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錢觀與幸福觀·第二節幸福觀(1)(2 / 3)

格希文聽從了這個勸告。後來他慢慢地成為美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像查理·卓別林這樣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經學到這個教訓,而且多數人都是先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卓別林開始拍片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他自己,才漸漸成功。

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曆,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紅。

當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台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但不成功。直到她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播音明星。

吉瑞·奧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克薩斯州口音,打扮得像個城市人。他還對外宣傳自己是紐約人,結果隻能招致別人背後的訕笑。後來他開始重拾三弦琴,演唱鄉村歌曲,才奠定他在演藝界最受歡迎的牛仔歌手的地位。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應該為這一點而慶幸,應該盡量利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一切進行創新。從古至今,所有的藝術都帶著創作者自己的特色;你隻能唱你自己的歌,你隻能畫你自己的畫,你隻能做一個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和你的家庭所造就的你。不論好壞,你都應該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花園;不論好壞,你都得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你自己的小樂器。

愛默生在《自我信賴》中說得好:“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之中,他一定會在某個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自己的本色。雖然廣大的宇宙之間充滿了好的東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塊給他耕作的土地,否則他絕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麼,他能知道些什麼,這些都必須是他應該探索求取的。”

已故詩人道格拉斯·馬洛奇用另一種方式進行了論述: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巔上一棵挺拔的鬆樹,

就做山穀中的一株灌木吧!

但須是溪邊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那就做一片灌木叢林中的一簇吧!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

何妨做一棵小草,

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隻麝香鹿,

就做一條小魚也不錯,

但須做湖裏最好的一條魚!

我們不能都做船長,

總得有人當海員。

不過每個人都應各司其職,

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

我們總得完成份內的工作!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就做一條羊腸小徑;

如果你不能做太陽,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斷定你的輸贏,

隻在於你是否已竭盡所能?

3.把握快樂的要訣

統治羅馬的皇帝馬卡斯·奧理歐斯不但是位傑出的領導者,而且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用一句話進行了總結:“思想決定一生。”這是一句能夠決定命運的精辟見解。

這很容易理解,人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支配的。每個人的命運,完全決定於他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人是思想的產物……他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我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可以算是我們必須應付的唯一問題——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假若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假若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假若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假若我們想的是恐懼的念頭,我們恐怕就會恐懼了;假若我們想的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但你卻是你所想的。”

但這裏並不包括這層意思,對於所有的困難,都必須采取樂觀的態度。

不是的,人生還不至於如此單純,不過我卻鼓勵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而不應有陰暗的心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注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

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用例子能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當你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時,你可能會全神貫注——可是並不會憂慮。關注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采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在封閉的圈子裏轉悠。

一個人可能正麵臨很嚴峻的問題,但此時並不妨礙他昂首闊步,正常度日。羅威爾·托馬斯就是這樣做的。當羅威爾·托馬斯拍攝一部由他主演的關於艾倫比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時,他和幾名助手在好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最精彩的是他們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比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著名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比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倫敦的歌劇節因此延後了6個禮拜,讓他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獲得盛大成功之後,又旅遊了幾個周邊國家。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在此期間,他碰到了一連串的黴運,而且,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

那時,他不得不去吃很便宜的食物。最後,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托馬斯一點錢,才使他勉強度過了難關。

當羅威爾·托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傷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會不值一錢了,尤其是他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正因為他有這種積極進取的思想,不讓挫折把他擊倒,最後才能反敗為勝。對他來說,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磨煉。

每個人的精神狀態,對他的身體和力量都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他的《力量心理學》裏,對這件事進行了闡述。盡管那本書隻有54頁,但卻非常了不起。

“我請來3個人,”他寫道,“以便實驗生理受心理的影響。我們以握力計來度量。我要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7磅。

第二次實驗則對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他們非常的虛弱。實驗的結果,他們的握力下降到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1/3。

