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有一個名叫時間的富人。他除了擁有無數的各種家禽和牲畜外,無邊無際的田地,上麵種了所有世界上能種的糧食作物,他家的穀倉裏裝滿了糧食,家裏還有一箱又一箱的珠寶。時間還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他把牛、羊、衣服送給窮人,這更是使他成為一個家喻戶曉、揚名中外的名人了,甚至有人在傳說,沒有看見過時間富人的人就等於沒有生活過。

為了好好地管理自己的國家,讓人們也都能過上好日子,其他各國不斷地派遣使者來,就為了看一看這位時間富人是怎麼生活的,樣子是怎樣的,回國後好對百姓說。有一年,有個部落準備派出使者去向富人問好,隨同的還有舞蹈家、歌手、演員。臨行前,這個部落的人對前去觀摩、學習的使者說:“你們到時間富人的國家去,要想法見到他,看看他是否像傳說中的那麼富有,那麼慷慨。”這些使者們行走了好多天,好不容易到達了時間富人所居住的國家。在進城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瘦瘦的、衣衫襤褸的老頭正在城門口坐著休息。於是,使者們上前問:“聽說這裏有一個叫時間的富人,請問他住在哪兒?”老人憂鬱地回答:“你走進城裏麵,人們就會告訴你的。”說完並跟在使者們的後麵進了城。

使者們向市民們問了好,說:“我們來看時間的,他的聲名也傳到了我們部落,我們很想看看這位神奇的人,準備回去後告訴同胞。”這時,有人說:“時間就在你們的身後啊,他就是你們要找的時間富人!”使者們順著他的方向看過去,隻見是剛才遇到的那個又瘦又老、衣衫襤褸的老乞丐,一時驚呆了,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人看出了他們的疑惑,說:“是的,我就是時間,過去我是最富的人,我現在世界變成了最窮的人了。”使者點點頭說:“是啊,生活常常這樣,但我們怎麼對同胞說呢?”老頭想了想,答道:“你們可以這樣說:‘記住,時間已不是過去那個樣子!’”

可見,時間是無法取代的,得到時間,你也就是得到一切。

不管快和慢,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回來了。時間隻是一種代號,但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青少年朋友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時間!雖然對過去的時間無可奈何,但無奈也沒什麼用,把現在的、未來的時間好好把握住,努力的充實自己,從而讓自己的每刻時間都印上生命的足跡,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在沒有生命的宇宙角落裏,時間是毫無意義的,或者說時間是停滯的。對於一塊在房前小路旁的石頭來說,今天還在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昨天相對百年前的某天,與它又何異?但是,對人,它卻有著不同的重要意義,因為昨天的你,和此刻經過它身邊的你就不再是同一個你了。

4.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人生最寶貴的兩個資產,一個是頭腦,一個是時間。無論做什麼事情,即使是一件十分簡單的小事,也要花費時間。因此,對於青少年而言,管理時間的水平高低,決定著其學習和生活的成敗。

善於運用時間

每個星期有168個小時,其中56個小時是在睡眠中度過的,21個小時是在吃飯中度過的,餘下的91個小時即每天13個小時則由你來決定做什麼。如何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管理時間,是一項重大的技巧。它能夠使青少年控製其學習與生活,朝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前進,而不至於像汪洋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不知所措。

一天,時間管理專家在為一群商學院的學生上課。

“我們這節課來做一個小實驗。”專家邊說邊拿出一個一升的廣口瓶放在桌子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的小石塊,把它們一塊塊放進瓶子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且再也放不進去為止。他向學生問道:“瓶子裝滿了嗎?”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應答道:“滿了!”他反問道:“確定嗎?”“確定!”學生齊聲歡呼道。但專家從桌子下取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放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間所有的間隙,他的這一舉動令在場的學生感到目瞪口呆,他接著問:“現在瓶子滿了嗎?”這次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終於有位同學打破了原有的寂靜,怯生生地回答道“可能沒有滿吧?”。“Very good!”專家說完後又拿出一壺水倒進玻璃杯,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他望著學生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呢?”

聽到這個問題,如果你作為當時在場的一名學生,將會有何感想?教授的實驗對你而言是否有所啟發,有所觸動。在專家提出問題,並停頓了幾分鍾後,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講的內容是時間管理。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倘若教授的實驗順序顛倒一下,先在瓶子裏放滿沙子,就不能放入小石塊,更不能放入大石塊了。與之相同,在平日的生活中,假如我們的時間都被一些瑣碎的雜事占用,那將沒有時間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學會優化時間

對於進入初中後的青少年而言,或許大家都會有一種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不計其數的同學向老師或家長反映沒有絲毫屬於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與空間,他們非常擔心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有些同學為了贏得更多的時間,在晚自習熄燈後還要借助走廊微弱的燈光或手電筒進行看書學習,恨不得自己的一天能夠擁有48個小時。

