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錢觀與幸福觀·第二節幸福觀(1)(1 / 3)

第三章金錢觀與幸福觀·第二節幸福觀(1)

學生青春期人生觀的教育藝術學生青春期教育與培養藝術

1.幸福觀指的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或一個方麵,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由於人們的生活價值目標不同,人們的幸福觀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幸福觀。

資產階級的幸福觀的基本特征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認為物質享受與個人私欲的滿足是衡量幸福快樂的尺度。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每個人都在謀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開的。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最重要之點在於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隻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隻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有三個特點:

一是認為幸福觀是整個曆史發展的產物,各個階級的幸福觀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二是認為幸福的關鍵是人的誌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於鏟除剝削製度,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關係,創造嶄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製度。

三是認為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緊密結合。強調集體幸福,但不否定個人幸福,把個人幸福融於集體、民族、階級和人類的幸福之中。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共產主義幸福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全人類解放而奮鬥,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堅持把追求個人幸福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

價值觀就是人們由心中發出對世界上存在萬物萬事的認識以及所持有的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相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會產生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每一社會都有一些共同認可的普遍的價值標準,從而發現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為定勢,或是社會行為模式。

價值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所處工作環境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由於人員的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這種價值衝突的結果,總的趨勢是前者逐步讓位於後者。價值觀念的變化是社會改革的前提,又是社會改革的必然結果。

2.保持自己的本色

詹姆斯·高登·季爾基博士說:“保持自我本色的問題像人類曆史一樣古老,而且是全人類的問題。”很多精神,神經質心理方麵的問題,其隱藏的病因往往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本色,矯揉造作引起的。伊笛絲·阿爾雷德太太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艾爾山她的故事充公說明了這個道理。

“我從小就特別敏感而靦腆,我的身體一直很胖,而我的臉使我看起來比實際上還胖得多。我有一個很保守的母親,她認為隻有愚蠢的女孩才通過漂亮的衣服展示自己。她總是對我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我的衣服總是寬寬大大、長可及膝。我從不參加任何聚會,自己也沒開過生日Party。上學後,我從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我非常地害羞,覺得我跟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我嫁給一個比我年長好幾歲的男人,可是我並沒有改變。我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他們希望能改變我的性格,但我卻辦不到。他們為了使我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我更退縮到我的殼裏去。我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甚至恐懼到害怕門鈴響的地步。我知道我是一個失敗者,又怕我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我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我都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虛假而讓人遠遠避開。事後我會為此而難過好幾天。久而久之,不開心的事情越來越多,使我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了,我開始想自殺。”

那麼,是什麼改變了這個幾乎自殺的女人呢?

阿爾雷德太太說:“後來,我的婆婆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這句話在我的耳畔不斷轟鳴。在這一刹那間,我突然發現了我苦惱的根源,那就是我一直試圖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我的模式。

“一夜之間我開竅了。我開始保持自我本色。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試著發掘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我研究我的優點,研究色彩和服飾的關係,盡量按照我的身材和個性去采購衣服。我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開始我很害怕,但我每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過了一段時間,我就感到非常的快樂,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以自己以前的痛苦生活為鏡子,鼓勵他們遵循自然,‘保持自我本色’。”

安吉羅·帕屈在幼兒教育方麵,曾寫過13本書,和數以千計的文章,他說:“沒有人比那些想做其他人——除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更痛苦的了。”

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在好萊塢尤其流行。山姆·伍德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導演之一。他說在他啟發一些年輕的演員時,所碰到的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要讓他們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們都想做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者是三流的克拉克·蓋搏。“觀眾已經嚐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他們現在需要點新鮮的。”

山姆·伍德在導演《別了,希普斯先生》和《戰地鍾聲》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從事房地產,因此他培養了自己的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界中的一些規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完全模仿別人隻能一事無成。“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員,這就是最保險的。”

求職的人常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羅·伯恩頓——一家石油的人事主任——曾經和六萬多名求職者麵談過,還寫過一本名為《謀職的六種方法》的書。他回答說:“來求職的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們不以真麵目示人,不能以誠待人,還給你一些莫明其妙的回答。”這種作法令用人單位很反感,因為沒有人要偽君子,就像沒有人願意收假鈔票一樣。

