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老板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麥克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老板的位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麥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個新的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老板。但他的太太教他換一麵想問題,就是替他的老板而不是他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心的老板,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一些專家在研究汽車的安全係統如何保護乘客在撞車時不受到傷害時,最終也是得益於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汽車發生衝撞時,如何防止乘客在汽車內移動而撞傷——這種傷害常常是致命的。在種種嚐試均告失敗後,他們想到了一個有創意的解決方法,就是不再去想如何使乘客綁在車上不動,則是去想如何設計車子的內部,使人在車禍發生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傷害。結果,他們不僅成功地解決於問題,而且開啟了汽車設計的新時尚。

其實我們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換一下想問題。比如說,一個年輕的媽媽想對剛買的嬰兒床做一下改造,使它能和自己的大床並在一起,這樣就可以省去夜裏的擔心和麻煩。結果,在她想拆除小床的護欄時遇到了麻煩。她想按照床的設計,保留一個可以上下伸縮的護欄,而拆除那個固定的護欄,可是那個固定的護欄還起著床的支撐作用,一拆掉,整個床就散了,這件事隻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站到床的另一麵,這位媽媽才突然發現,由於小床和大床並在了一起,所以有沒有移動護欄都是無所謂的,而這個護欄因為在設計時並不起支撐作用、拆了以後,小床依然牢固,這個問題就得以解決了。如果她不換一下,她可能總也看不到這一點,而使自己陷入煩惱。

在現實的生活中,當人們解決問題時,時常會遇到瓶頸,這是由於人們隻在同一角度停留造成的,如果能換一換視角,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情況就會改觀,創意就會變得有彈性,記住,任何創意隻要能轉換視角,就會有新意產生。

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嚐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

及時記錄下來一些想法

人們在工作、生活、交際和思考過程中,常會出現許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人們放棄直至徹底忘卻。

其實,在創新領域裏,從來就不存在“壞主意”這個詞彙。三年前你的某個想法也許不合時宜,而三年後卻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主意。更何況,那些看來是怪誕的遠非成熟的想法,也許更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麼,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清理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新性的思想。

自己提問自己

如果不問許多“為什麼”,你就不會產生創新性的見解。

為了避免這個常犯的錯誤,成功總是透過所有的表麵現象去尋找真正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他們也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那些不明確的,看來似乎是一時衝動之中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經常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你都應當表達出來。如果是獨自一人,你就對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

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製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作“雜草”,巴不得盡快地加以根除。

循規蹈矩的心境裏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你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照料好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作一株株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尋常的離奇想法說出來,把它們從頭腦中解放出來。一旦它們進人到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製的摧殘。這樣做。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去發現它們火正的實用價值。

永遠充滿著創新的渴望

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渴望創造。沒有樂觀的期待,或者因為眼前無法實現而不去追求,都會妨礙創造力的發揮。

發明家和普通人其實是一樣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係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

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

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改進現狀的願望。

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麵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麵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會同成功失之交臂。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堅持努力,持之以恒,才會如願以償。

5.激發創造力的方法

為了幫助你了解創造力是如何發揮的,這裏提供一些條件和看法。

首先必須激發自己,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一個強烈的願望。最好的主意往往出自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托馬斯·愛迪生為了能繼續工作就以拚命多賺錢來激勵自己,甚至在他成了百萬富翁以後,還有人聽見他說:“任何不能賣錢的東西我是不會發明的。”

其次,必須為自己創造一種緊迫感。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拖延的惰性。給自己規定一個期限以提出新的思想。期限規定要合理,但也要有鞭策性,以造成必要的壓力。日期規定後要堅決貫徹執行。

富於創造力的人一般都會表現出一種善於使精神放鬆的氣質:不要太緊張,不要大小心翼翼。顯然我無法告訴你哪一種方法對你最合適。也許是在地板上踱步,或者是喝咖啡,或是聽音樂,關鍵是要采用對你最合適的方法。