小方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在一次家長會上,她媽媽有幸成為家長代表在發言席上發言,小方媽媽的話語令在場所有的家長為之所深深震撼:“方方回家以後,晚上一般都要學習至11點半以後,孩子經常對我講到:‘媽媽,中考是人生的第一個岔道口,現在我必須努力學習,別人都在拚搏,都在進步,如果我不努力,很有可能考不上重點高中……’作為家長,我為孩子的勤奮好學所感動,孩子十分懂事,在她年幼的意念中,中考這場戰爭必須打贏,也隻能打贏,但我並不提倡這種挑燈夜戰的做法,作為家長,我經常勸導方方要學會管理時間……”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願意去擠,總是會有的”,列夫·托爾斯泰也有一格言“你沒有有效地使用而放過的那點時間,是永遠不能返回的”。的確如此,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每天都有諸多的事情在等待我們去處理,我們不可能對每件事情均一視同仁,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那麼時間一定是不夠用的。但是我們也不能隻懂得利用時間而不注重抓住效率,因此,怎樣才能優化時間?怎樣才能從有限的精力和時間中獲取最大的價值呢?不妨嚐試以下的一些方法:

1.分清主次,分清輕重緩急。

一個有效率的人應該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每天把需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然後再緊張而有序地完成。不論每天有多少事情需要完成,隻要把所需做的事情歸納分類,先用大塊的時間完成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2.充分利用最有效率的時間。

正是由於每個人的生物鍾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中做事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如有些人的最佳狀態在早上,那麼他們應該把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清晨,反之,則亦然。

3.全力以赴完成最為重要的任務。

對於重要的事情,在完成時需要不受外界的任何幹擾,全身心地投入,隻有這樣,任何事情才能迎刃而解;否則將會一事無成。

4.擺脫消極情緒。

在所有阻礙時間管理的消極情緒中,內疚是最最無益的。遺憾、懊悔和心情不佳既不能改變過去,又使當前的事情難以完成。除此之外,對未來的擔憂也是一種毫無益處的情緒。

5.適當地進行休息。

適當變換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科交叉學習不僅能夠緩解大腦疲勞,還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在適當的時候變換一下身體姿勢,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能夠養精蓄銳。

隻有合理有效地計劃,利用好點點滴滴的時間,做到勞逸結合,有張有弛,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某種程度而言,倘若我們能夠合理地管理時間,高效率地利用時間,必定會獲得成功。

5.運籌時間的黃金定律

假設有這樣一家銀行,每天早上都會往你的賬戶上存入86400元,在午夜12點之前,就會刪除你當天沒有用完的錢,而不是繼續保存到第二天。那麼,你會怎麼做?毫無疑問,所有的人都會選擇把當天的錢全部取出來。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銀行和賬戶是不存在的,但卻有一樣事物和這個賬戶有所相同,那就是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每天早上時間老人都會為我們存入86400秒,到晚上取消所有沒有利用的時間,既不會自動轉入第二天,也不允許透支。這就為所有的人們都提了一個醒: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是一門大學問。

什麼是帕金森時間定律

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就連雙胞胎也不例外,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有一副獨特的皮囊。但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卻是相同的,按照常理來說,在相同的時間裏,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一樣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能夠為自己的事情留出合理的時間,而有些人卻總是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先來看一看什麼是帕金森時間定律吧!

帕金森時間定律的內容是: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並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這是帕金森本人在分析得出“大型組織會變得大而無當、毫無生氣”的結論後,總結出來的定律。換而言之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會在無形當中為一項工作投入過多的時間,超過實際需要。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效率提高,那麼就必須安排恰當的時間。假如時間過於充裕,你便會將自己的節奏慢慢放緩,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時間。

帕金森曾經描述過一位老太太寄信的過程:這位老太太閑來無事,便想要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去一張明信片,可是僅僅一件這麼的小事情,她卻花掉了一整天的時間。讓我們來看看她究竟是怎麼做的吧:首先老太太花了1個小時去找那張明信片,找到之後又花了1個小時去找眼鏡。然後,又接著查詢外甥女的地址,這項工作又用去了她30分鍾,接下來開始寫信,又花了1小時15分鍾。就在她決定要出門將明信片送往鄰街的郵筒時,她又在想到底要不要帶把雨傘,而這小小的考慮又費了20分鍾。就這樣,原來是一件3分鍾就可以解決的事情,老太太幾乎用了一天的時間才搞定,而且在這期間她又在不停地猶豫、焦慮和操勞,最終弄得自己疲憊不堪。

從這件事情中,帕金森總結出來一條定律,那就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與工作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一件事情被膨脹出來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與完成這件事情花的時間成正比。”的確如此,對於青少年而言,總以為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事情,那麼事情的品質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但事實卻恰恰相反。越多的時間反而會使其越懶散、缺乏原動力、效率低,而最終,事情的品質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有趣的時間定律

5秒鍾定律:5秒鍾定律的主要內容是:假如食物在落地的5秒鍾之內被撿起來,就可以放在嘴裏繼續食用。這是一位04年就讀於芝加哥農業科學中學名叫吉蓮·克拉克的女中學生提出來的,它獲得了2004年度“搞笑諾貝爾獎”公共衛生獎。吉蓮·克拉克在學校裏擦地板時無意中發現,其實學校裏的地麵十分幹淨,當然細菌也很少,因此突發其想得出這一定律。為了驗證它的可行性,克拉克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結果發現76%的女性和56%的男性都認同她的結論,而且他們還明確表示自己平時就是按照定律來做的。

7秒鍾定律:人們在商場中挑選商品時,存在一個“7秒鍾定律”,也就是說,人們隻需要7秒鍾的時間就可以判斷自己是否對這些琳琅滿目的商品感興趣。在這短暫而關鍵的7秒內,色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