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隻是一種理想式的建議。我們應當充分地警覺到這一點,大多數成人並不知道怎樣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他們“表現”他們自己,那麼他們就可能不僅給自己,而且也可能給別人帶來大災大難。也可這樣說,對強奸犯和肆虐犯的這種問題:“我為什麼就不該信任和表現我自己呢?”我們應該如何回答呢?
作為一個思想團體,這些著作者疏忽了幾個方麵。他們包含了這些沒有搞清的東西——如果你能夠真正地行動,那麼你就行動得很好;如果你從內部發射出活動,那麼這些行為是好的和正確的。顯然包含的意思是:這個內部的核心,這個真正的自我是好的、可信賴的、合乎道德的。這個論斷與人有實現他自己的傾向,那個論斷是可以分開的,而且是需要分別證明的(我認為是這樣)。
此外,這些人很明確地回避對這個內部核心進行決定性的闡述,即它在某種程度上必定是遺傳而來的。也可以說,他們在談到這個內部核心時,並不像談任何其他東西時那樣詳細。
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本能”論,或者基本需要論。我們要抓住原始的、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的需要、衝動、渴望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人的價值蹬研究。我們不能既玩弄生物學的策略,又玩弄社會學的策略;我們不能既斷言文化創造了每一樣東西,又斷言人具有遺傳的天性。這兩種對立的說法不能共存。
在本能領域中的所有問題裏,關於攻擊、敵視、憎恨、破壞性的問題,是我們應該知道得最多但實際上知道的卻很少的一個問題。弗洛伊德主義者認為是本能性的;大多數其他動力心理學家則斷言,這些並不是直接本能性的,任何時候這些都是由於類似本能的或基本的需要受到挫折而引起的反應。這些資料另一個較好的而且是可能的解釋,它強調這是由於心理健康的增進或惡化而引起的憤怒的質變。
在比較健康的人身上,憤怒是對當前情境的反應,而不是產生於過去的性格累積。也就是說,它是對現實中當前某種事物的反應,例如,它是對不公正、剝削或侵犯的現實主義的效應性反應,而不是由於很久以前某人犯的錯誤而現在把仇恨錯誤地和無效地發泄到清白的旁觀者身上。
憤怒並沒有隨著心理健康的到達而消失,而是采取了果斷的、自我肯定的、自我保護的、正當義憤的、同邪惡做鬥爭的等等形式。這種健康人很容易成為比普通人更有戰鬥力的、為正義而戰的戰士。
總之,健康的進攻行為采取人格力量和自我肯定的形式。不健康的人、不幸的人或被剝削者的進攻行為,有可能帶有惡意、暴虐、盲目破壞、跋扈和殘忍的味道。
6.為你的價值觀獻身
對一個價值觀獻身指的是采取實際的行動。瑪麗在一家私立學校呆了十年後終究是辭職了,雖然因而她損失了一筆可觀的退休金。為什麼她要這樣做?她覺得教師的生活妨礙了她想成為一個藝術家的願望。她比較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她的價值觀裏自主和美感比經濟穩定來得重要。為此,她離開了教師的工作,這就是根據價值觀所采取的行動。
安東尼·羅賓指出,為價值觀獻身,表示你針對你的價值觀采取行動,假如你的價值觀是追求身體健康,你采取的行動就是選擇適當的食物,安排運動和休息的時間、避開煙、酒以及令人發胖的事物。
由此看來,你要怎麼收獲,就必須怎麼栽種。數年前,激勵專家金克拉到亞特蘭大演講。演講結束後,金克拉為讀者在書上簽名,有對夫婦耐心在一旁等候。當別人都離去後,他們倆人走上前來。那位太太自我介紹說:“我是麥伯倫,我就是寫信給你的那個人。這位是我的先生,李伯瑞托。”