第三次的實驗,哈德菲爾德把他們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142磅。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當他們在思想上認定自己有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還有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最奇特的故事,更能說明思想的魔力。這個故事足夠寫成一本大書,在這裏隻簡述一下。

十月的一個夜晚,內戰剛結束不久,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在街上茫然地遊蕩。她晃到一位退休船長的太太——韋伯斯特太太——家門口,敲門。

門開了,韋伯斯特太太看到這個可憐的瘦小女人——體重不會超過100磅,一身皮包骨頭。陌生女人解釋說,她正在找個落腳處歇下來,思考並解決日夜困擾她的問題。

韋伯斯特太太說道:“那就在這裏留一宿吧!這座大房子裏隻有我一個人。”

後來,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剛好從紐約來此地度假,發現了這個女人住在家裏,當即咆哮說:“我可不要一個無賴住在家裏!”他把這個無家可歸的女人趕出門去。她在雨裏呆站了幾分鍾,隻好在街上找個遮蔽處。

這個故事的驚人之處是,被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比爾·艾利斯趕出去的“無賴”,後來竟成為世界上極具思想影響力的一位女性——瑪麗·貝克·艾迪,成為基督科學教派的創始人,擁有幾百萬信徒。

那時的瑪麗·貝克·艾迪的生命中隻有不幸、疾病和愁苦。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把他送給了別人,以致以後她失去了與她兒子的一切聯係,31年來從未再見到他。

她由於健康情形不好,所以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被送到醫院後,她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引起全身痙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被醫生判了死刑的瑪麗躺在床上,打開了《聖經》,她認為是受到聖靈的指引。她後來說,她讀到書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來到耶穌麵前,耶穌對癱子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瑪麗說:“那次的經曆,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在讀了那幾句話後,我身上的血液瞬間貫通,雙腿充滿了力量,我下床即能行走……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可能有人會在心裏說:“這個家夥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傳道。”不是的,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隻是我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這是我從事成人教育35年的經驗之談。

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隻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請大家相信,我親眼見過好幾百次這一類的轉變,因為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深信不疑,繼爾再向你推薦。

其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心境與外在的條件關係並不相同。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思想的力量而改變的奇妙事件,就發生在約翰身上。他精神崩潰過,原因是因為憂慮。以下是約翰親口所述的故事:

“我擔心每一件事,我擔心自己太瘦,擔心自己掉頭發,擔心永遠沒錢成家,我想我當不了一位好父親,我怕失去我想娶的女孩,我擔心過得不夠好,我擔心別人對我的印象。我憂慮,因為怕自己得了胃潰瘍,不能再工作,不得不辭職。

“我在內心不斷對自己施加壓力,像個沒有安全閥的壓力鍋。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隻有爆發了。如果你精神崩潰過,一定能體會到那種感覺。希望你永遠沒有過。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病痛可以與心理痛苦相提並論。

“我的情況極為嚴重,甚至沒辦法與家人談話。我無法控製自己的思緒。我內心充滿恐懼,一點點小聲音都令我驚跳起來。我逃避所有的人。無緣無故的,我就可以號啕痛哭一場。每一天都是煎熬,我覺得所有的人都遺棄我——甚至包括上帝。我很想投河了此餘生。

“後來我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也許換個環境會對我有所幫助。當我上了火車,我父親交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到了那裏才能打開來看。我到達佛羅裏達州時正是觀光旺季。由於訂不到旅館的房間,我就租了個車房,我到邁阿密去找工作,不過沒找到。

“於是我就成天在海灘上消磨時間,心情比在家裏的時候還糟。我打開信封看看爸爸說些什麼。紙條上寫著:‘孩子,你已離家1500英裏,不過並沒有什麼改變,對嗎?我知道,因為你把你的煩惱帶去了,那煩惱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都健全,打敗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種狀況,而是你對這些狀況的想法。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當你想通了這一點,就回家來吧!因為你必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