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循規蹈矩的存在並不是企業內特有的一種特征,也不是任何大的群體所特有的領域。可以說,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和什麼規模的組織,內部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循規蹈矩的現象。大的企業總是能夠給每位員工的個性留有更多的展示機會,它所要求的循規蹈矩比任何其他一類組織要少得多——其他組織比如政府部門、學術領域或者是在軍隊中。

相對而言,循規蹈矩的現象至少是容易或者說更容易在一些小的組織群體中出現。在一個隻有10位員工的小組中與一個上千人的組織中改變一種已經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具有同樣的必要性,它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小群體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出現的偏差上。眾所周知,在一個小城鎮裏人們在約束一個與眾不同的異端人士時所花費的精力比一個大城市要多得多。同樣的道理,我大膽地認為,與一個龐大的企業相比,在一個隻有十幾個人的小企業裏循規蹈矩會更加引人注目,因為原因可能會是在一個有10000人的群體中人們的容忍度會比10個或是12位員工的小群體的容忍度更為博大一些。

然而,事實似乎是循規蹈矩這種現象在大企業裏更加引人注目,而且企業裏都有一種廣為流行的觀點,那就是,企業中存在著一種固定的模式,任何一個希望得到提升、得到發展的人必須遵守這些固定的模式,什麼樣的行為方式,什麼樣的衣著打扮,什麼樣的政治觀點,所有這些你必須同大家保持嚴格的一致。這個總體的印象看起來可能相當的奇怪。有一些流行的雜誌甚至不停地向人們灌輸這樣奇怪的說法,說所有企業主管的妻子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作為這些人能否被提升的一個參考標準。一大批的小說、電影和電視劇裏麵也都曾經有過類似的論調。

強調習慣和習俗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或者是強調各種職能特征隻會讓事實變得更加模糊不清,而事實提出的挑戰卻沒有任何不合邏輯的枝枝節節。反應迅速、管理有序的組織會充分意識到這種將員工埋沒的緊密相關的危險。組織內取得的進步與這個團隊中員工所具有的行為上的思想自由是成正比的。任何大的組織內不會存在一種固有的傾向,會將鼓勵充分發揮員工才華的大門緊緊關閉。相反地,組織規模越大,就會越積極地讓自己內部對員工的鼓勵和承認的渠道開得越大,讓這些渠道越發地通暢。

成人跟兒童一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裏容易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處於組織裏的人會被慢慢淹沒、會有強烈的挫敗感,或者被忽視;有時候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時會受到侮辱,有時別人對他的諾言會突然變成了空頭支票。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確保這一切不要發生,確使每一位員工的才華和潛力都不會淹沒在周圍的人群裏。

一個組織如果在成功的光環裏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像一個自戀的人一樣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一切東西並陶醉其中,這個組織就處在了十分危險的境地。我可以大膽地假設,我們中的每一位員工,無論在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肯定都經曆過類似不愉快的階段,即使我們的腦海裏有更簡單易行的方法,老板也一定要堅持讓我們按照他的方式去完成任務。

我們社會都十分重視培訓,尤其是在無數個被稱為行政主管進修的領域。但是,在培訓程序中,太多條文化的東西導致人們的思維模式如同複製出來的一樣刻板、生硬、僵化。係統的培訓毫無疑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要時時牢記並不是組織塑造了人,而是人塑造了組織。正是由於千差萬別的員工所具有的不同性格和他們的適應性,以及他們頭腦中新的思想,組織係統的血液才得以豐富起來,組織的壽命才得以維持和延長。

如果人們將自己的特性和身份都犧牲在平庸這個陰暗潮濕的洗衣店裏的話,不僅組織,連社會本身也要遭受損失。優秀的領導者會竭力將這種危險減至最小,當然,凡人都會有缺點,在這一方麵不可能做得盡善盡美。遺憾的是,人與人之間很少能夠找到可以進行直接橫向比較所依據的有效標準,而在同一個組織內每位員工對組織的功用和能夠得到的機會都會因為他們的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同樣,每一位員工對組織所做的貢獻的種類和重要性也有千差萬別。而具有獨創性的想像力也會以不同的比例和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有些人所做的貢獻是以絢爛多姿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而有的人則通過孜孜不倦地工作或者是日複一日地機械地工作表現出來。對於組織來說,重要的是要讓組織內的每一位員工都能夠有機會以最適合自己個性的方式,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展現自己的才華。

隻有通過這種方式,組織才能夠將比較出色的優秀人才篩選出來提拔到高層,盡管大多數的一般人才都有一定的才華,但準確來說組織甚至社會本身真正最為關注的卻是那些處於最高層的人。普通人的角色和作用在不斷地擴大和加強,以各種有效的方式發揮著作用。而真正不平凡的人的作用在這個年代或者說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地位可以用一句特別的話表達出來:

所有人的貢獻和成就在不同程度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少數人的作用和貢獻卻是極端重要、無法忽視的。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因為在任何一個領域內,總得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跟隨者;有的人會獲得非凡的成功,有的人成績平平,而有的人卻沒有任何成就。所有人的貢獻都大致是中等水平,而在各自領域內處於高層的極少數人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些巨大的個人成功正是在許多其他人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的。

個人的成就隻標誌著一係列連鎖反應的開始,這個連鎖反應會將它波及得越來越遠,範圍越來越大。這種個人成就成為一種催化劑,它喚起了其他人心中的渴望,喚醒了在別人心中仍然休眠沉睡的熱情與激情。

我們所說的夢想是指創造性的天賦,無論是科學、企業、教育,還是人類活動的其他任何一個方麵,它們的任務都是要探詢、發掘和保存人類這一無價的品質。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留給後人的就隻是一些沉悶乏味的遺產。3.隨時注意培養開闊的思路

頭腦隻有處於時刻生生不息的運動之中,才能克服思維的阻塞,保持和提高思維的流暢性,通過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可以使思路開闊,縱橫馳騁,左右逢源。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構想某一物體盡可能多的用途來訓練自己開闊思路。

比如想象一塊磚除了作建材外,還能有多少種用途?初學的人通常在5分鍾內可以想到6種或8種用途,包括擋門、做武器和壓東西。在自覺實踐創造性思考的原則和技巧以後,他們想到的用途平均是15~20種,包括阻塞鼠洞、充當磨石等。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在專門的或是相關的思維訓練課上,都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隻要你堅持隨時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和練習,思路就會越來越開闊,在生活中的選擇餘地就大為增加,就等於拓寬了成功之路。

比如在兩分鍾內寫出盡量多的紙的用途、汽車的用途、煤的用途、土的用途,如此等等。當你在思考每一種東西的多種用途時,就是在盡力擴展你的思維,不斷增加思考的角度和思路的數量,長此以往,你就會形成從多方麵、開闊的視野上去把握自己的思維能力。而且當你了解到別人列舉出了你所未曾想到的用途時,無疑會給你某種開闊性的啟示,於是不知不覺中,你便掌握了開闊思路的新技法。

大腦越用越靈活,隻要你堅持隨時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和練習,思路就會越來越開闊,在生活中的選擇餘地就大為增加,就等於拓寬了成功之路。

你如果希望有一大堆主意,你就要慢點批評。“絞腦汁”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包括十個到十二個人的一群人對一個特定的問題盡可能提出解決方法,越多越好。一個人的思想會激發另一個人的思想,以致一次主持有方的簡短“絞腦汁”,可以產生數量驚人的妙主意。一項嚴格的規則就是必須暫停一切批評,不許譏笑別人的主意。

例如,一群人麵臨的問題是:一枚水雷已經漂近一艘下錯的驅逐艦,近得來不及發動引擎逃避,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驅逐艦?提出一大堆建議之後,有人開玩笑說:“讓大家到甲板上去,合力把水雷吹走!”這個顯然不切實際的建議引得另一與會者說:“搬水管來衝,把它衝走。”事實上,這就是某次戰爭中一艘驅逐艦真的碰到這種窘境時船員采用的辦法!

盡量考慮一切可能的解決日常問題方法,有助於開闊思路。明智的決定來自許多可行方案的抉擇。

4.發掘自身創新潛能

很多人不敢創新,或者說不願意創新,是因為他們頭腦中關於得、失、是、非、安全、冒險等價值判斷的標準已經固定,這使他們常常不能換一個角度想問題。

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贏80塊錢,而另外一個人有85%的機會贏100塊錢,但是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贏。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會選擇最保險安穩的方式——選擇80塊錢而不願冒一點險去贏那100塊錢。可如果換一下來設定這個問題,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輸掉80塊錢,另外一個可能性有85%的機會輸掉100塊錢,但是也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輸。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選擇後者,賭一下,說不定什麼都不輸。

這個例子使我們明白,平時我們之所以不能創新,或不敢創新,常常是因為我們從慣性思維出發,以至顧慮重重,畏手畏腳。而一旦我們把同一問題換一下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機會,新的成功。

其實許多最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都是來自於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在對待同一件事時,從相反的方麵來解決問題,甚至於最尖端的科學發明也是如此。所以愛因斯坦說:“把一個舊的問題從新的角度來看是需要創意的想象力,這成就了科學上真正的進步。”

著名的化學家羅勃·梭特曼發現了帶離子的糖分子對離子進入人體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以求證明,都沒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不從無機化學的觀點,而從有機化學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才得以成功。

當然,作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財富和夢想的普通人,換一個角度想問題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不亞於科學家們的新發現。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有隻增不減的特點。

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老板,經過多年的忍受,最近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麥克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麵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麥克聽,這給了麥克以啟發,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

第二天,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下屬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老板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