她說:“我想向你表明身份,並將我信中所寫的再說得詳細些。我和你相同的地方是,我的體重也同樣超過200磅,但如你現在所看見的,我現在已不再看重了。”她說的的確屬實。“我和你不同的是,我以前每天要抽兩三包煙,但現在我也戒掉了。和你不同的是,我還喝酒,而且經常喝得過度,說起來真不好意思。如今我也不喝酒了。”
她繼續說下去:“我當了8年護士,我很喜愛那份差事,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職務攸關他人的性命。但說句老實話,我的自我形象卻極差。後來我開始聽你那套‘如何持續自我的激勵’的錄音帶,並從中聽到許多鼓舞人心的話。我最喜歡的一段就是:‘假如你不喜愛現在的你,別擔憂,因為你不會永遠如此。你可以成長,也可以改變。你可以超越現在的你。’”她說:“我很喜歡你所引述布洛德博士的話,她說一個人無法持續以與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行事。”
麥伯倫又接著說:“我特別欣賞你說的一段話:‘人生原是苦,唯有吃得苦中苦,方得人生樂’。如果你能在該做事的時候,就督促自己去做,那麼終有一天,當你想做這些事的時候,你就有能力去做。但是,我更欣賞的是,你一針見血地指出:‘去做我們想做的事,需要相當的努力,但努力是值得的。盡管過程艱辛,收獲卻極為甘美。’”她停頓一會又說:“我想重新自我介紹一下,金克拉先生。我是麥伯倫醫生。我是全美六位專攻肥胖症學的女性之一。這門醫學專門協助肥胖者控製體重。”
她表示自己靠著半工半讀從醫學院畢業。多數醫生都會說,他們一生所做過最艱難的事,就是讓自己從醫學院畢業,但麥伯倫卻能在當全職護士期間,完成醫學院課程,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請注意:她在工作之餘所做的事(上醫學院),不僅決定她在工作上的成就,也擴展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麵。一段時間後,麥伯倫與李伯瑞托與金克拉夫妻結為好友。每當到亞特蘭大,金克拉就會去看看他們,而他們也會到達拉斯探視金克拉夫婦。就金克拉夫婦看來,他們真是一對神仙眷侶。倆人不但身體健康、經濟寬裕,而且各方麵相當穩定。除了朋友眾多,心境安寧、家庭美滿外,還有一項無價的資產——希望,也就是希望未來會更好。如今,麥伯倫身兼作家與三家診所負責人,常到全美各地演講,甚至還會抽空一對一地教文盲識字。毫無疑問,這種無私的奉獻,使她從生活中品嚐到最甘美的滋味。
沒錯,麥伯倫是無數人的恩人,而這些人有許多是她永遠不會認識的。她的書已賣了50萬冊,你可以想象她所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大!
這則勵誌故事的後半段是:李伯瑞托不僅不斷鼓勵、支持妻子,甚至還汲取她的觀念及哲學。1992年1月,他開設了一家自然食品店——桃樹自然食品店,結果由“最佳新設商店目錄”評選為1993年的健康食品店代表。他們倆人的故事,說明了我們創建事業、個人經營與家庭生活應持的哲學:如果你幫助足夠的人達成所願,你也能完成一生的願望。怎麼栽種,就怎麼收獲。顯然地,像麥伯倫這種在職業、個人、事業及社區生活中大幅度蛻變的人,還有許多人格特質及生活層麵可供借鑒。她是個極有愛心的人,這點可由她立誌行醫、教育文盲上得到證明。她還是個聰慧、勤奮、自動自發的人。當她決定成為一名醫師時,便毅然決定回到學校接受醫學教育。她以遠見及恒心規劃她的未來,並在往後數年之中,一麵做專職護士,一麵當醫學院學生。
事實上,麥伯倫也經常會覺得疲憊、需要睡眠,也想要放鬆及擁有一些個人的時間。由於她已計劃、準備、並下決心當一名醫生,因此她知道,隻要鍥而不舍地朝夢想邁進,成功必指日可待。屆時,所有付出的代價將可加倍償還(事實上,她並未付出什麼代價,因為她是在享受將獲得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