所願的“為了孩子好”的心理,很少顧忌孩子的內心感受。尤其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要求,易於表現出幾近苛刻的態度。孩子的課餘時間不僅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而且一旦孩子考試成績稍不理想,即遭致家長“疾風暴雨”或“淒風冷雨”式的回應。這種過分的功利性教育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情緒高度緊張、焦慮。

2.過重的學習負擔

青少年學習負擔過重也是導致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突出表現在,學習要求過高、作業量太大、考試太頻繁。這就形成一部分人因為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而形成學習負擔。學校為了轉變這些“學習差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就不斷地加大學習量,作業越來越多,使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整天陷在作業堆裏。頻繁的練習和考試不僅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而且逐步產生了恐懼心理,每天放學時學生怕老師布置作業,早上到校怕老師檢查作業,學生見到作業和考試會感到恐懼不安,心理極度緊張。

3.不良人際關係

不良的社會關係常使人感到飄零、失落、不被重視、失去愛,恐懼受人排拒、恐懼屈辱等,這些不良情緒會導致焦慮的產生。

當青少年產生焦慮心理時,往往會對生活產生消極態度。因此,應對焦慮是當今青少年應重視的問題。

調適自己的焦慮心理

焦慮並不可怕,隻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學會自我調節的方法,就會避免、減輕和消除焦慮的情況。現介紹幾種自我調試方法。

1.樹立自信心

自信是治療焦慮的一個重要手段。當青少年產生焦慮心理時,應暗示自己樹立自信,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有處理突發事件和完成各種工作的能力。通過暗示,青少年每多一點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些,同時又反過來使自己變得更自信,這個良性循環將幫助青少年逃出焦慮的泥潭。

2.找人傾談

每個人總會有一些難於解決的問題和煩惱,若不能適當地處理這些問題和煩惱,焦慮就會出現並累積。基於自尊,很多青少年會羞於向別人提及自己的問題和煩惱。其實找人傾談也有很多好處。由於每人各有專長,你認為難於處理的事,在他人眼中可能十分輕易。再說,你將心中的煩惱向別人傾談後,不愉快的情緒亦會隨之宣泄,壓力和焦慮也會因此而得到舒緩。

3.放鬆意念

經常進行放鬆訓練,可以消除緊張心態,有助於克服焦慮。意念放鬆的做法是:靜下心來,排除雜念,閉上眼睛,調整呼吸。可以通過默默地數數、想象藍藍的天空等幫助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心靜神寧,達到消除緊張、放鬆心態的效果。

青春期焦慮症會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還會誘發神經衰弱症,因此,必須及時予以合理治療,使其極早地走出困境。

請記住,相信自己,戰勝自己,焦慮不再有!

6.災難是上帝的恩賜

一直以來,人們欣賞無所畏懼的英雄,歌頌征戰沙場的勇士。麵對災難,有些人是坦然麵對、倍加珍惜,把災難視為人生路上不懈動力。勇敢的接受上帝的微笑,因為是成功路上上帝給我們的恩賜。災難是人生旅途上一座七彩橋,無論有多少溝溝坎坎,有了這座橋,你便可以順利的跨越,步入理想的自由王國,實現人生的價值和輝煌。

對於青少年來說,能夠正確麵對災難就顯得尤為重要。災難也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塊巨石,利用它,你可在砥礪精神的刀鋒,開掘生命的金礦,從自信、樂觀、勇敢、誠實、堅韌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災難越勇,找到生命支點

人生中遇到災難就像大自然中的刮風下雨,誰都無法避免。有的人,被風雨擊倒了,被災難征服了,被困難嚇倒了,他的人生從此就變得灰暗了。而有的人,接受了風雨的洗禮,經曆了災難的磨練,戰敗了困難的挑戰,他的人生從此便一片光明。

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一生創作出大量流傳千古的交響樂,一直被後人稱為“交響樂這王”。但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痛苦: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早逝,使他從小失去了童年的幸福。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享受歡樂和愛撫的時候,他卻必須得像大人一樣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並且成功地維持了這個差點陷入破滅的家庭。

也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也許是禍不單行的緣故。正處於青春年華的貝多芬,他失意孤獨;也正當他步入創造力鼎盛的中年時,他又患耳疾,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突然耳聾的打擊更沉重的嗎?貝多芬一生中幾次瀕於崩潰的境地,他在三十二歲時就寫下了令人心碎的遺囑。但他頑強地戰勝了命運的打擊,他大聲呼喊:“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摧倒。”即便是在困難重重最痛苦的時候,他還是憑著自己的堅強鬥誌完成了清明恬靜但雙激昂奮鬥的《第二交響曲》。