有一位公共汽車駕駛員的女兒就是很辛苦才學到這個教訓的。她想當歌星,但不幸的是她長得不好看——嘴巴太大,還長著暴牙。她第一次在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裏公開演唱時,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齒,她企圖讓自己看來顯得高雅,結果卻把自己弄得像個小醜。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她注定要被舞台遺棄。

幸好當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認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他很直率地對她說:“我看了你的表演,看得出來你想掩飾什麼,你覺得你的牙齒很難看?”

那女孩聽了覺得很難堪,不過那個人還是繼續說下去:“暴牙又怎麼樣?那又不犯罪!不要試圖去掩飾什麼,張開嘴就唱,你越不以為然,聽眾就會越愛你。或許,現在你引以為恥的暴牙,將來可能會帶給你財富呢!”

凱絲·達萊接受了那人的建議,把暴牙的事拋諸腦後。從那以後,她隻把注意力集中在觀眾身上。她開懷盡情地演唱,後來成為電影及電台中走紅的頂尖歌星。現在,別的新人倒想來模仿她了。

著名的威廉·詹姆森在談到那些從來沒有發現自己能力的人時說:“一般人隻發展了10%的潛在能力,跟我們應該做到的來比較,我們等於隻醒了一半;對我們身心兩方麵的能力,我們隻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再擴大一點來說,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設的限製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常常習慣性地不懂得怎麼去利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要再浪費任何一秒鍾,而處心積慮地想成為其他人。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以前從沒有過,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任何人完全跟你一樣;而將來直到永遠永遠,也不可能再有一個與你一模一樣的人。

遺傳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某種能力的形成,取決於父親的23條染色體和母親的23條染色體所遺傳的是什麼。在每一個染色體裏可能有幾十個到幾百個遺傳因子——在某些情況下,每一個遺傳因子都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是的!人類生命的形成真是一種全人類敬畏的奧妙。

即使你父母相親相愛,那麼,孕育和你完全一模一樣的人,也隻有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也就是說,即使你有30億萬個兄弟姊妹,也可能都跟你完全不一樣。這不是憑空杜撰而是有科學依據的。阿倫·舒因費有一本書叫《遺傳與你》,詳細介紹了遺傳學方麵的知識,你若有興趣不妨借來一閱。

戴爾——一個成功的演說家——或許是最有資格和論保持自己本色這個問題的,因為他有過代價相當大的痛苦經驗。很早以前,當他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他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他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成功之路的捷徑,他當時幾乎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地問:為什麼成千上萬的淘金者沒有發現這個秘密呢?

這個想法是這樣的,他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我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

多麼愚蠢!多麼荒謬!他居然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直到功敗垂成,他才終於明白,他一定得維持自己的本色,他不可能變成任何其他人。

經過那樣慘痛的教訓,他仍沒有總結經驗。後來他又頭腦發熱地想寫一本書,並希望那是所有關於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他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他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裏,那本書能夠包羅萬象。

於是,他去買了十幾本著名演說家所寫的書,花了很長時間吸收他們的想法,變成我的文章。可是最後他再一次發現自己又做了一件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堅持讀下去。所以他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廢紙簍裏,重新開始。

這一回他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的有限,你也不可能變成別人。”

於是,他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是卷起袖子,做了他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他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講的教科書,完全以他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他終於達到了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教授華特·羅裏的境界。他說:“我沒有辦法寫一本足以媲美莎士比亞的書,可是我可以寫一本由我寫成的書。”

大名鼎鼎的歐文·柏林曾對已故的喬治·格希文有一個“保持自己本色”的勸告,非常經典。柏林和格許文初次見麵的時候,柏林已經大大有名;而格希文還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作曲家,一個禮拜隻賺35美金。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能力,就問格希文要不要做他的秘書,薪水大概是他當時收入的3倍。

“不要接受這個工作,”柏林忠告說,“如果你接受的話,你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但如果你堅持繼續保持你自己的本色,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格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