富於創造力的思想家們創造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用來刺激並捕獲新的思想。

——清單

把諸如擴大、縮小、取代、重組、顛倒、合並等動詞列一張表,設法把每一個動詞都依次運用到你要解決的問題上,試試看是否行得通。

另一種方法是把定語列成表格。比如拿螺絲起子來說,它可以有以下一些定語:圓的、鋼杆的、木柄的、楔形刀頭的以及用手旋轉操作的。要設計一把更好的螺絲起子,你分別集中考慮這些定語,問問自己是否可以把圓形的起子鋼杆做成六角形的,以便可以用扳手旋轉,增加轉矩。如果去掉木柄,把鋼杆做成適合電鑽的樣子行不行?是不是可以為規格不同的起子做幾種可以互相替換的鋼杆?列定語表最基本的前提是對每一個部件提問:“為什麼這個東西一定要這麼做?”這樣提問有助於打破無意識的固定觀念。

——記錄手段

你最好隨身帶一本筆記本、一支鋼筆或鉛筆,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帶一架微型盒式錄音機。新的念頭一出現,便把它寫在紙上或錄在磁帶上。科內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作家卡爾·塞根每次一聽到心靈的“敲門聲”便記錄下來。他不論走到哪裏,都隨身帶著一台盒式錄音機,“有時敲擊聲彬彬有禮,也有時敲擊聲急促而持久。”塞根說,“總的說來,我如果發現自己被卷入激情,處於一種興奮狀態,我就會坐在飛機上,聽整整‘一章的敲門聲’。”

——思想庫

準備一個地方專門收集存放與每個不同的科目有關的思想記錄。思想庫可以是文件夾、空鞋盒,或是寫字台抽屜。當你有了好的念頭,便把它寫下來放好。然後當你準備就緒,開始認真考慮的時候,你就有許多過去的設想作為基礎。

——讓時間為你服務

啟示往往是在半夜裏不知不覺地溜進你的大腦的。如果你正在設法解決一個問題,你把解決問題的障礙寫下來,然後把它們丟在一邊去睡覺,不要再想它們,讓你的潛意識起作用。當你一覺醒來時,往往已經有了新的設想或解決辦法。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新的念頭出現時,千萬不要運用判斷力。否則你就等於是一邊拚命踩油門,一邊刹車。隻有當你已經有了盡可能多的新思想以後,才能運用批評性的判斷力。

6.創意能夠改變命運

創意是每個人“救活”自己的異常思維和才智,從而斷自己全身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投石問路者或難或易、或明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掙紮在一個個“陷阱”之中,因此用有效的創意點擊人生火花,成為突擊生存的夢想和手段。誰要抓住創意,誰就會成為贏家;誰要拒絕創意,誰就會平庸!這就是說,一個有效的創意絕對閃亮人生!

生活需要信仰,就像菜需要鹽一樣。

一個有信仰的人,跟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截然有別,後者渾渾噩噩;前者有追求,有理想。

在眾多信仰當中,創意是最獨特的,也是最有效的。這種生活信仰,能幫助你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工作通常被認為是人生的起點。理查茲博士在《怎樣創意能夠改變命運》一書中認為:‘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不能拯救自己,始終陷人一種痛苦的掙腫呢?就是因為他們有健康的身體,卻無健康的大腦,完全不能根據自身條件和時機尋找一條有創意的道路。創意是你在百般無奈時、沉思默想時意外的發現,是一種精細的觀察,是一種才智的爆發!立即從你的工作開始吧!”

人生由許多盲點構成,盲點是可怕的人生誤區。也許,人生第一次盲點是“工作誤區”因為工作是每個人獲取生存的方式。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為爭取工作而絞盡腦汁,辛勤勞作,西方有一句名言:“工作是生存!”這就是說,人生最重要的創意是克服工作盲點,解決工作誤區。

職業的多樣性,給每個求職創意的人提供了可能。假如隻有一種職業適合於自己的觀點,肯定是錯誤,因這它本來就缺少創意,僅僅是一種不願努力改變自身被動狀態的懶惰心理而已。美國哈佛大學傑克·羅德克在《改變工作的三種創意》中認為:“工作惟有改變才能創意人生。這就是說,現代人試圖改變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創意中,力戒一種工作適合於己的觀點。用不同的工作挑戰自我,就是最大的創意。”

隻有學會創意,你的職業人生才會多姿多彩,才能永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