貝多芬一生曆經無數挫折磨難,但是,每一次痛苦和哀傷在經過他的搏擊和戰鬥後,都化為歡樂的音符,譜寫成壯麗的樂章。一個飽經滄桑和不幸的人,卻終生謳歌歡樂,鼓舞人們勇敢向上,這是何等超人的勇氣,何等堅毅的精神,何等偉大的人格!在貝多芬的日記裏,永遠記著一句話,那就是:“誰想收獲歡樂,那就得播種眼淚。”的確,貝多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同世界、同命運、同自己的靈魂進行不懈鬥爭的雄渾宏偉的交響曲。

其實貝多芬的故事無不在向我們說著這樣一個道理:這個世界,確實存在太多問題,也許有太多不如意,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麵臨什麼樣的災難,都可以看作是上帝給予的恩賜,目的是要鍛煉自己。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心裏充滿陽光,世界也會充滿陽光。也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困難和挫折;唯有抱著積極的態度,才能戰勝它。

在遭遇挫折、麵對困難,尤其是青少年,沒有必要停滯不前、意誌消沉。如同一個突遇風雨的登山者,對於風雨,逃避它,你隻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經曆過挫折,生命也就會平添了一份色彩,多一份磨練,就多一段樂章。多一份精神食糧和財富。曆經災難的人,更知道怎樣去珍惜生活,更明白生活蘊含的哲理。因為災難是一道迷人的風景,永遠裝點奮發的人生。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挫折困難。對此,作為青少年絕不能低頭,而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理智、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並采取恰當的方法來克服挫折。感謝災難,生活因此而豐富,人生的體驗依次而深刻,生命也因此而更趨於完美。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其實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隻要我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麵對困難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敗中倒下,而在災難中奮起”。沒有登不上的山峰,也沒有趟不過去的河流。”

災難是人生的財富

逆境與順境,從來就是人生之旅中的常客,誰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走到生命的盡頭。害怕失敗,失敗就會無處不在;挑戰逆境,成功之門就會隨時為你打開。沒有經曆苦難的考驗,人永遠品味不出幸福生活的意義;隻有經過災難的錘煉,人才會珍惜得到的收獲。所以勇敢者才能在不斷的失敗中獲得經驗,挑戰者才能最終走出陰影和黑暗,擁抱光明的未來。

災難是指個體需要的滿足受到限製或阻斷而引發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即俗話所說的“碰釘子”。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以下特點:追求的目標不切實際,對追求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缺乏心理準備,缺乏應對困難的能力,誇大困難、缺乏自信等。

幾年前,一個農村家庭的他遭受重大變故: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飽受傷痛的母親不辭而別,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和父親病後撿到的遺棄女嬰需要照顧……這個家庭的重擔壓在當時隻有12歲的長子——洪戰輝身上。十年如一日,洪戰輝一邊讀書一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照看時常發病的父親,撫養撿到的妹妹……

麵對這樣的變故,他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受住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擔。父親,妹妹,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稚嫩的肩膀上,唯一能做的隻是堅持,再堅持!在日記中,他這樣寫到:“我會堅持,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責任,不但對自己、對家庭,還有對社會。隻是默默地走,不願放棄。”一份責任讓他支撐住,一種永不言棄的心態,讓他逐漸成熟,幾度麵臨輟學,他沒有放棄,而是憑著自己的一雙手,艱難的維持著妹妹的生活、父親的疾病,自己的學業,這看似沒有可能的事情被他在汗與血與淚中見證著。

洪占輝曾說過:“漫漫人生路總會與挫折碰麵,但我明白,魚兒要遊弋於大海,接受驚濤駭浪的洗禮,才會有魚躍龍門的美麗傳說;雄鷹要翰翔於藍天,接受風刀雪劍的磨礪,才能擁有叱吒風雲的豪邁。”

如此艱難的生活讓他學會了自立、自強,以至於在人們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時,他選擇了拒絕,“不接受捐款,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苦難和痛苦的經曆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劣勢的現狀才是最重要的。”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雖然在最最困難的時候想過退縮,但最終還是決定了要自強不息,用自己的力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他明白隻有經過地獄的煉造,才能造出天堂的美好。隻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所以說挫折是上帝的恩賜。洪占輝很好的向我們證明了這一切。

“自古雄才多磨難”,麵對災難,青少年應當拿出勇氣和耐心,並對自己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主動出擊,迎接挑戰,直麵災難,笑對災難,把災難當作前進中的踏腳石。然後擁抱勝利。因為災難是福,注定在我們的歲月中搏擊風浪、經曆考驗奠定更加堅固的基礎,譜寫出美好的人生之歌。

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必須做什麼,更應該知道不應該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因而,保持清醒的頭腦遠比聰明的腦袋更為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在堅持與放棄間保持一份清醒,那麼成功就在前方的不遠處等待著你,微笑著向你招手……

災難不僅是財富,而且災難是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所以災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視它。因為它就像一麵鏡子,你的態度如何,決定了人生的結果如何。災難會讓懦弱者更加懦弱,卻讓堅強者更加堅強;讓自卑者徹底喪失鬥誌,卻讓自信者激發挑戰的勇氣。其實,隻要我們勇敢麵對,你會發現,生活永遠向你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