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科協百分之八股份,周權又再接再厲,以幫助西南師範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結成夥伴關係為條件,又從西南師範手中獲得了百分之五的股份。
獲得的股份由張晨在國內新成立的燧皇投資持有,收購資金也都是張晨自己掏的。
國內的資本市場由於開放程度不夠,隻依靠火種源和IDG這種外資血統的公司是不夠的。因此張晨又成立了一家叫做燧皇投資的投資公司,全內資,以配合火種源及IDG的行動。
燧皇,又稱燧人氏,第一個發現了如何取火,他是人類文明的締造者都不過分。
也就是張晨用0萬人民幣,個人收購了電腦報百分之十三的股權,一旦管理層手中的股權被回購,那麼張晨手中的電腦報股權將達到18%。
加上IDG手中的49%,正好超過絕對控股權的67%。
而IDG的投資風格,是見好就收,快速回本。張晨預估最多到98年年底,熊曉歌和麥戈文就會向自己施壓,賣掉IDG的電腦報股份,到時候自己就可以順水推舟的把IDG的股份也接過來。
IDG的諸多行為,在後世人看來,都覺得不可思議,它經常在被投資的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時候快速變現,雖然賺了一些錢,但也錯失了大把賺大錢的機會。
從最早的門戶網站三劍客,到藤迅、百渡、阿裏,再到後來的米,IDG真正錯失的投資機會並不是特別多,該投的基本也投了,就是不能長期持有,對風險過於敏感,富即安。
這也是為什麼張晨選擇和IDG合作的原因,便於當接盤俠。。。。。。
換成紅杉這種投資後就不挪窩的,那張晨還搞個屁?哪怕合夥人分成達到0%,也不如用幾年的時間把火種源養大,再從IDG手中低價接盤來的好。
張晨這是陽謀,也符合IDG的利益需求,如果IDG不賣,張晨也不會見利忘義,借職務之便把好處都弄到火種源和燧皇資本去。
陳宗周和李和生二人經過一番考慮,倒是很痛快的答應了張晨的要求。
陳宗周作為電腦報的創刊人,對電腦報當然感情很深,他和李和生手中的股份,雖然隻有百分之五,卻是電腦報的實際話事人。
由於電腦報集體所有製的屬性問題,陳宗周也很苦惱如何實現轉型。
其實熊曉歌在去年,就找電腦報談過融資的事,當時熊曉歌想用150萬人民幣,收購電腦報51%的股權。
當時電腦報剛剛開始盈利,陳宗周和兩家股東怎麼可能答應,這個事於是就無疾而終。
而今年,張晨主導的IDGV開出的條件是陳宗周無法拒絕的。而且,時隔一年,陳宗周的心態也有了很大變化。
這一年裏,電腦報的發展雖然是前所未有的迅速,但陳宗周遇到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的多。
原本一點事都不管的西南師範和渝州科協,看到電腦報做出了成績,麵上雖然沒什麼,但私底下的動作也不少,隻不過這些都讓陳宗周壓著,怕影響軍心,沒讓下麵人知道。
陳宗周產生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也是這個年代很多他這個年紀的體製內創業者共同的苦惱。